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论文运用语用学中的语境概念,以情景语境、背景知识语境和文本理论为分析工具解读了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揭示了奴隶制度的罪恶和小说人物作为奴隶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是美国历史上反种族主义斗争的经典之作。本文尝试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分析《宠儿》如何通过一名女黑奴扼杀亲生女儿的人间惨剧,以死者还魂与生者重逢后又神秘消失的魔幻情节。设计出一场令人震惊的生死对话过程,实现对美国奴隶制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尽管《宠儿》侧重讲述美国蓄奴制时期黑奴塞丝弑婴后的心路历程,但是小说文本中黑奴塞丝与几类白人之间的故事明显流露出作家托妮·莫里森高尚的人文关怀,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和期待各民族和谐共建的伟大理想。  相似文献   

4.
伊夫林·沃被誉为英语文学史上最具摧毁力的讽刺小说家之一,学者们多从反讽的艺术角度解读沃的作品,对其代表作《一把尘土》也不例外。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哥特式婚姻多为学者们的讽刺对象,而剖析这起悲剧婚姻起因的寥寥无几。空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和容器,地志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差异揭示了二人的不幸婚姻源于彼此价值观、婚姻观的巨大差异,传达了小说批判现代社会堕落文明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宠儿》的叙事策略和结构方式及其体现的极具族裔特色的民族精神,小说结尾与整部小说内在逻辑相统一,而某些西方评论家对它的指责显然有误读的嫌疑。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自1987年发表以来,小说中人物宠儿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文章从她存在的现实意义出发,分别论述了:她的悲惨遭遇代表着数千万死于“中间通道”(黑人被从大西洋彼岸贩运到美洲)的黑的命运;她对现实世界的侵扰代表着奴隶制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她对人的亲近亲情又具有整治人类的积极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母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的一贯主题。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中,赛丝对宠儿的疯狂而扭曲的母爱,让人震撼,无法释怀。在其2008年出版的最新力作《慈悲》中,她再次成功塑造了一位崇高伟大却没有名字的黑人母亲形象。她们代表着千千万万的黑人母亲,通过对比莫里森的这两部作品,可以洞见扭曲社会制度下的扭曲人性和扭曲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宠儿》中多种叙事话语和模糊叙事手法的运用,拓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语气与言语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某一语气往往与特定的言语功能相对应。论文运用韩礼德的语气系统对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男女主人公保罗·D和塞丝在124号重遇时的一段对话分析其人际意义,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说话者可以运用不同的话语类型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相似文献   

10.
《美国牧歌》是犹太裔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后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主人公赛莫尔·利沃是成功商人的犹太家族第三代,他努力想融入美国社会,建立美国牧歌式幸福家园,最终不得不面对梦想破灭的悲剧。本文试从“家园”这一空间符号在小说构架上对于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两个意指功能等方面,分析悲剧发展过程中反射出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反复出现的"绿光"是人人都在热衷追逐的美国梦的象征,它是一种梦幻,也是一种欲望,而对盖茨比来说,则是一种信念——期待与昔日恋人黛西重温旧梦的执著,认定爱情坚贞不渝的天真。而他忽略了,他所坚信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令人神魂颠倒的像一个在半空飘荡的色彩斑斓的大气球"——"美国梦"之上的。虽然有着无数追寻着相同"美国梦"的同类,但是却各自自私着、贪婪着、孤独着。这将注定了在这个狂乱的时代里,他只是个孤独的"寻梦人"。而这正是盖茨比悲剧人生的真正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小说《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它揭露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被废除前的悲惨遭遇,以独特的主题反映了一个鬼魂复仇与寻求母爱的历程,表达了美国黑人深厚的母爱之情。  相似文献   

14.
文学伦理批评理论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现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从文学伦理的角度出发,分析《苏菲的选择》中女主人公苏菲在历史的伦理环境与父亲、与儿女在伦理活动中伦理结的形成过程,能让人们看到苏菲悲剧命运的根源、纳粹罪恶的深重,从而激发了人类对复杂人性的思考,号召人们心向美好,普爱众生。  相似文献   

15.
16.
每个人做事都有其明确的动机并常伴随着内心冲突,主要原因是一个人的天然的自我、被鄙视的本我和理想化的自我,这三之间因想象和实际的差距带给人们一些基本焦虑,为了保护个体不受焦虑的侵袭,不同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防御策略,以维护他所认同的价值标准。莎士比亚的悲剧《奥瑟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心理分析本。  相似文献   

17.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通过一个黑人小女孩的视角,展示了麻痹的家庭和社区对个体悲剧命运的影响。本文就小说人物的古希腊式悲剧命运进行解析,展现出人物悲剧命运发生的要素、情境和走向,以及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可能缘由,从而唤起读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女主人公苔丝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是作为被害者的她最终却被送上了绞架。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9.
《封锁》中的空间结构值得关注:电车内/电车外作为表层空间,构建起作品的象喻系统,是作者对未被封锁的世界的否定;公共空间/私人空间作为深层空间,解构了前一重二元对立中对被封锁世界的微妙认同,形成对被封锁的世界的否定;上海/中国作为潜在空间,是这双重否定的集中传达,也是作者悲观主义的整体呈现。  相似文献   

20.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其丰富的生态思想内涵,被视为生态文学的经典之作。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审视这部作品,对其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分别进行解读,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流露在作品中的具有前瞻性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