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聂蒲生 《北方经贸》2001,(10):117-118
中朝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自古以来,中朝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连绵不断,从而为两国经济、技术和文化的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两国边民的友好往来和发展边境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章主要探索中国唐朝与新罗、北宋与高丽的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探索中国明朝、清朝时期与朝鲜的边境贸易概况。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前朝鲜是中国最稳定的外藩,与中国保持了稳定的经贸往来。明清两代,中朝两国通过以朝贡贸易为主的经济贸易关系,强化了政治上的宗藩关系,朝鲜成为这种关系的典范,因而备受中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优待,军事上也会给以支援。此外,中国文化还通过茶、瓷、书等载体和渠道,传播到朝鲜,推动双方的文化交流。分析其历史影响,对于今天的中国与朝鲜和韩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边境贸易一直是中朝两国经济贸易中最重要的贸易方式。在丹东对朝边境贸易发展状况以及边境贸易发展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析了在朝鲜对外开放预期下,中国应当通过进一步加强服务贸易发展;进一步深化加工贸易层次;进一步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加强对朝贸易政策支持等措施不断深化中朝边境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明 《商》2015,(3):97
从2000年以后,中朝贸易在其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区域分布等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企业对我国投资的扩大,而且两国政府大力推进中朝贸易往来使得两国之间的贸易量逐步增加。从而,中国成为朝鲜的最大贸易伙伴,随着两国之间的贸易活动活跃,两国之间的贸易量确实增加了,贸易活动区域也比以前扩大了不少,但贸易结构依然局限在传统产业,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品上,贸易额增加带动的是两国外贸企业数量增加,而没有改变质量上的问题,两国贸易局限在中国东北几个省区域。文章通过朝鲜经济贸易和中国经济、贸易量、贸易结构比较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两国政府大力推进中朝贸易、投资、中转贸易的规模,加强两国的加工贸易形式,外贸企业产品的多元化,加强技术产品类的贸易措施,从而改变目前的贸易结构,区域局限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此时代背景下,抓住国际间的经贸合作和区域合作的机遇,将推动国内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国际合作方面,朝鲜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中朝经贸发展在两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中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朝经  相似文献   

6.
<正>1949年10月,中朝两国开始建交。几十年来两国一直是友好邻邦。中朝经贸发展在两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中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朝鲜交汇于中国东北三省,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外贸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是朝鲜最大的贸易国,2012年,不包括朝韩贸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与朝鲜的经贸合作是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4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联一直是朝鲜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苏朝贸易几乎年均占朝鲜对外贸易总额的50%左右。1988年苏朝贸易总额达到28亿美元,是两国贸易史上的最高峰,占同年朝鲜对外贸易总额的62%。但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俄罗斯调整对朝鲜半岛的外交战略,俄朝经贸关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  相似文献   

8.
中朝合作开发罗先经济贸易区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朝合作开发研究的回顾中朝两国是传统友好国家,中国一贯坚持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随着东北亚地区国际环境的变化,中朝加强经济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2010年,中朝两国政府达成共识,共同开发和管理罗(津)先(锋)经济贸易区和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简称"一区两岛")。中朝合作开发"一区两岛"的实质是,朝鲜希望借助中国的实力建立本国的经济试验区,同时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中国则希望利用朝鲜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发展地区经济并探索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一区两岛"的  相似文献   

9.
李桂瑶 《现代商业》2013,(2):257-258
20世纪前后很多中国人来到朝鲜经商,尤以经营纺织品者居多。当时朝鲜纺织品市场上出口贸易大部分掌握在日本人手里,而进口贸易几乎都掌握在旅朝中国人手中。本文通过对旅朝中国人在朝鲜纺织品市场上与日本人的竞争进行考察,对20世纪初叶旅朝中国人占领朝鲜纺织品市场的条件及被迫退出的原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2年~2015年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贸易流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测算两国贸易依存度并构建引力模型,同时对中土贸易发展现状和双边贸易潜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测算双边贸易潜力值.结果表明,研究样本期间,中土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双边贸易依赖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影响双边贸易潜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成本、关税水平和资源禀赋等;中土贸易潜力值波动明显,贸易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1.
宋代中国与朝鲜的贸易往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封建割据,中国重又归于统一了。宋朝建国后,即从海路展开对外贸易,987年,太宗派遣宦官8人,分四路出发,到南海诸国招徕商人。这时,位于鸭绿江彼岸的朝鲜高丽王朝同中国的传统贸易也进一步发展起来。中朝两国山水相连,最早的贸易往来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国通过海路从朝鲜输入了“文皮”(虎皮)等特产;而燕国的明刀钱和各种金属工具也大量流入朝鲜。到了宋代,朝鲜为高丽王朝所统治,由于两国政府对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视,因此,中朝贸易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当时,宋与高丽的贸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朝贡”、“回赐”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我国1992-2003年间的数据,对产业间-产业内贸易结构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进行检验。首先将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型与垂直型两类,考察了产业间贸易、两种类型产业内贸易结构的演变。然后探讨了贸易结构的这种演变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我国贸易结构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具有增加趋势;产业间贸易比重略低于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但呈现减少趋势;水平产业内贸易比重一直较小。我国垂直产业内贸易与我国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的程度密不可分,并且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国际贸易》2012,(5):73
1.中国服务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2."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潜力与趋势研究3.中国服务贸易与中国发展服务业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4.
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合作与共赢,在这种趋势下,中国需要寻求合作。世界上两个经济大国——中国与俄罗斯,同时又是世界上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两国的合作前景可观。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之后,两国合作前景备受关注。本文分析了当前两国贸易发展战略化合作的历史及现状,并针对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基本解决思路:基于"一带一路"抓住机会发展两国贸易,既要解决存在的问题,也要寻求两国贸易关系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诺敏 《现代商业》2011,(6):192-194
中国现已成为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投资国,由于中蒙经贸结构的互补性与两国特殊的地缘政治特点,中蒙贸易对蒙古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中蒙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贸易》2012,(3):73
1.中国服务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2."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潜力与趋势研究3.中国服务贸易与中国发展服务业的关系研究4.服务贸易国家促进体系与企业服务贸易品牌培育问题研究5.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贸易监管模式的演变研究  相似文献   

17.
集安口岸的对朝贸易以边境贸易方式为主,近几年,随着朝鲜国内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加深,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客观反映了集安口岸对朝贸易的发展状况。作者以集安口岸边贸发展现状为视角,全面、准确、深入地分析了集安口岸对朝贸易发展趋势,为有针对性强  相似文献   

18.
朝鲜是现存的唯一与中国有过同盟关系的国家,对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中国一直维持着中朝两国关系的良好发展。中朝两国从同盟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后,双边关系仍具有超过一般国家间关系的特殊性。但是,这种特殊性受到了朝鲜核试验影响。由于中朝两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分歧加深,双边关系也逐渐向正常的国家间关系变化。文章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析朝鲜核试验对中朝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杨韶良 《大经贸》2006,(9):88-8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广东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为研究对象,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广东与东盟产业内贸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广东与东盟间的贸易正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转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且这一趋势正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20.
从贸易的角度对人民币“区域化”的收益以及相应的效应做了分析,通过对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贸易情况,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对亚洲国家贸易流量和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来判断在亚洲贸易发展的趋势下,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流量、贸易结构和市场转移等方面的影响已经为人民币“区域化”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人民币“区域化”也将亚洲国家间贸易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