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经济》2009,(11):1-1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工业发展的心脏,是全国装备制造业的中心区域之一,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寄予厚望。在今后的一个时期里,辽宁要尽快把装备制造业建设成战略性产业、标志性产业,无愧于“共和国装备部”的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辽宁工业的心脏。要想实现共和国装备部这一目标,辽宁就要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在此过程中,辽宁要如何改变自身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的发展和振兴,最终打造成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本期策划将为您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电子元件产业是电子信息制造业中最基础的产业。目前,我国已成为电子元件生产与出口的大国。电子元件的发展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电子元件产业是电子信息制造业中最基础的产业。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电子元件行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4.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设备的基础性产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工业产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辽宁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曾经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集聚了比较雄厚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十六大把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列入了重要议程,为辽宁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提出“全面推进上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根据战略布局和辽宁实际,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集中力量把辽宁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5.
一、成都市模具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市工业门类齐全、产品众多。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四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壮大了冶金和建材产业,正在积极培育发展石油化工产业。2005年,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559.16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90.68亿元,同比增长32.9%;汽车产业工业增加值51.4l亿元,同比增长24.5%。上述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对模具的需求。包括精密电子模具中的各类精密IC接插件、手机模具、  相似文献   

6.
先进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如何加快辽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加快辽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介绍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产业现状,从中发现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在近几年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影响辽宁先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因素。最后,从技术水平、政府扶持、产业集群和人才优势这四个大方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出合理的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优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作为“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无疑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事关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造成功与否的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工作。除了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外,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也是辽宁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如何结合辽宁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通过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构建辽宁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优化模式,业已成为辽宁省外向型经济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胡宏 《中国西部》2012,(13):41-43
在产业选择中,要选择高精尖优的先进制造业领域作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集群集约化创新发展,推动存量稳增,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汽车、食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第一梯队”,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后备千亿产业集群“第二梯队”,全面推进重点产业提速发展、跨越发展,力争到2015年,将电子信息产业(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培育成为万亿产业集群,将新材料、汽车、机械、石化、食品等产业培育成为千亿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9.
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通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集约化模式实现。文章研究了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分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培育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扩散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台湾资讯产业包括以计算机、通信设备和信息家电为主体的硬件制造业,软件产业,集成电路制造业和网络服务产业。近20年来,台湾资讯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技术与产值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带动台湾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1.
姚远  庞铭 《辽宁经济》2019,(6):20-21
数字经济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产业发展动能和方向。本文总结了数字经济体系下中国制造业受到的三个影响,即生产要素数字化、数字红利新动能和重塑生产价值链。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注重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技术驱动创新三个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凯 《北方经济》2021,(8):28-30
制造业是内蒙古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可以说,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工业崛起的标志,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和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决定经济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包头市作为内蒙古工业及制造业的中心,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包头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殷光亮 《浙江经济》2007,(21):60-61
要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龙头的港口服务业,使其与以临港大工业为龙头的制造业集群共生发展,实现产业与港口联动,形成“区以港兴,区港联动”的发展新格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曹达 《浙江经济》2012,(17):16-18
为抓住关键,更好地集中优势资源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要以成套装备和高附加值装备为重点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以整车和高附加值船舶为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整合提升石化中下游产业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为推进浙江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省政府在2009年编制印发了《十一大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具体包括汽车、船舶、钢铁、石化、装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建材、医药等11个行业。经过全省上下近三年的努力实施,十一大产业的产业规模、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等指标均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升,有力推动了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重庆与世界》2017,(7):17-17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是近几年重庆工业发展的主导。2016年重庆工业总产值达到2.6万亿元,其中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2700亿元,增长5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宁波的工业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在宁波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中坚作用,而作为工业主体的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为宁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总量、结构、效益上都在进一步发展提高与增强,并形成了以石化、造纸等为主的临港型工业、纺织服装、机械设备制造为主的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等三大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7.
杨威  舒波  韩红 《辽宁经济》2023,(5):26-31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强国之本”。推动装备制造业加速向高端迈进,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装备制造业是辽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装备制造业,筑牢制造强国之基,是辽宁维护国家“国防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要政治使命。本研究通过梳理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发现制约比较优势发挥的瓶颈因素,进而系统探讨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如何“锻长板”“补短板”,释放既有比较优势、深入挖掘潜在比较优势、开拓创造未来比较优势,为加快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辽宁贡献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行业管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实现了产品和市场的融合发展。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产业价值链原先的结构得以打破并重构,产业融合开始出现并逐步深入。文化产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有工业旅游、动漫产业园和工业设计等。在政府扶持、人才支撑、技术推动和网络创新等路径下,可以实现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东北地区工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创新动能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区域制造业集群尚未形成、产业融合水平低等问题。本文认为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坚持创新驱动,深度结合本地区比较优势,统筹制造业发展和保障国家五大安全,打造区域性制造业产业集群,提升产业融合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在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找准方向、精准施策,避免内耗经济和政策浪费资源。  相似文献   

20.
1992年底,上海正式确立了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电站及重大设备。制造业、钢铁工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业、家用电器制造业为上海工业的六大支柱产业。经过四年多的发展,这些产业迅速壮大,有力地支撑了全市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带动了上海国民经济向高层次发展。但支柱产业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支柱产业将不断更新,一些原有的支柱产业发展速度将逐渐趋缓甚至走向衰退,新的支柱产业将不断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