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稻田综合种养,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同时,既可大幅增加经济效益,又能提高水稻品质。在种粮比较效益较低的当下,大力发展该种养模式成为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办法。连日来,记者深入潜江多个"稻虾共作"田地,发现除了增收增产,更欣喜的还是这种模式种养生产的大米非常安全。  相似文献   

2.
虾稻综合种养技术是利用小龙虾和水稻的不同生长季节开展种养结合,水稻为小龙虾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小龙虾的粪便为水稻提供肥料;水稻秸秆还田肥水促进动植物生长,为幼虾提供饵料;种养过程中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以废补缺,互利助生,化害为利,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虾、稻品质同步提升。由此可见,秸秆还田利用技术对虾稻共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分析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发展的稻虾种养模式存在的生态问题,旨在为稻虾种养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文章借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内涵,从生物多样性、土壤、水体、空气、病虫草、轮作制度、生态景观等多个方面分析了稻虾种养系统中生态要素的丢失问题;对照农业文化遗产的五大核心价值,从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系统推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方面分析了稻虾种养系统生态性丢失的原因。结果 当前稻虾种养系统暴露出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浪费、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土壤污染加剧、病虫草害加重、生态景观破坏、作物轮作制度改变等多重问题,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都造成负面影响,这与系统参与者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与保护不足、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应密切相关。结论 稻虾种养系统的参与者需认清和尊重自然生态及农业生产系统的演变规律,挖掘和提炼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发展稻虾种养,把稻田养虾的关键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减少对原始生态的破坏,才能为农业生产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渔业致富指南》2007,(12):21-22
<正>在湖北省潜江市西南边远的小镇——积玉口镇,有一个人他积极钻研农业科学技术,开发出了低湖田高效种养模式——虾稻连作;他无私奉献,把农业科技虾稻连作技术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江汉平原地区1 023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探讨生态种养模式采纳者是否能拥有更高的农业劳动力质量,以期为如何缓解我国农业劳动力质量约束提供可参考的建议。方法 文章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在“反事实”分析框架下分析农户生态种养模式采纳决策对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影响。进一步运用工具变量法探究农户生态种养模式采纳强度对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影响。结果 (1)采纳生态种养模式需要更高的家庭农业劳动力质量水平,具体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采纳生态种养模式的农户比其未采纳时农业劳动力质量高23.65%。(2)从采纳强度上看,采纳生态种养模式强度越高的农户拥有的农业劳动力质量越高。结论 政府应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加大生态种养模式研发与推广的力度,引导农户适度采纳生态种养模式,吸引高质量劳动力回流,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8月19日,湖北省科技厅在武汉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召开了由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完成的"鳖虾鱼稻生态种养‘三高’技术研究"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审阅了相关鉴定材料,经过质询和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的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鳖虾鱼稻生态种养‘三高’技术"是通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生物技  相似文献   

7.
稻田生态种养技术对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增加稻农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湖南省近年试验示范推广的安全卫生优质食用稻米生产技术(采用稻鸭生态种养+频振式诱蛾灯+沼气肥模式。简称天灯地鸭沼渣),推广前景十分看好。鸭子为水稻除草、治虫、中耕、施肥;频振式诱蛾灯诱杀成虫.减少虫口基数;  相似文献   

8.
稻虾模式是在同一田块内既养殖小龙虾又种植水稻,在稳虾增产的同时,可增收一季优质水稻。小龙虾既能清除稻田内的杂草,又捕食水稻害虫,减轻了水稻的草、虫害;小龙虾在稻田内的运动可疏松土壤、排泄物是水稻的优质肥料,可促进水稻生长。水稻能起到降低水温、增加溶氧和净化水质的作用,还是小龙虾的栖息、觅食、避敌和蜕壳场所,为小龙虾营造舒适的生长环境。2020年,该模式在荆州市公安县毛家岗镇稻虾种养基地内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我们在渔业科技示范户中进行了虾稻连作种养试验,运用了水稻直播技术,取得显著效果。实践证明,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比较湖北潜江“虾稻共作”种养模式,阐明其运作机制,为推进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优化建议。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访谈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宏、中、微观层面探究湖北潜江“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的运作机制、主要做法、经验及问题。结果 (1)总结出湖北“虾稻共作”的 3种典型发展模式,分别为“家庭农场”模式、“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和“全产业链”模式;(2)剖析出“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的发展主要源于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双导”推动、产业链利益共享的建立和各主体要素互补的形成;(3)阐明了政策扶持、品牌创建和宣传、全产业链经营、技术研发与虾稻共作标准、可追溯体系建立是虾稻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与经验。结论 针对虾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全省共创虾稻品牌、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市场监管、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衔接机制和延伸虾稻产业链条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稻虾种养技术是近年来湖北省水产十大主推技术之一,老河口市于2009年开始试验,效果较好。2011年,在湖北省、襄阳市水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全市大力推广该项技术,推广面积约1000余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  相似文献   

12.
水稻—蔬菜—小龙虾多元化复合生态种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为了摸索水稻、蔬菜、小龙虾多元化复合生态种养的效益,调优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广大渔农脱贫致富。2007年笔者以安徽省推进小龙虾进稻田为契机,进行了水稻、蔬菜、小龙虾多元化复合生态种养试验,获  相似文献   

13.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的通知》(农办渔〔2012〕17号)和"全国渔业科技促进年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会议"的精神要求,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将我县作为2012年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县之一,我们立即开展了此项工作,将水稻与小龙虾轮作,有效的改善水稻地区  相似文献   

14.
<正>近10年来,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农民通过实行猪、鱼、莲综合种养,经济效益是单纯种养的3-5倍。实践证明,猪、鱼、莲种养结合,的确是一种使资源得到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的优化种养模式。目前,这种高效种养模式已在全县得到推广应用。现特将这种高效种养技术作  相似文献   

15.
<正>稻田生态种养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品养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稻鱼、稻蟹、稻虾、稻鳖共生,种植、养殖相互促进,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的一种新技术模式。实践证明稻田生态种养技术可以实现"一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多收",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粮食和水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安徽省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巴电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即在同一片稻田里既种稻又养虾,稻虾共生、稻虾互补,从单一的种植向种养一体化转变,做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稻田的水面供龙虾生长,龙虾的排泄物可为水稻提供天然有机肥,水稻与小龙虾“互为供给”,形成水稻护虾、虾吃虫草、虾粪肥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11月25-26日,由中国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首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论坛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和优质渔米评介活动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79家企业,展开了稻渔种养模式和"渔米"品质的大比拼。据中国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专家、上海海洋大学  相似文献   

18.
<正>日前,水产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通则》审定会在北京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种植业、渔业、农业经济等方面的11名专家出席审定会。会上,审定专家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通则(送审稿)》进行了逐条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一致通过审定。专家认为,该标准对规范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持续健康  相似文献   

19.
她靠一套过硬的种养技术种养,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她乐于助人,先后带出了15户种养大户,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内江一姐";她抢抓机遇,勇于开拓,不懈努力,在种养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全村妇女效仿和称赞的榜样。她就是广西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有名的种养户——黄结盟。不甘清贫走上茫茫打工路小时候,黄结盟家里很贫困,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结婚后,虽然两口子每天起早贪黑,锄田  相似文献   

20.
虾稻连作效益优势在武穴万丈湖一分场凸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有史以来,亿万农民劳动强度大,挣钱不容易是不争的实事,2007年以来,湖北省武穴市大力推广虾稻连作。稻谷不减产,效益能番翻已成为实事,这一科学种养模式在武穴万丈湖办事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