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龙文化的演变及龙文化产业化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承载者。龙文化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并最终确立。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播龙文化、发扬龙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好、发展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3.
礼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贯穿了东西南北多个地区,是具有久远历史并且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独特文化。本文简述了礼玉文化的代表玉璧的由来、发展以及历史演变,对进一步了解礼玉文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中华廉洁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崇尚廉洁、倡导廉洁、奉行廉洁的理论、实践及其文化成果的高度概括,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关于廉洁的知识、理论、准则、信仰、文艺和与之相应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制度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它包括以廉清为荣、贪污为耻的价值观念与廉洁文化必定战胜腐败文化的精神信念;  相似文献   

5.
正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式微与自媒体的崛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绵亘数千年而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身份标识和力量源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需求,也是促进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载体。可以说,五千年演进积淀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文化标识和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党对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  相似文献   

7.
张聪 《时代经贸》2011,(10):73-74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座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藏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藏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的不朽历史和文化艺术,至今闪耀着熠熠光辉。  相似文献   

8.
张聪 《时代经贸》2011,(19):73-74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引的阿南边疆,菏减高原的西南部。拉萨足西减门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序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减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藏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窄库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9.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引的阿南边疆,菏减高原的西南部。拉萨足西减门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序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减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藏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窄库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绵亘数千年而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身份标识和力量源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需求.也是促进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11.
涿鹿,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具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三祖文化”。经专家学者多年反复考证,涿鹿县矾山镇一带,确系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5000年前华夏民族从荒蛮时代步向文明社会的历史转折地,炎帝、黄帝、尤三大部落同时在琢鹿这块文明故地上留下了举世无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类发展史宝库中的奇葩。为了弘扬中华文明始祖高尚、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爱国自强的精神,我们在80年代末特别是1993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捍卫始祖文化的…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化,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炎帝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炎帝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源头据考古发现证实,云南的元谋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我们中华民族应该是从元谋人发脉而来.在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等,她们为中华创造了采集、熟食、渔猎、游牧等文化,是萌芽时期的中华文化的创造者,她们功不可没.但是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还得数炎帝和黄帝这两位祖先.中国的农耕文化的创立是中华文明之源,炎帝和黄帝都是中国农耕文  相似文献   

13.
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中,绵延五千年之久的中国乡村文明,处在何去何从的历史十字路口。处在消亡中的中国乡村文明面临着文明、文化、经济、社会与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危机。从中华民族历史视角看,当今中国乡村的危机,绝不是一个村庄能否存在的危机,其背后表现出的是民族自信不足和主体性迷失危机。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看,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传承之载体,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自信之根、复兴之本。从生态文明的时代高度看,中国乡村文明的命运与生态文明紧密相连。中国乡村文明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我们面临着生态文明建设再度从农村起航的历史选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乡村文明,重新设计我们的未来。让乡村文明内生到中国特色文明模式中,成为中国城乡两元文明城镇化模式的一元而存在。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拯救保护我们的乡村文明,共同建设我们的走向伟大复兴的家园。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严于律己、服务奉献、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等许多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精神。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杨者。大学生党员作为年轻的共产党员,只有很好的继承和弘扬这些民族精神,才能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并发扬广大。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怀所构成的。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进一步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以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不懈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教育,大力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等。  相似文献   

16.
北极生态文化属于黑龙江流域最北端的大兴安岭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价值取向,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中的和谐思想,并在两次创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模式,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富有大兴安岭特色的一种新的文化。在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立足大兴安岭地域和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富有大兴安岭特色的北极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特质,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形成于党的百年壮阔奋斗历程,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品格,是领导人民开创百年辉煌的成功密钥。我们要在准确审视历史主动精神的自觉性、人民性、实践性、创新性、传承性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坚持党的领导、坚守人民至上、勇于自我革命和增强忧患意识的原则中赓续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18.
邢章萍  张健 《经济月刊》2012,(4):140-142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他自己的建筑,随着建筑文化而兴盛衰亡。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长寿的体系。"这是我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梁思成的话语。这位我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我国传统建筑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黜奢崇俭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黜奢崇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受历史上封建残余思想和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国内出现了奢侈消费,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从思想认识上和行动上黜奢崇俭,弘扬民族精神,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王克纯 《时代经贸》2013,(4):177-177
汉字之美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顺应时代的发展,历史赋予我们设计师对汉字作为信息化符号外的再创意的使命。解析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装饰体汉字的应用;(2)书法体汉字的应用;(3)解构体汉字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