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北方地主经营方式三例——近代农村调查札记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初叶,地主供给全部生产资料、佃农只出劳力的分益雇役制(帮工佃种制)在北方一些地区十分流行,各地名称、惯例和具体作法多有不同。这里就笔者访问调查所见,介绍其中的三种经营方式。它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近代北方地区地主经济和农业经营方式的一些发展变化。一、河北大兴的“把头”制大兴(今属北京市)因紧邻北京,地主较多,地权比较集中。地主土地原系招佃收租,自营较少。清末民初,一些地主纷纷采用分益雇役制的经营方式。在黄村附近的廊垡一带,  相似文献   

2.
清代前期的封建地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封建制度下,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农民收取地租。封建地租是封建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体现着封建地主剥削农民的关系。封建地租的剥削程度,通常是以地租率,即转化为地租的那部分产品同土地生产品之间的比率来表示的。中国地主制经济建立的初期,就形成了封建地主与佃农对半分成的封建地租率,即佃农以土地主要农作物收获量的一半交纳地租。历史文献中,往往把这种对半分成叫做“均分”、“中分”、“对分”等等,我们不妨把这个封建地租率叫做均分地租率。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租佃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史学界对近代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首先是在封建地主制经济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关系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很多学者认为封建地主制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结合,它们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补充。从封建土地所有者与农民之间的经济关系来考察,封建经济与自然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封建经济单位的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运行过程来考察,封建经济与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4.
我所说地主制经济指整个地主经济体制,即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包括农民所有制及各类官公田地在内的土地关系整体,并由以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地主制经济的内核主要是自耕农和租佃农两种独立的个体经济。地主阶级的封建权势和剥削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农民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随之亦步亦趋,只是有程度的不同,两类农民都不例外。总的发展趋势是,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两大阶级之间,由尊卑贵贱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宋朝乡村职役制度的构成和变迁与"富民"紧密相关。"富民"是宋朝乡役的主要应役人,他们对乡役收益的不同预期,决定着他们的充役行为选择。当北宋前中期乡役从有利可图变成为一种沉重负担后,"富民"就以各种方式逃避充役以为应对,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影响到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统治。宋朝官府一方面在制度层面进行补充完善,另一方面尝试改革"富民"充任乡役的方式。熙宁时期的免役法改革,"富民"交纳免役钱得以身免充役,官府则以役钱雇募专人应役,同时借机补充国家财源,双方初步实现了彼此在乡村中相对利益的最优化。但在政局变动和国家财政需求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官府破坏了免役法募役制,导致差役法的复行。哲宗绍圣元年(1094)以后到整个南宋,乡役制几经反复,差募并行、名募而实差成为乡役的普遍实态。在"富民"的倡导下,南宋部分地区又有"义役"兴起。宋朝乡村职役制度的变迁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富民"与国家围绕各自利益在乡村中互动与博弈的结果。通过"富民"与国家互动视角对宋朝乡役制度的考察,既可揭示其变迁的深层原因,也可从中窥见"富民"与国家关系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经济史若干理论观点的逻辑关系及得失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局。对战国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学术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不同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反映在对各种问题的不同认识上,干头万绪。能不能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理出一个脉络来?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们把这些观点划分为三大类:1、地主经济论主流的意见认为战国以后的中国经济是封建地主制经济,老一辈史学家如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郭沫若等均持这种主张。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的,王亚南开其端,胡如雷等继其后。一般认为,中国地主制经济的特点,一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二是在地主经济…  相似文献   

7.
北宋中期开始施行的雇役法标志着役钱计征的开始。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为减少雇役法推行的阻力,朝廷允许各地在役钱计征问题上随宜立法,导致两宋役钱的计征办法五花八门。随着时间推移,役钱计征由形式多样转向趋同,更简便高效的计征办法逐渐为各地所接受。在计征依据上,出现了从细分户等到按财产直敷的趋势;在计征对象上,由多样化向单一化转变。监司、州县为节支役钱以助经费以及调和各阶层利益而简化役钱计征程序的尝试,客观上提高了役钱的效能,是我国传统政府财税收支变革中值得关注的亮点。从熙丰时期朝廷的主动引领,到熙丰以后地方官府成为推动役钱计征办法变革的主要力量,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宋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定位与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运河徭役经历了从明初佥派杂役到中后期折银官雇的变化过程,徭夫被编入均徭银差,募夫成为河工夫役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其他徭役,河役及其编审具有特殊性,明末清初,淮安牙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牙行出夫供役的"山阳行夫",到牙行纳银官雇的行夫银,清初又分化出折夫银和扣利银两种名目,淮安的河夫雇募及其经费来源越发依赖牙行、埠头等中间群体。淮安的牙行、埠头综合了多种功能,兼具多重性质,通过为官府当差纳银来换取在商业贸易中的特权和利益。在河役由力差变为银差之后,牙行的职责从承担徭役编审转变为缴纳商税,税役负担逐渐固定化,也为地方官府增加了正额外收入,引发衙门之间的利益争夺。清初,通过归并征收,统一事权,折夫、扣利等河银最终都被整合进入淮安关的税收体系中,由税关统收分解。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地主雇工经营与出租土地的比例我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过渡的社会形态,它具有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具体到农业上,地主一方面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另一方面又购置牲畜农具雇工经营其一部分土地。地主雇工经营和出租土地的比例究竟如何?下面根据一些材料作一估计。  相似文献   

10.
租约选择的微观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既定土地占有关系的基础上,从不完全竞争、产量风险、交易成本、监督劳动费用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中国地主制租佃史中的分成制、定额制、工资制三种租的选择。对多种租约并存在租佃结构,以及不同地区对不同租约选择的偏重,给出了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永佃制的经济功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永佃制有两项重要的经济功能。第一,永佃制是农田产权的分化,能使地权分配趋向平均。第二,田皮的买卖市场比普通土地市场灵活,交易手续简便,永佃户比地主更容易进行农田整合。  相似文献   

12.
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土地买卖与社会再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土地买卖历来为经济史研究者所瞩目并倾注于大量精力。论者或从土地所有制变动着眼,或从土地兼并、阶级压迫剥削入手,其考察的角度大多从土地购买方出发,如商人资本流向土地、缙绅地主利用特权占地等等,研究的对象也多为土地买卖中需求一方的经济人(商人、地主、官僚等等)以及购买资本;甚少涉及土地买卖中供给的一方,即土地出售者以及出售者在转让地权后所取得的资金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方式及其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结构是国家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宗族所有制三种形式并存。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私人所有制日益占统治地位。土地所有制产生自耕农,使小农经济与地主经济并存,土地私有成为土地买卖的根源。土地买卖在巩固地主经济统治地位的同时,也成为土地兼并的前提。小农经济的脆弱和不稳定使土地兼并成为可能,农业经济的产品单一造成的物价波动又加速了土地的兼并。地主阶级通过土地兼并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加剧了土地兼并活动的进行。土地兼并和地主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小农生产的有限稳定性,影响到封建社会的安定。历史…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户籍制度演变(一)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历史上中国存在着四种基本户籍制度——征赋派役户籍制、世袭身份户籍制、人口统计户籍制和保甲治安户籍制。建立在全体编户齐民基础之上的征赋派役户籍制与其后的人口统计户籍制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户籍制度发展与演变的主线,而只对部分国民有效的世袭身份户籍制与时断时续的保甲治安制则只是偏离这条主线的若干插曲。  相似文献   

15.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中国封建地主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上的商品经济发生相当早,封建地主制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已相当发达,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却迟迟发展不起来,而且直到现代,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形色色的自然经济观念还常常困扰着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这种现象,商品经济在中国封建地主制下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起了什么作用,它和封建地主制经济形成什么样的关系?自然经济在中国封建地主制下是否仍占主要地位,它和商品经济之间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代四川的押租制与地租剥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押租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出现的一种地租剥削形式和手段,而四川是全国押租制最为盛行和典型、押租剥削最为苛重的地区。四川押租制始于移民垦荒,它一经产生后,立即成为地主压榨佃农的新途径,迅速流行、发展,蔓延和渗透到各县和几乎每宗租佃个案,与地租同为土地租佃不可或缺的条件。押租额和押祖率持续升高,名目与日俱增,手段花样翻新,其性质也由起初的地租保证蜕变为极其残酷和无孔不入的高利贷剥削,并成为地主任意役使和勒索佃农的把柄。地主通过增押增租、高押高租、明佃暗当,转押租为高利贷,以及贪婪需索、吞霸押租本金等手段,使地租剥削总量和地祖率加倍升高,佃农劳动成果被囊括殆尽,广大佃农加速贫困破产。四川物产丰饶,佃农却是“世界上最苦的”,“天府之国”成了佃农地狱。  相似文献   

17.
辽东都司作为"实土"军事卫所,其在驿递系统的构成、驿政的管理、驿递之役的佥派与改革等方面皆与内地存在显著差异。明中后期,由于驿递之役过于沉重,往往累及正常营伍军兵协助应役,官军也甚受其累,被迫逃亡。鉴于此,万历中期经辽东巡抚李化龙题请,对驿递进行了民事化改革,设立驿丞、官给马匹、钱粮与有限度的雇役等。但由于卫所军政体制的限制,辽东驿递民事化改革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中唐以后,随着唐代农业生产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与均田制相联系的土地买卖禁令屡被突破,土地兼并日益剧烈,最终使“不抑兼并”成为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本文运用博弈论对“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作了分析,认为:唐中叶开始的由抑制土地兼并到不抑兼并的制度演进,实乃国家、地主和农户之间博弈的结果,并使得国家、地主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呈现出一种有效率的状态;“不抑兼并”土地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变迁的有效的制度安排,对唐宋农业生产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明代,特别在明代中叶,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使用奴婢、从事商品生产的经营地主。以缙绅地主为多。如文献记载,这些地主“役僮隶”、“僮奴几二千指”、“课僮仆力耕稼”、“多买奴仆”、“臧获以数百指”、“僮婢数十百指”、“臧获之指千”、“多买僮仆”等等。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也有的兼营棉纺织。妇人主事的家庭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20.
明代,特别在明代中叶,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使用奴婢、从事商品生产的经营地主。以缙绅地主为多。如文献记载,这些地主役僮隶、僮奴几二千指、课僮仆力耕稼、多买奴仆、臧获以数百指、僮婢数十百指、臧获之指千、多买僮仆等等。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也有的兼营棉纺织。妇人主事的家庭尤其如此。如王世贞所记金孺人事迹是课耕及理纺织丝枲场圃委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