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众甫 《中国企业家》2006,(12):19-19
从眼前看,国企大盘称霸香港对民营企业的集资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长远来看则不是这样香港资本市场原本以英资和华资公司来划分。前者的代表是汇丰银行,后者的代表是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黄。改革开放后大陆企业成长壮大,把香港资本市场作为海外融资平台,纷纷到联交所挂牌上市,中资板块逐渐成形。截至2006年5月 31日,香港主板上市的中资公司达171家、  相似文献   

2.
在“李嘉诚撤资中国移情海外。的舆论风潮下,李嘉诚称长和系永不迁册,永不离开香港。  相似文献   

3.
2007年12月3日和12月11日,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分别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有业内人士解读:中国概念股被海外市场青睐的程度,己到了令全球经济的重要资本龙头放下身价、主动上前“送秋波”的地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赴美上市是中国概念股成功的终极标志。但在风光背后,有些上市公司也有难言苦衷。由于美国严格得几近苛刻的监管体系,中国概念股在淘金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以往我国企业的海外上市的地点主要是在香港,在世界其它资本市场上市则很少见。这不利于我国企业拓宽资金来源,也不利我国企业分散筹资风险,此外香港股市也存在结构不平衡、波动频繁等不足之处,因此我国企业有必要开拓在其它国  相似文献   

5.
香港房地产业真正国际化是在1984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之后,政治环境趋于明朗的情况下才开始出现的。近十年来,香港房地产业对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不少做法值得大陆借鉴参考。1.近十多年来,东南亚、澳大利亚资金和日资、台资等纷纷进军香港房地产市场,主要原因是香港投资环境良好,物业管理政策配套,发展潜力巨大。早期的香港地产市场,除了已经本地化的英资集团,还有来自东南亚的“南洋帮”。这些侨资受侨居国排华影响,一有机会便会将资产调出,其中有~部分看中香港良好的投资环境。“南洋帮”在香港地产…  相似文献   

6.
《中国总会计师》2011,(6):31-32
曾经,中国概念股也是美国投资者们的“宠儿”。早在数年前,美国中国概念股网站China Ana Jyst就汇总了华尔街对中国在美国上市公司的评级,并排出了评级最高的10只中国概念股。而在更早的2006年,根据MarketWatch网站报道,某中国公司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开盘价22美元,  相似文献   

7.
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是改革开放中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为“走出去”的内地企业提供了融资、管理、信息等与国际接轨的渠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两地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尤其是CEPA实施后,进一步促进了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的相互开放和相互对接,进一步加强了香港作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桥梁和通道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成熟的市场运行环境、完善的投资银行服务、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体制给内地与香港的自由贸易和交流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内地和香港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紧密,融合度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8.
严睿  陈南鹏 《英才》2008,(3):92-95
财富效应与政策刺激的叠加作用下,一批新能源企业在国内迅速崛起、成长,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机会。但是,这会不会重蹈当年“网络概念股”的覆辙呢?又如何在其中去伪存真呢?  相似文献   

9.
《经营者》2005,(9):24-25
李嘉诚简历: 1982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除税后盈利达28亿美元。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3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经营者》2007,(1)
李嘉诚简介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1940年到香港。一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长江塑胶厂”。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  相似文献   

11.
诞生只因“意外” 有一句话这样说:香港发展工业贸易其实是“历史的意外”。 二战之后,香港曾一度被定义为“转口港”。当年香港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转口贸易。然而,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华禁运,香港与内地的转口贸易大受打击。用夸张的方法来说,就是香港运到美国的咸鱼也要向美国证明,成鱼生前并非在中国海域落网;  相似文献   

12.
2020年瑞幸咖啡的自曝仿佛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爱奇艺、好未来等中概股公司接连"爆雷",预示着中国概念股又将迎来新一轮的信赖危机;另一方面,随着香港证交所修订的《主板上市规则》的生效、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对中概股风险的公开警告,中概股接连转战港股市场,此举使中概股再次成为研讨热点。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真实性是中概股屡被做空的起因,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在美中概股的境遇将愈加困难。为提升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信心,稳住中国概念股在美国的发展,本文分析总结对做空的中概股企业的一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信息披露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包凡 《中国企业家》2011,(14):57-58
在认识这场持续了大半年的中国概念股风波。的时候,我们得看清一个核心问题一美国与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理念不同。在审批或核准企业上市时,中国的理念是先假。设拟上市企业都是“坏人”,监管部门的任务是看好门,不能让“坏人”和看着像“环人”的企业进来。而美国的监管部门是假设拟上市企业都是“好人”,谁都可以来,如果有一天发现你是“坏人”了,它再把你赶出去。  相似文献   

14.
商业视窗     
《英才》2015,(2):16-21
李嘉诚重组、迁册大戏1月9日下午,亚洲首富李嘉诚旗下的两大旗舰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在香港联交所发布联合公告称,将重组长实集团及和黄集团的业务,并创立两间新的上市公司,分别为长和及长地,前者会接手两个集团所有非房地产业务,后者则合并两个集团的房地产业务。新成立的2间公司,长地及长和,全是开曼群岛注册的公司,重组后变相迁册海外。原来的长江实业(0001.HK)及和记黄埔(0013.HK)是香港注册贝索斯  相似文献   

15.
《英才》2006,(9)
如果登录Google,键入“王建宙”三个字,约有30多万项符合王建宙的查询结果,是包括所有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商在内的CEO中受关注最多的。是各种“人物”评选的常客。然而,王建宙自己却无暇顾及这些荣誉,他想到的是如何带动中国移动这个庞然大物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大象能够快跑”是国内外媒体近两年来形容中国移动最多的词句。王建宙来中国移动短短一年半,中国移动市值翻了一倍还多。在香港股市上,香港金融界和财经媒体将汇丰银行和中国移动这两只股票作为香港股市的晴雨表。各主要报刊经常用“中移动股价带动恒指上升”,“中移动是大市的火…  相似文献   

16.
前一段时间到香港考祭,与地产圈内的朋友聊天。地产是香港的基本话题,对照今天大陆的情形,顿时生出许多感慨来。用长的历史眼光来看,香港现时许多著名的地产商,包括新鸿基、长江、恒基等,当年只是小型的公司。管理水平其实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而且不注重楼宇质素,推广手法落后,物业管理质素差。但他们所拥有的公司,今天却成为大企业。反而当时管理水平高很多的大型英资洋行.  相似文献   

17.
《英才》2003,(1)
在中国大陆市场,快餐业龙头的统一企业都无法取代顶新的第一把交椅,然而在台湾全省,食品界老字号的味全敌不过连年赤字,拱手将经营权让予顶新。不过10年光景,当初被大厂夹杀的小制油厂,摇身一变成为首家挟“陆资”重返台湾的新贵,使得老大哥们也黯然失色,说穿了无非是魏家兄弟“冲”的精神。关键的一年在1989年。随着海峡两岸关系解冻,大陆政策开放,魏家兄弟也跃跃欲试。先由老四魏应行只身赴北京打前锋,兄弟们也陆续筹措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总会计师》2011,(6):28-31
曾几何时,“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备受追捧;曾几何时,华尔街,中国企业梦想中的圣殿和天堂;曾几何时,纳斯达克,一顶耀眼的桂冠,一道闪亮的光环……  相似文献   

19.
本篇介绍我们2000年为三洋电机(香港)有限公司深圳配送中心(下简称IPO)设计配置的生产制造支持物料配送系统。IPO配送中心的功能是为东南亚一带的整机制造厂定时定量地采购和供应生产线的零部件用料,并将产成品提供给销售部门,该配送中心2000年从香港迁移进入深圳,随着日本、香港、东南亚一带加工业向中国内地迁移,相关的服务业也逐渐内迁,中国内地的服务成本比较香港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深圳,整体环境都接近国际水平,中国外企员工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其作业质量和效率也是一流的。这是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是中国国…  相似文献   

20.
从一波又一波的反倾销,到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市场上遭到“暗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受到“规则”的伤害。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中国企业家的智慧和能力不够,而是因为许多中国企业家从来没有重视过规则。因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企业几乎完全是在破坏既有规则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