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恽的文学功用观是内涵丰富的、多层次的。首先表现在他继承元好问思想肯定了文学独立之价值;其次,他的文学实用主义兼及了理学家对要求文学修养情操和政治家要求文学服务政治两方面;再次,他肯定了文学的审美娱情功能。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在鲁迅的影响下 ,其早期文学观体现了“立国”、“立人”的基本宗旨 ,表现出从社会启蒙到文化启蒙 ,从现状思考到历史探索的特征 ;强调了文学的功利性。第一次较全面地提出了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近代报刊的产生为近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场".首先,近代报刊极大地拓展了近代文学的传播空间,使社会对文学特别是通俗文学的需求大增,促进了小说的繁荣,催生出新学诗、新民体等新文学形式,旧的文学形式如古近体诗、灯谜、诗钟等也得以延续甚至扩大影响;其次,近代报刊使作家的身份和创作情形有了改变,进而影响文学风尚的形成,使小说、戏剧等通俗文学成为文学之最上乘;再次,近代报刊培养了大量读者,具有强烈参与意识的读者又从参与创作或干预创作两方面影响文学创作;最后,近代报刊的职责有助于孕育近代作家的近代思想意识和文学意识.  相似文献   

4.
以20世纪末以来西方的体验经济理论为指导,探讨以文学作品为资源的文学旅游的发展.对国内文学旅游、体验经济和旅游结合发展的研究做了简要的综述.认为体验经济和文学旅游都具有体验性、审美性、广泛性、表演性,二者存在结合的可能性.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的结合方式有4种:将体验引入文学旅游产品开发;文学旅游产品中体现人文关怀;重视文学旅游纪念品开发;文学旅游体验性营销.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文学阅读与青少年个性和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下的文学阅读构建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新一代青少年的文学阅读具有突出特点: 文学阅读中突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80后正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导力量;图像类读物对青少年更具诱惑力和吸引力等.青少年的文学阅读是一个以文学阅读为核心、多种社会、文化力量构成的文学和文化"场域"问题.这既是文学领域的问题,又是教育领域的问题.如何使家长、学校、媒体对青少年文学阅读发挥有益而且有效的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6.
茅盾早年经历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他反对封建礼制,向往自由民主;作为"五四"新文学的积极倡导者,他主张吸取外国进步文学的经验,以改造封建旧文学;同时也介绍世界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罗伯特·潘·沃伦的文学成果在中国的研究述评。当代中国沃伦文学成果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沃伦的多重身份入手,文学批评家,小说家,诗人;二是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者的视野更为开阔,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沃伦作品文本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三是研究范围由主要作品缓慢转向次要作品。  相似文献   

8.
茅盾早年经历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他反对封建礼制,向往自由民主;作为"五四"新文学的积极倡导者,他主张吸取外国进步文学的经验,以改造封建旧文学;同时也介绍世界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9.
以取消文学本体性为本质特征的栽道观经宋人提出以后,成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观念,构成了明清文学选本生成与传播的基本语境.明清时期认同载道观的文学选本以宋人真德秀<文章正宗>为典范,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在国运兴隆时期,文学选本以"明义理"为己任,主动担负起教化使命;二是在国运衰微时期,文学选本以"切世用"相号召,主动担负起经世使命.而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这些选本都将一种外在于文学的价值置于文学自身,因而本质上都是对以取消文学本体性为特征的载道观的自觉认同.认同载道观的文学选本一直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推扬,却始终无法赢得大多数读者;在明清特定历史时空中,它们共有清贵而寂寞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仁"是先秦儒学的核心,在文学上表现为"人学"——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即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主张民有所产,平抑赋税;注重机会公平。这些主张对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的文学、美学思想,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文学的性质问题上,坚持文学艺术的阶级性和革命倾向性;二是提倡文学艺术的大众化;三是主张客观的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创作原则和方法;四是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观、文学批评观.从理论渊源来看,瞿秋白文艺、美学思想的主要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却又直接受到俄苏文艺的影响,在很多方面借鉴学习了俄苏文学美学中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2.
《大公报·文学副刊》始终关注着欧美文学,其文论与20世纪初期的影响研究有着密切联系:阐述歌德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属于典型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谈论浪漫主义的得失,是为了揭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失范。由此可见,《大公报·文学副刊》关注别国文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中国文学自身,这些内容对后世比较文学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亚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学术界逐渐受到关注。本文首先对华裔美国文学做出了界定,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学产生的历史语境,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意义。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对文学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永恒的,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变化:体验型现实主义作品是为了印证现实;情绪型现实主义作品是为了解析现实;寓念型现实主义是为了编造现实。三者共同发展构成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给有识之士增添了重重焦虑。随着绿色思潮的来临,文学生态批评应运而生。文学生态批评以人为本,呼吁人类放弃人类中心主义,向大自然求和;抑制过分的物欲追求,拯救人性危机;最终谋求人——自然——社会——精神的和谐,建立多元共生的生态新秩序。  相似文献   

16.
在多元系统论的理论视野中,翻译文学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所处位置的变化可以带来不同翻译策略的变化,即:当翻译文学处于本国文学系统中心时,译者倾向于采用异化式译法;当翻译文学处于本国文学系统边缘时,译者更多使用归化式翻译方法;当翻译文学介于本国文学系统中心与边缘中间时,异化与归化会呈现均衡拉锯状态。"归化"和"异化"只是一对描述性概念,由特定历史文化条件决定,并不存在高下正误之分。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面临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日本近代文学在借鉴西方文学的同时,没有丢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把握住了对立统一的分寸。明治初期的写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砚友社文学等努力向西方文学看齐,使日本文学西方化,进而与传统文学背离。明治中后期的自然主义文学等在批判传统的同时伴随着选择传统,最终走向了回归传统。明治末期和大正时期的唯美派、白桦派、新思潮派文学等走了一条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文学会不会消亡"这个问题的出现并非无缘无故,而是随着当今时代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尤其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电子媒介的革命性变化而提出来的。这些大变革的确对文学造成巨大的、难以估量的冲击,现在仅仅是开始。应该正视电子媒介时代由于令人难以想象的技术发展和惊人进步,由于社会历史实践、政治、经济、文化所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如米勒所说文学的存在和成活的条件被改变,因而文学似乎被12级地震震得房倒屋塌、晕头转向,文学显得很狼狈,常常不知所措;但是,并非如米勒、德里达所说"文学的时代"走到头了。文学不会消亡。文学不死的理由,事实上牢牢掌握在它自己的手中——因为决定文学命运的终究是它固有的、特定的人文本性和人文价值,特别是它拥有自己的特点:内视性,即文学的内视的审美情景,内视的审美形象。这就是文学不能够被其他的东西,被图像,被影视完全取代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制度通常是指文学社团的组织机制、报纸杂志的传播机制、文学奖励机制、文学教育体制和作为制度保障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它属于无形的巨手,在指挥着作家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文学的发展方向应往那条道路走,而不应该往别的道路走。台湾的文学体制在1945年后,从日本殖民体系被转换为中国文学的现代传统,到1949年与大陆分离后,逐步形成不同于大陆的文学体制。但再怎么不同,也没有脱离中华文化这一母体。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标志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这给以机械印刷为物质基础的纸质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多媒体语境中,文学正在依附新的媒介载体蓬勃发展,新媒介时代的文学,包括经典文学并没有终结,只不过其文学形态呈现出了多种更为复杂的表现形式。数字媒介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进入了新媒介时代,文学从存在方式到传播渠道,从审美视域到艺术特点,从文学生产到文学消费都经历着深刻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