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君勇 《企业经济》2007,(3):172-174
由于上市公司普遍缺乏长期投资价值,政府及监管部门频繁不合理干预,以及广大股民普遍存在的不良投资理念,长期以来我国股市是一个过度投机的市场。成熟的股市是一个在投资和投机行为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适度投机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规范市场监管,提高投资者的素质,推行“做市商”制度,实现股市本色回归,是实现我国股市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王君勇 《企业经济》2007,(3):172-174
由于上市公司普遍缺乏长期投资价值,政府及监管部门频繁不合理干预,以及广大股民普遍存在的不良投资理念,长期以来我国股市是一个过度投机的市场。成熟的股市是一个在投资和投机行为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适度投机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规范市场监管,提高投资者的素质,推行“做市商”制度,实现股市本色回归,是实现我国股市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比较严重,这种状况给国有企业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国民经济稳定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股票市场过度投机的主要根源是股票发行供不应求、上市公司行为不规范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为了改变过度投机现象,我们必须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增加股票流通等措施,来铲除股市过度投机的根源,以使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投机行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市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拥有一个比较成熟、完善的证券市场,将会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看,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完善,从而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和投机盛行。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证券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并努力寻求治理对策。一、证券市场上过度投机行为产生的原因证券市场上产生过度投机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此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从市场角度看: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统一、规范的证券市场体系,其内部的各…  相似文献   

5.
中国股市投机性泡沫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资性泡沫问题是中国股市在2005~2007年间暴涨暴跌的最大原因之一。泡沫的产生主要归咎于投资者的过度投机行为。而股票指数、市盈率、换手率、流通市值、成交金额及开户人数的规模及变化能很好地体现市场过度投机性的强弱。此外,投资者的高度信心及从众心理也对中国股市投机性泡沫的产生具有推动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过度投机问题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我国证券市场投机行为特征和过度投机的表现,探析了我国证券市场过度投机的原因,论证了过度投机的根源在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结构。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着上市公司价格与投资价值严重背离的现象,股价与公司业绩之间几乎没有多少相关性,投资者投机行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我国股指期货的正式启动,加速了资本市场的配置,优化了融资渠道,使各类投资者构建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成为可能。改变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单边市场的格局,推动了证券行业的发展。但股指期货带来过度投机交易,是否会引起股票现货市场的剧烈波动,存在大量争议。基于此,本文以沪深300指数的日收盘价作为样本原始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建立GARCH模型对我国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2006年新一轮的牛市行情在股改下启动了,2007年更是频频创出了历史新高,股民的热情不断推动着我国股市的走高,投机之风也较之高涨,若发展成为过度投机,必将影响到股市的理性投资。本文分析了2007年我国股市的表现和投资过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谨防过度投机的建议,以期股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境外投机资本"坐庄"操纵是我国股市风险加剧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背景下,有一股以境外投机资本为主导的市场投机力量,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我国境内,凭借其强大资金实力和投机手段,"坐庄"操纵股市,部分地致使我国股市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出现非理性繁荣,市场风险加速积聚.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证券市场股改接近尾声,困扰我国股市多年的同股不同权的矛盾将得到根本解决。许多媒体不失时机地表示:股改市值过半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意味着证券市场固有功能的恢复将为时不远,证券市场将转入正常状态,恢复其“本来面目”。与股改相对应的停止了一年多的新股发行也相继展开,大量新股不断登陆证券市场,引起证券市场股价剧烈的波动,在一些人看来恢复证券市场“本来面目”就是恢复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笔者认为,作为证券市场股市的“本来面目”,不只限于一个融资功能。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第十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提出,我国股市改革的目标模式就是要向股市的基础作用回归,恢复股市的本色。股市的本色是有效的投资、融资和适度投机的场所。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证券市场中政府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之直接、影响之剧烈远远超过证券市场自身因素的影响.适当的政府干预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而过度的政府干预,其结果则会与政府"发展资本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初衷相悖.本文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就证券市场中政府行为对证券市场作用的內在机理进行分析,意在揭示政府行为对证券市场施加影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证券市场刚走完十年发展历程,此间,素以颇具使命感,忧患感称的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对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言辞犀利的疾呼,“中国的股市很像一个赌场,而且很不规范”。此语振聋发聩,在证券界产生震撼性的冲击波,而郑百重组的质疑、“中科系”庄家操纵内幕及此前《基金黑幕》的披露,使市场的讨论愈加炽烈。对于证券市场的市场功能、上市公司质量,投资与投机、 市盈率高低,庄家行为,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问题业内众说纷纭,各执一端,发展与规范的问题始终相伴着十年资本市场。朱Rong基总理就如何评价十年证券市场接受传媒采访是曾时:”很难回答,我只能说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很快,成绩很大,但很不规范。”如何使中国证券市场尽快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健康之路呢?系列论坛“专家纵论吴敬琏‘股市赌场论’”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3.
ST类股票价格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被特别处理(ST)的公司的财务数据的分析证明,公司的财务状况可以通过其财务数据加以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讲,公司的财务前景并非不可观测.在这一前提下,可以讨论股票价格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反应,并进一步推断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从一个侧面考察股票市场的效率.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我国股市存在明显的逆向操作、惯性现象和过度反应,我国股市离成熟资本市场中的有效市场的距离还很大,而且投机性也较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总会计师》2011,(1):24-25
1990年的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声锣响,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新篇章。 他们,或是中国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或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国医”,或是资本市场的“操盘手“,或仅是股市中一个小股民,他仃见证了中国股市二十年的发展,共同演绎着中国股市的传奇……  相似文献   

15.
《企业经济》2013,(4):189-192
中国股市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已建立运行20余年。通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股市破除了许多体制机制的障碍、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为股市平稳健康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中国股市令人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其运行和波动在许多方面都异于常态。波动频繁、剧烈;政策性、短期性、投机性色彩较为浓厚,这些现象都极大地困扰着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从股市整体上的波动现象入手,分析中国股市波动异于常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QFII制度是我国逐步开放证券市场的一种过渡性措施,可抑制投机性外资对本国经济的冲击,推动本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及健康发展。但本文分析发现,国有股权对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信息不对称影响其收益,间接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以及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对此本文建议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股权结构来缓解问题,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减少股市的投机性、推进股市协调均衡发展的目的,阐述了可按"先债券市场(国债市场)、后资本市场;先创业板或主板中的高科技板块、后全部板块"的渐进方式建立我国的做市商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7年至-2011年我国深圳证券市场A股上市公司的1612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可以降低股权资本成本,同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存在过度投机和投资者不够理性等问题。就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减少股市的投机性、推进股市协调均衡发展的目的,阐述了可按“先债券市场(国债市场)、后资本市场;先创业板或主板中的高科技板块、后全部板块”的渐进方式建立我国的做市商制度。  相似文献   

20.
金融自身的泡沫问题作为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成为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健康发展的重大威胁。本文以中国股市泡沫问题为研究对象,针对股市交易中投机性大小建立预警体系从而对投机性股市泡沫进行有效的监控。本文选取了8项经济指标,通过对1998-2007年10年间我国股市泡沫水平的相对变动进行分析,结合功效系数法[1]构建了投机性股市泡沫预警体系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对我国上证A股投机性股市泡沫建立相应的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