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内外的监管体系中,信息披露是P2P网络借贷行业出借人利益保护的基本制度安排.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的根本价值在于保护出借人,亦能发挥P2P网贷平台优势,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国内P2P网贷行业信息披露方面的规范及草案可以分为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和平台自身的规定三个层次.要建立健全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制度,应平衡利益冲突,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增强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完善评价性信息的披露.  相似文献   

2.
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分析P2P网贷出借人的价值共创行为与其对P2P网贷满意度的关系,并探讨出借人价值需求特征对该关系的调节效应。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参与行为和公民行为均正向影响P2P网贷出借人的满意度,且参与行为对P2P网贷出借人满意度具有更强的正向影响;出借人的学习价值需求和经济价值需求均对价值共创行为和P2P网贷出借人满意度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且调节效应均表现为增强作用。针对上述结论得出利用价值共创提升P2P网贷出借人满意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研究人人贷的4543条散标借款交易数据,发现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如收入、学历、房产状况等并不会显著影响借款的满标速度,而借款时间更长,获得网站实地认证或者机构担保,以及通过更多网站审核信息的散标借款会更快获得满标,借款的利率对满标速度有负向的影响。这说明我国P2P网贷市场上出借人对网站的信任是影响出资偏好的核心因素。因此规范我国P2P网贷网站,加强对平台的监管才能为出借人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出借人面对复杂的P2P网络借贷市场也要学会理性独立思考,控制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4.
徐建军 《银行家》2015,(3):41-42
目前P2P网贷行业存在较高的风险,一方面部分平台本身存在欺诈行为,明目张胆的卷款跑路,另一方面平台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能力不足,使得借款的坏账率攀升,都将导致出借人资金严重受损。因此,P2P平台要想获得出借人的信任,就必须设计一套抵抗风险的保障模式来保护出借人的利益。目前,P2P给投资者的保障方式一般有担保、抵押、质押、保险和风险保证金多种模式。其中担保模式受到的争议最大,最受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 P2P 网络贷款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获得爆发式增长,但同时在信息不对称、征信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促进 P2P 网络贷款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应加强征信管理与服务,将 P2P 网贷平台纳入征信管理范畴,强化 P2P 网贷平台信用管理和平台资金流动监管,加大网贷平台信用信息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6.
《会计师》2016,(2)
近两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P2P网贷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发了极大关注。但频频发生的"跑路现象"无疑对P2P网贷平台乃至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这就意味着我国P2P网贷将迎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以我国网贷平台"跑路现象"为视角,深刻分析我国网贷平台风险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切实推进我国网贷平台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在中国迅猛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P2P网贷平台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平台的成交量、平台的投资人数、平台的风控能力、平台的透明度都是影响平台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平台的投资人数对P2P网贷平台发展的影响最大,次之是平台透明度,平台成交量以及平台风控能力对P2P网贷平台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P2P网贷平台风险问题频发,不仅使投资人蒙受损失,也不利于整个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对网贷平台进行风险评级,有利于识别风险平台,为投资人与监管部门提供风险预警信息。本文选取网贷之家的平台数据,基于改进的CRITIC赋权法和非整秩次秩和比法,构建P2P网贷平台风险评级模型,以2019年上半年成交量前30名的平台作为评价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网贷平台的风险排名与评级结果,并提出降低风险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P2B网贷是继互联网融资平台P2P和P2C后兴起的又一新兴投融资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为有着强烈借款需求但传统融资模式又很难满足的中小微企业贷款,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找到了出路和方向。笔者在概述互联网金融P2B网贷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P2B网贷的风险暴露,主要有法律风险、违规风险和担保风险,针对风险包括的防控措施有政府层面的加强立法完善、强化金融监管;P2B网贷平台层面的加强信息披露、主动控制担保风险等。  相似文献   

10.
P2P网贷作为互联网技术和金融行业相互渗透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模式,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本文分析了P2P网贷与传统银行直接融资的区别,介绍了我国现行P2P网贷的操作模式,同时,就P2P网贷平台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015年"互联网+"正式的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P2P金融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经历了粗放发展期后,也同时暴露出了很多诸如平台倒闭、跑路、非法集资等风险,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因此,为了P2P网贷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对P2P网贷平台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风险加以管控,引入外部审计。  相似文献   

12.
薛飞 《时代金融》2015,(3):226+229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互联网平台、第三方支付等网络工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呈现爆炸式发展趋势。其中,P2P网贷就是互联网金融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对商业金融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是由于P2P网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作为新生事物,对其的监管还不够完善,这就使得P2P网贷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首先对P2P网贷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提出防范P2P网贷风险的有效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P2P网贷平台跑路事件时有发生,规范管理P2P网贷平台迫在眉睫。建立P2P网贷评价系统,能使P2P网贷平台数据透明化,同时过滤一些不规范平台,保障投资者利益。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及模型建立法,建立了一个评价P2P网贷平台综合性质的模型。希望该模型日后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类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P2P网贷是当前发展异常迅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一,但随着众多网贷平台的破产跑路l'网贷平台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简要介绍P2P网贷平台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继而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P2P网贷平台在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控制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于P2P网络借贷而言,信任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在P2P网贷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信任关系,其中投资人对P2P平台的信任受到一系列制度因素的影响。通过构建一个研究P2P网贷中制度信任的模型,并以中国P2P平台投资人用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投资人与借贷平台间信任关系的制度因素。结果显示投资人对P2P平台审核与评级系统、违约风险保障的感知会对制度信任产生最为显著的影响,这表明在当前中国社会信任状况下,P2P网络借贷向纯粹线上中介的模式转型仍面临很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方兴未艾,成为至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金融行业的亮点。论文通过分析P2P网贷平台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针对网贷平台的风险管理,并阐述了P2P网贷平台对农业银行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信用评级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发突出。P2P网贷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信用体系建设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我国网贷平台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力求促进我国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第三方支付、电商平台等网络工具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近两年爆炸式增长,P2P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发展迅猛,商业模式上有很多创新,但由于P2P网贷的特殊性,作为新生事物又缺乏规范和监管,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本文根据P2P网贷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对导致P2P网贷风险的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针对P2P网贷涉及的不同参与者,提出了相应防范和控制P2P网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独具本土特色的P2P网贷行业在中国迅猛发展,但同时问题频现,凸显了在金融创新与监管之间寻求平衡关系的重要性。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等正式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引入一系列重要的监管举措,特别是将P2P网贷平台严格界定为信息中介,施加"小额分散"的投资限制,并制定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要求,在防控金融风险的同时要求其回归普惠金融的本质。虽然《暂行办法》借鉴了英美国家严格监管的思路,但在P2P网贷的商业模式、监管路径、信息披露要求和监管机构设置等方面仍需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持续完善。  相似文献   

20.
P2P网贷在经历了几年的井喷式发展了以后,现在进入了行业重组、洗牌的时期。在前期相对监管不利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P2P网贷公司出现了提现困难、跑路等严重危害互联网金融甚至整个金融行业稳定的问题。本文旨在结合我国P2P网贷发展现状,对P2P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阐述,并通过对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的研究与讨论,提出对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