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财政供养人口的快速膨胀成为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优化财政部门结构,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数量,减轻财政负担。本文对目前我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现状进行介绍,分析了诱发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财政供养人员是行政机器运转的基本力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低 ,影响着该国家和地区的行政效率 ,同时也决定了该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我国的机构臃肿和人员膨胀在某种程度上已到了极限 ,财政再分配的其它职能大受制约 ,严重影响许多主要的投入 ,如此发展下去 ,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严重受阻。因此精简机构、压缩编制 ,减少财政供养人员 ,节约财政开支是我国政府目前必须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我国1952-2007年财政规模与人均实际GDP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财政规模在1970年和1999年,人均实际GDP在1962年和1992年发生结构突变,两个序列都是含有两次结构突变的趋势平稳过程,而非单位根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异期协变模型,发现我国财政规模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动态均衡关系,政策含义是按照现有经济和人口增长水平,我国财政规模在未来还能够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管理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新和优化。目前,财政税收工作是各个部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如何将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工作构建成为一个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体系成为我国财政各个部门及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本文通过对财政税收、财政税收进行简单介绍,在对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目前工作状况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的真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的财政供养人员比例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诟病。笔者从纵横比较的角度指出,当代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之高举世罕见。尽管统计资料的来源各不相同,但财政供养人员比例的数字大致差不多,如从纵向看,我国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在汉代是1:7948人,唐代是1:3927人,明代是1:2299人,清代是1:911人,1949年是1:294人(一说是1:600人),而今天是1:30人(一说是1:28人),有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空前的1:9  相似文献   

6.
养老金双轨改革应做好以下几点:抓紧补齐养老金中的财政支出缺口;改革支出结构;缩减财政供养人口的数量和年限;养老金双轨别向一元化的社会统筹养老接轨。  相似文献   

7.
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农民收入能否提高与财政的支农政策密切相关。主要从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对农民收入的效应角度,找出了财政支农政策的问题,进而建议政府加大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并且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然而,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财政供养人员反而愈减愈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战略高度认识机构改革问题。1998年,我国新一轮机构改革的...  相似文献   

9.
《财经界》1998,(4)
从50:1到30:1截至到96年底,我国财政供养人数已达3670万人,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78年的2.1%上升到1996年的3%。1978年时,全国每50人供养一位"吃皇粮的人",现在已演变为30个人养一位。按现行平均每人每年1万元经费标准计算,现有的财政供养人员一年就需要财政供给经费3670亿元,几乎占国家总财力的一半。中国劳动信息网开通我国首家大型劳动信息网——中国劳动信息网2月25日正式开通。该网络信息服务的内容主要有:劳动人事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培训、劳动争议、社会保险、职业安全与卫生、外资企业管理、三资企业招聘、劳务输出、城市之间人才交流和招聘等。  相似文献   

10.
从50:1到30:1截至到96年底,我国财政供养人数已达3670万人,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78年的2.1%上升到1996年的3%。1978年时,全国每50人供养一位"吃皇粮的人",现在已演变为30个人养一位。按现行平均每人每年1万元经费标准计算,现有的财政供养人员一年就需要财政供给经费3670亿元,几乎占国家总财力的一半。中国劳动信息网开通我国首家大型劳动信息网——中国劳动信息网2月25日正式开通。该网络信息服务的内容主要有:劳动人事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培训、劳动争议、社会保险、职业安全与卫生、外资企业管理、三资企业招聘、劳务输出、城市之间人才交流和招聘等。  相似文献   

11.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1996年底,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78年的21%上升到1996年的3%。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失控,增长迅猛,是导致各级财政困境日益加深的一个关键因素。财政支出的大部分被“人头费”吃掉了,按现行平均每人每年1万元费...  相似文献   

12.
在对北京市人口发展的突出矛盾论述的基础上,认为影响北京人口健康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流动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张,而北京地区流动人口规模急剧扩张是受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地方特殊因素共同影响。从尊重人口迁移和集聚的规律出发,提出首都人口发展的主要思路以及解决对策,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就业源头控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革公共事业产品定价机制,稳步推进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的财政税务制度改革的不断开展与深入,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不断开展,税务征管体制也随之进行改革。在税务征管体制改革的内容中,将社会保险费的职责进行了划转,而这类的变化也将会对财政供养单位的社保缴费产生一定的影响。税务征管体制的改革之后使得财政供养单位的社保缴纳费用模式与之不同,税务征管体制改革能够为其缴费提供一个标准统一的缴费模式,为缴费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便捷的缴费途径以及为缴费人员提供较为高的社会保障,最终促进我国税务征管体制的完善以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立健全的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财政税收管理问题的发生,加强对税收源泉的控制,增加政府税收来源。优化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能够巩固各个机构的职能,使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本文主要对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的模式建构及其优化进行研究,在参考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针对性建议,为我国建立完善的国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业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影响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各国政府均非常重视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下,研究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现状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的效率,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总支出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正向关系,认为我国应进一步增强农业的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相似文献   

16.
民政局敬老院要想建立供养人员健康档案,不仅需要提高档案重视度,完善档案管理机制,还需要明确供养人员权益,保证档案管理人员晋升,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民政局所属敬老院供养人员健康档案建立做出思考,首先阐述了其重要性,其次对其中的不足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财政支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财政支出中,财政投资具有生产性,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说明如果今后增加教育、科研、卫生等支出,优化投资结构,增加基础设施等制约经济增长瓶径等方面的投资就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消费与经济负增长相关,这说明我国的财政消费规模已超过了合理的界限,如行政机构人员过多等问题,政府应该结合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合理界定公共支出范围,削减财政消费规模。本文通过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政府规模一直是学术界和现实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政府应该行使哪些职能及如何行使职能,政府规模应该控制在什么样的水平才能更加高质、高效地为公众服务,这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也再次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本文试图从经济增长、政府财政能力、人口和开放等角度来对国内外重点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从理论和学术角度对我国政府规模研究及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边际分析法”是确定财政分配规模的一种科学方法。在对几种确定财政分配规模的传统方法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论证了边际分析法对于确定财政分配规模的科学合理性,探讨了运用边际分析法确定财政分配规模的修正模型,该模型对更为科学合理地确定财政分配规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对政府规模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2007年四川省177个县级行政单位为分析样本,对影响政府规模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地理等因素进行较为客观的考察和评估,构建的模型证实人均财力与政府规模呈正相关,人口规模与政府规模呈U型关系,地域面积与政府规模呈倒U型关系.四川省在县级政府规模上存在规模经济,并测算出规模经济的拐点.提出了推进县级行政区划改革和优化县级政府规模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