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频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使得政府在引导舆论时方式需要不断更新变化。根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特点,以及当今政府在引导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由此寻找探索新媒体发展环境下政府引导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舆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冯宝甡 《北方经贸》2012,(2):113-114
当今世界,各种环境因素越来越复杂,各种突发性事件不断增多。其中又以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居多。中国的城市由于人口高度聚集、人员交往频繁、易感人群增多,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性增大,成为公共性卫生突发事件的高危地区。因此,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新媒介的作用和影响力,主要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现实意义在于推动新媒介与解决突发性公共事件实现良性互动。新媒介常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公共议程的产生,"灵宝案"就是最典型的个案之一。研究发现,新媒介在这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仅是反映民意,更重要的是承载全方位的社会互动,成为不同人群、阶层、利益方交换意见的平台。新媒介拓宽了信息公开的表达渠道,网络舆论正在形成一种包括政府、网民所代表的部分公众之间的相对良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作为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网络在公共事件的政民沟通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如何管理网络舆论一直是国家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网络舆论危机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南京疫情舆论危机作为疫情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次事件,通过分析此次南京政府网络舆论管控危机的成因,可以为未来政府探索网络舆论危机的管理路径提供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存在于人与社会环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桥梁或者称之为中介,它的存在使得舆论的形成、发展、消失变得寻常,而且更有目的性。同时网络媒体这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也给现代舆论增加了一条表达渠道。 因特网使每个用户都有机会成为舆论主体,网络加快了舆论的形成过程,因此网络舆论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但是多元化状态并不能否定舆论形成的规律性。同样地,从事件缘起到意见形成到意见扩散再到舆论形成,其间发展规律也并非无章可循。了解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对于正确地理解网络舆论,进而引导舆论是非常…  相似文献   

6.
荣志卉  王慧 《商》2014,(21):181-181
由于网络围观时代的到来,公众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权力运行报道中来。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应当建构符合新的传播环境的传受关系,实现舆论上的正能量。本文通过结合传播理论与热点事件,寻找权利运行报道实现正能量传播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各类信息飞速传播,特别是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网上往往会出现多个版本的说法,混淆视听。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传言对社会的危害,提出把握舆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究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如何及时分析舆情、准确引导舆论,在公共新闻事件中更好地发挥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月 《中国市场》2015,(11):203-204
本文从当今社会网络背景出发,对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进行定义,总结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迅速、传播内容易产生偏差、传播内容的突发性三个特征。从影响高校突发性事件舆情的智力引导因素和非智力引导因素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最终从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重视网络舆情研判、强化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三个方面提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正确引导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任彩玲 《中国报业》2023,(7):156-159
新闻作为官方媒体代表,所具有的专业性和真实性,使得民众对于新闻的认可度非常高,在公民舆论自由的网络化时代,公民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与传播者,同时在线服务平台也可以实现公民的在线评论,让发布者可以观看到网民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在任何新闻事件评论与转载量过多时,就能够形成相应的舆论力量。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公民享有相对言论自由,新闻媒体要做好新闻的舆论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介成为舆论形成与传播的新阵地。伴随着我国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公民通过网络渠道参政议政、表达自身诉求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从孙志刚事件到江苏高考名额分配事件,近十几年来网络舆论对于公共政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烈。文章主要从相关概念及研究文献出发,通过案例分析和文献提炼的方式,对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模式、影响路径进行探究,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相关影响进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引导网络舆论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近期网络事件看纸媒如何引导网络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报网融合情况下,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进行探讨,通过近期网络事件的媒体处理,深入提出了网络舆论引导的8点。分别是正面回应、去伪存真、‘量’向‘质’转变前的预见性、‘量’的引导性、报网融合中创建专门的‘舆论平台’、注意‘围观’力量、提高对新媒体的监测能力及覆盖范围,规范处理网络舆论、善于总结、态度端正,以人为本,解决问题为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从社会学视角探析网络场域中的谣言乱象,通过对网络谣言风暴的现象描摹,从后真相时代的信息传递机制、网络场域中的话语秩序、公共言说与舆论公共性这三个视角,逐步探讨为何谣言不可避免也难以消失.  相似文献   

13.
2008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传播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已成为最为重要的舆论传播阵地。网络在带给我们空前丰富的咨询和快捷的信息传输的同时,也会由于其信息内容的不可控及信息数量的巨大造成舆论方向失控,从而引发舆论危机。危机到来时,企业当务之急是向公众提供关于事件的透明清晰、开放真实的信息,在积极预防网络舆论危机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主题论坛、意见领袖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利用搜索引擎进行负面信息屏蔽或信息稀释等强硬的舆论控制方式,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4.
高涵 《中国报业》2012,(24):119+121
一场网络上的"切糕狂欢"不仅考验了事发地政府对涉民族事件的处理能力,更考验了网络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中的引导能力。本文对人民网涉"切糕事件"的新闻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探究其对此事件的舆论引导和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就是现实社会中的事件如何在网络上传播,并最终形成巨大舆论影响.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具有两面性,就正面影响而言,网络舆论是拓展公众视野、扩大公众知情权的“显微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是促进政府决策公开化、透明化的“压力阀”;就负面影响而言,网络舆论是负面文化的“助推器”,是恶性事件的“导火索”,是政府实现信息权威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6.
原平方 《中国报业》2012,(18):120-121
突发事件一经媒体报道,就会按照媒介本身的逻辑进行话语生产,成为媒介事件或媒介事件的组成部分。当传统媒体由于政治话语主导而缺失,媒介所呈现的突发事件就既与突发事件本身产生距离,更与主导的政治话语逻辑生产发生矛盾。网络舆论场域的非理性化则与商业导向和以消费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文化有关。因此,媒体既要考虑到政治话语生产逻辑和媒介话语生产的不同,又要及时发布信息,加强自身公信力建设,以正确引导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俞晓兰 《中国市场》2012,(39):94-95,98
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媒体的舆论引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5·12汶川地震为例,阐述媒体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尤其在突发事件中如何正确、有效地作好媒体舆论引导工作,并对媒体在事件中如何提高舆论导向能力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晓红 《中国报业》2012,(14):36-37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网络传播媒介的应用也出现了新的互动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表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是对某些观点进行探讨,于是网络舆论应运而生。这些必将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在本文中,笔者客观分析了当前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网络正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高校如何加强网上舆论引导能力的建设问题是一个难点,更是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新热点、新课题.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使得校园危机治理已成为衡量高校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在分析了当下我国网络舆情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自杀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危害性分析,提出从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论阐释机制,校领导敢用、会用、善用微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网络评论员制度,定期开展校领导在线交流,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文化等角度切实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网络事件营销,是事件营销在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下自然诞生的一种营销手段,它是企业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精心策划、实施的,促使公众主动传播相关信息,并引发传统媒体关注,形成舆论热点的营销传播活动。网络事件营销可达到加强公众与企业联系,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最终达到促销商品的目的。"互联网总统"奥巴马如果你第一次听到人说:"我要在互联网上通过网络营销来竞选美国总统。"你一定会大笑,并断定此人是个疯子,将之当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