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思妤  周蕾 《农村经济》2023,(6):116-125
返乡农业创业人才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提高人才生态环境吸附力实现以环境留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本文基于四川省373价返乡农业创业人才调查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人才生态环境中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制度环境对人才根植意愿的影响及路径。结果表明,政策环境对人才根植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人才“量”的增长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教育环境通过人才“质”的提升、“量”的增长产生链式中介效应,对人才根植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进一步对比分析返乡创业试点区及非试点区估计结果,提出持续优化区域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及政策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林业企业对知识型人才吸引力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最终将会是人才尤其是知识型人才的竞争。然而目前我国的林业企业在对知识型人才的吸引力上存在很多问题。林业企业知识型人才供不应求,而就业市场上人才供大于求的现状使林业企业在吸引知识型人才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潜力。运用SWOT分析法,分别从林业企业吸引知识型人才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挑战(T)四个方面对林业企业知识型人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增强林业企业对于知识型人才吸引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4.
5.
发达地区创新人才集聚的驱动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索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我们不难发现,区域经济越发达,越能吸引各类人才包括创新人才;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与创新人才集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构成了区域经济稳步发展的助推器。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创新的根本则取决于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因而,国际间、地区间人才转移、智力流动和人才集聚将不断增强,创新人才区域性集聚的驱动力量越发显现。创新人才区域集聚与区域性系统要素间的耦合关系人才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要素,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而创新人才的空间集聚,使经济…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s回归方法,在微观个体层面考察不同区域在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公共服务供给对不同区域流动人口居住意愿影响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在普通公民权利、健康素养水平塑造、就业权利保障三个维度表示的公共服务供给上最弱;东部地区在就业方面的保障比其他地区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7.
薪酬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很敏感的部分,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薪酬满意与否是影响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薪酬是人才生存的基本条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作用,而西部地区却存在着人才流失的现象。本文从西部地区企业为什么要提高人才薪酬满意度入手,通过对这些原因的深层次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借鉴Dietz(1994)提出的STIRPAT模型,即城市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相互作用会影响企业的污染排放量,而后将外商直接投资(FDI)这一因素纳入原有的模型里,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利用我国2010~2019年江浙沪皖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门限回归方法,将外商直接投资作为门限变量,构建门限回归模型,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影响人力资本存量的因素很多,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政府人才政策具有突出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促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构成的整体,与企业特定的战略环境相匹配,能显著提高组织绩效。针对中国水利国际工程企业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需要关注国际化管理特征的问题,选取中国水利国际工程企业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质性研究,在传统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水利国际工程企业的特定国际化管理情境,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权变观视角和资源论视角出发,深入探究中国水利国际工程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最佳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属地化招聘、国际人才队伍选拔的“选人”实践,跨文化培训、国际人才培养的“育人”实践,全面的考核体系、完整公平的晋升路径的“用人”实践,有竞争力的海外薪酬水平、满足员工各层次需要的“留人”实践是最佳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主要因素,同时,基于AMO模型厘清了各项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中国水利国际工程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While many studies have employed stated preferences methods to estimate the value of non‐market ecosystem goods and services, contingent valuation (CV) still generates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criticism. Besides ethical concerns, two of the key criticisms relate to insensitivity to scope and order effects. We examine the expectation that the presence of order effects in stepwise disclosure procedures affects the degree of scope sensitivity. We use data from a CV exercise asking farmers in Southern Spain to value two different levels of guarantee of water supply for irrigation in a context of water scarcity. We find that despite order effects being present, they do not affect the existence or the degree of sensitivity to scope. We conclude that, in the light of the mixed evidence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it does not seem justified to ascribe order effects and their connection with sensitivity to scope to study design alone (e.g. step‐wise versus advanced disclosure, top‐down versus bottom‐up). The nature of the environmental good under valuation also matters. Our study of irrigation water as a common‐pool resource suggests that, when clear private benefits also exist, these appear to override any ‘good cause dumping effect’ that might arise from the public good compon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