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鹏 《时代经贸》2007,(1Z):107-108
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摒弃了旧规范中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从而导致新准则与旧规范在差异定义、收益确定所得税费用计算、亏损处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真正建立与完善,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认真学习所得税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差异作一个全面的比较。以期大家共同来探讨。  相似文献   

2.
孙晓静  刘晓红 《经济师》2004,(9):217-217
所得税会计中对因时间性差异形成纳税影响的会计处理方法 ,包括应付税款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其中纳税影响会计法 ,将本期税前利润与计税利润之间的时间性差异造成的纳税影响额递延分配到以后各期。与应付税款法相比 ,纳税影响会计法从理论上讲更为合理。具体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方法主要是在开征新税或税率变动时的会计处理不同。  相似文献   

3.
在会计制度和所得税法相对独立的条件下,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日趋扩大。所得税的正确核算必须分清差异的根本原因和具体表现,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由于财务会计规定与税法规定有所不同,会使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产生一定的差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计算出的税前会计收益与纳税所得之间产生差额时,应在缴纳所得税时,对税前会计收益按照税法规定加以调整,这就产生了所得税会计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5.
邢风云 《经济师》2003,(9):205-206
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是企业会计核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方面的不同 ,导致企业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存在差异 ,使得企业对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有其特殊的一面。文章着重阐述了纳税差异的产生、对企业纳税的影响和应采取的会计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递延法和债务法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计算暂时性差异的纳税影响所采用的税率不同。在递延法下,将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纳税影响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销已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当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递延所得税进行调整,在未来期间转回递延额时,仍按照暂时性差异发生时的原税率转销。债务法虽然也把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纳税影响额、递延法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销已确认的暂时性差额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但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则需对递延所得税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7.
财政部发布新准则后,所得税核算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转变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核算中要确认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计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最终倒扎出本期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8.
1996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12-所得税》对所得税会计进行了多方面的修正,其中最主要的变化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提出及其权威地位的确定,是与所得税及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相吻合的,本文将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求相关财务人员对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发展和规范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完善我国所得税会计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得税会计指的是依据现行所得税法,对企业按照会计制度计算出来的税前利润总额进行纳税调整,确定纳税所得,以此来计算应缴所得税和本期所得税费用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在西方许多国家的会计体系中,所得税会计已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会计学科。而在我国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所得税会计起步较晚,对所得税会计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会计与税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二者的目的和适用原则的不同导致了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计算的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存在和不可消除。解决会计与税法差异的途径在于纳税调整。企业的会计核算要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而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要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二十家公司的调查和了解,和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及对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学习,我对比发现,近80%的公司财务会计在处理所得税费用时,会计处理比较繁琐,产生所得税差异,不能科学合理地同企业所得税法有机结合,给企业会计核算和申报纳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通过以下方法处理,既符合企业会计制度准则,又符合税法规定,做到有机结合。账务处理简单明了,所得税汇算清缴简单快捷。  相似文献   

12.
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核算所得税时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会计处理,并且是唯一的选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能够相关、可靠地反映当前和未来与纳税有关的现金流量,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且也符合国际惯例。本文主要阐述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及其特征、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建龙 《技术经济》2006,25(11):124-128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会计准则,并将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执行。本文以《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为例,对比分析了我国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在制定准则所依据的基础观念、所得税会计差异的分类、所得税会计方法、财务报表列报与披露等方面的主要变化,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对新准则的相对优势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4.
侯佳欣 《时代经贸》2007,(8Z):149-150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标志着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真正建立与完善,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所得税会计完全摒弃了原有的核算方法,要求采用全新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进行核算。本文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原利润表债务法的异同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对会计实务的现实意义,以期对新准则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合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所得税会计在我国产生较晚,完整统一的所得税会计理论尚未建立起来,所得税会计实践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在会计收益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制定和运用适合我国国情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蒋才军 《时代经贸》2008,6(9):161-162
所得税会计以税法为依据,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是会计与税收规定之间的差异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中的具体体现。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标志着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真正建立与完善,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所得税会计完全摒弃了原有的核算方法,要求采用全新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进行核算。本文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原利润表债务法的异同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对会计实务的现实意义,以期对新准则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合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所得税会计是我国会计的一个薄弱环节。在会计制度和所得税制度相对独立的条件下,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日趋扩大。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所得税会计理论,协调好会计与税收的关系,己成为当前会计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所得税核算方法及其信息质量的衡量.所得税会计是为了调整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因此,所得税会计的基本目标是真实反映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正确确认、计量所得税费用与所得税负债——应纳所得税。所得税费用是根据会计准则计算的、企业当期创造的收益所应负担的所得税金额。所得税负债(应交所得税)是根据税法的规定,按照适用税率和规定的税基(即应税收益)计算的企业当期对政府的纳税责任。  相似文献   

20.
所得税会计是以财务会计理论为基础,以会计收益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为核算对象,以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为目标的会计方法和程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选择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反映内容更全面,方法更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