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禁伐天然林 木材市场升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今年,由于国家为了保护森态环境,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决定对重点地区天然林全面禁止采伐,大力调减木材产量,加之国家加快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及洪涝灾害恢复家园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使木材市场供需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木材资源缺口加大,需求量上升,价格上涨。 一、木材市场形势分析 1、产需尚有缺口。 今年全国总产量为4936万立方米,比去年下降了3.1%。预计全年总需求量为5920万立方米,比去年增加1.1%,供需缺口为984万立方米。全年进口木材 相似文献
2.
2004年我国长江以南一些传统木材生产重点省份,如闽、赣、粤、桂、湘、黔、浙等。其市场供求状况总体向好。全年本土木材的销售过程虽因气候、运输、劳力安排等诸多因素而导致上下幅度不大的一些变化外。基本体现了木材生产旺盛,求购势头不减,价格行情坚挺几个特点。目前正值2005年初始,联系去年南方本土木材市场求旺销顺的形势,预计仍会总体保持旺市走势。但所遇困难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有不少。可谓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3.
<正> 今年以来,国内木材市场大体经历了弹起——低落——回稳三个阶段。年初,由于去年下半年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业内业外不少人士预期木材后市资源短缺,价格攀扬,于是造成人为推动 相似文献
4.
马蔚云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11):40-44
1999年以后俄罗斯远东地区生活资料市场已基本进入买方市场.但通过对该地区市场的分析发现.现有的买方市场是结构性的,实际上仍存在许多卖方市场。目前.包括俄远东地区在内的俄罗斯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由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产下降的情况下.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消费市场却十分繁荣.个体商店遍布城镇的各个角落。商品质量有所提高.但问题仍很严重。 相似文献
5.
姜振军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12):42-48
一 林业和木材加工业产品的从需状况 自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远东地区林业和木材加工业产品的生产总体呈连年下降趋势。本地区对木材的需求比较少,木材出口量约占全俄木材出口总量的40%左右。 相似文献
6.
从“五一”黄金周各地车市的终端销量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出现了一波销售热潮,部分车型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而有些地方则依然冷清,市场没有起色。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来形容“五一”车市是再恰当不过了。 相似文献
7.
8.
9.
10.
2004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三周年。三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快速增长的势头。尽管我国实施了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但经济增速仍然达到了9%。在此基础上,作为与生产和建设以及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料木材市场的变化,也始终与我国的经济运行保持同步。2004年我国木材市场的状况基本体现了供求平衡、销顺价升、本材回升、进口走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房价的讨论已经沸翻盈天,对于房价持续上涨的原因却众说纷纭。当然,惟一能达成的共识之处是:房价由供求关系决定。这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谁敢反对就拿“无知”的板砖拍得他永世不得翻身。可如果仅仅点到为止,则众人仍不免心怀崇敬而一头雾水。供求关系到底如何推高房价呢? 相似文献
12.
<正> 资金供求总量基本平衡,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证经济正常循环的必要条件。资金供给总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消费支出、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总量,资金需求总量是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促迸国民经济正常循环所需要的资金总量。长期以来,我省资金供给总量小于需求总量,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制约着 相似文献
13.
14.
今年国庆黄金周正逢世博会期间,天气连续晴好,商圈客流如潮。在上海购物节、旅游节节庆活动繁花似锦、国际“购物消费天堂”建设加快的推动下,国内外游客来沪突破800万人次.同比增长38%:上海保持了全国出行、到达人气城市和人气城市综合排名三个第一;中心商业区和郊区新城人气旺盛.国庆消费热潮涌动,“窗口”服务达标,消费者投诉下降。 相似文献
15.
16.
从“五一”黄金周各地车市的销售情况来看,有些地方出现了销售热潮,部分车型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而有些地方则依然冷清,市场不见起色。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来形容今年“五一”车市是再恰当不过了。 相似文献
17.
齐锋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1,(6)
"安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体育服装品牌,其一直致力于我国一线体育品牌服装的生产和营销。但在经济和交通等方面都并不占优势的陕南地区,"安踏"品牌的市场拓展肯定会面临很多问题,所以本文从陕南地区出发,就该地区安踏品牌的市场运营状况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8.
19.
调和油里有什么、有多少?这样的问题不仅令消费者困惑,实际上,连“标准”也无法回答。迄今为止,食用调和油已出现了约20个年头,现雄踞三成以上食用油市场。而就是这样一种历史长、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