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行业性质的区别,将浙江省国有企业分为垄断性、竞争性和公益性及其他三类,通过对2003-2008年浙江省三类国有企业人均工资水平变化的分析研究发现,不论从绝对值还是相对值看,这三类企业的人均工资总体上都有所变化,均呈稳定的上升趋势,但各行业的变动程度又有所不同,其中垄断性行业的人均工资变化趋势最为显著.政府对国有企业工资水平要进行有效的宏观控制,从根本上消除垄断特权利益,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改革的总思路应是: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实行非国有化改革,将国有资产全面地退出竞争性的行业、企业;需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化改革,全面建立政府控股、参股的现代股份制公司、企业;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实行全资化的改革,实行国有资产委托一代理经营责任制;此外,产权制度的创新应包括产权制度的创新,企业家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本制度的创新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政府着眼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需要,面向市场对垄断性行业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垄断性行业“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与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同时进行的,在管理体制、产业组织、市场开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1.部分垄断性行业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与中国整个经济的转轨过程相适应,中国垄断性行业采取的也是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方面中国改革积累了经验,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允许对垄断性行业进行重组改革;另一方面垄断性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迫…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部分特殊国有企业职工的平均收入高于一般性国企职工的平均收入。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尤其由国务院国资委所监管的中央企业,由于其所处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而且在经营授权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具有行政垄断性,双重性质的垄断地位使这些国有企业并不需要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扩大市  相似文献   

5.
基于代理理论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代理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我国国有企业中的代理问题集中体现为"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国有企业产权配置不当使得"内部人控制"问题变得更加难以遏止.为了保护委托人(国家)的利益,国有产权应当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在国有产权尚不能退出垄断性行业和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重要领域的同时,应保证出资人到位和国有产权的可转让性.  相似文献   

6.
电力、能源、通讯、金融、交通等重要垄断性国有企业的科技发展具有资金优势、人才优势、设备优势以及企业职工待遇好等特点,科技发展具有良好的积淀基础。但依据运筹学中的图论理论和新提出的主导增长反馈基模逐步产生制约上限的顶点赋权图法,通过对某垄断性国有企业科技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垄断性国有企业科技发展存在三大负反馈制约问题。在垄断性国有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的市场化改革趋势下,依据新提出的消除制约垄断性国有企业科技发展上限的原理,建立了解决上述三大问题的战略管理对策,并已在某垄断性国有企业有效实施,进一步揭示了对策实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的研究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垄断行业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革逐步触及垄断性行业的深层次矛盾,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逐步解决也将是下一步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基本政策走势。  相似文献   

8.
垄断性国有企业及其背后的行政垄断已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制度瓶颈.由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庞大,垄断地位难以撼动.垄断性国企改革的难点在于国家这一主体的介入,使得它现阶段还不是一个单纯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国家要维护这些实力雄厚的垄断企业的利益,但是,继续维持这种垄断则不利于全局性的改革.制度经济学的“诺思悖论“,引入国家这一变量,有助于探讨垄断性国有企业难以改革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化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中国垄断性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成为理论界、政府部门和消费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垄断性行业改革总体上滞后于中国整体改革进程,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任务和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垄断性行业生产成本高、服务质量低、竞争能力弱的矛盾十分突出,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市场化改革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垄断性行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快自身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轨而来,中国的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改革新阶段加快基础领域改革的建议(28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客观地分析我国基础领域改革的总体现状 (一)我国的基础领域改革正处在十字路口。 1.我国基础领域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一是行政性垄断的基本格局尚未完全打破,远不适应经济市场化进程对基础领域改革的总体要求;二是基础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严重滞后,已成为下一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三是政府监管制度改革滞后,除电力行业外,其他垄断性行业并没有建立独立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垄断性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中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市场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解决体制性障碍的最有效的办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垄断性行业改革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在规范监管的同时,在垄断性行业引入竞争,可以提高行业效率,降低成本和价格,改进服务质量。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是中国垄断性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从中国垄断性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宏观环境来考虑,中国垄断性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垄断性行业国…  相似文献   

12.
竞争与民营化:中国垄断性产业改革的两大主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传统理论为依据,中国垄断性产业实行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体制,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体制存在不少低效率问题.因此,中国垄断性产业改革的两大主题是,引进并强化竞争机制,实现有效竞争;同时,积极推行民营化,在垄断性产业形成混合所有制的经营主体,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电力行业是一个财力集中、受政策保护的垄断性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稳定性和高报酬的工资薪酬制,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本财富.但因国有企业观念、体制等原因,行业内仍存在着人才浪费和人力资源物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混合所有制"为主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已成为下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国企身上肩负着一定程度的社会性负担与战略性负担,产权改革是否会引起相关的负面作用?为此,本文将试图从融合产权改革与政策性负担的视角,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否会加剧国企身上的政策性负担,又或者说,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否与国企政策性负担改革相辅相成。本文以1999—2007年全国工业企业数据为大数据样本,首先整理出经历过早期产权改革并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样本,然后测算出这些国企所承载的社会性负担和战略性负担,进而使用双重差分法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降低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且垄断性行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效率高于竞争性行业。因此,从减轻国企政策性负担提升企业效率的角度看,下一阶段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应该选在垄断性行业。  相似文献   

15.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加快现代服务业的改革与重组进程。虽然近些年电信、民航等产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政企分开改革,但离真正意义的政企分开还有一段距离,而铁路运输、邮政等行业政企分开的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政企不分现象的存在,这些行业中行政垄断较为严重,导致经营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双重扭曲。当前应继续推进体制改革,改变垄断性的产业组织结构,建立公平竞争秩序。同时,应深化现代服务业中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的多元融合制衡的股权结构,既能提高公司治理质量又能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从而促进企业创新。文章基于2003~2017年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数据,从“质”与“量”的双重视角考察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而且其所产生的股权主体多样性和融合度(制衡度)对企业创新也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机理主要在于改善公司治理和减轻政策性负担,政府放权程度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存在互补作用。此外,相比于垄断性行业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上述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发挥公司治理作用和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促进国有企业创新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陈永泉  何建设 《经济师》1998,(9):178-1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由体制外增量改革向体制内存量改革转变,国有企业成为当前改革攻坚的“重中之重”。然而,人们所关注的,似乎更偏重于一般竞争性企业,而对垄断性行业,如供水、供电、电信、煤气、烟草等,严格地说改革尚未破题。这类企业,有的是拥有资源禀赋优势而...  相似文献   

18.
我国垄断性国有企业的形成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外部效应,如垄断性国企收入分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垄断性国企带来的环境污染成为棘手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垄断性国企的不公平竞争,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效率,降低了社会创新能力;垄断性国企经营信息的不透明,导致了民众生活成本的增加等。因此,要通过竞争机制的改革、薪酬的改革、考核指标的完善和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来治理这些负外部效应,使垄断性国有企业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在国有企业产业调整的问题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的行业覆盖范围太宽,许多“竞争性”的行业,从国有企业的“本质”来看是不宜进入的,应主要由民间资本承担。退出后的国有企业应主要集中在民间资本不宜进入、效益不高的公益性、自然垄断性行业,侧重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据称,这种观点有国际经验为依据。但是,笔者对此观点不能苟同。首先,哪些是“竞争性”行业?与此相对应,哪些又是“垄断性”行业?以什么标准来划分?以产业集中度来划分是一种可以考虑的办法,但它是一个静态的指标,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国…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收入问题现状与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中国在电力、电信、铁路运输等自然垄断性行业进行了许多引入竞争的规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上述行业收入与其他竞争性行业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而自然垄断性行业高收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行业收入不合理的问题,可能还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保值增值的问题,因此近年来对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收入问题的讨论已经成为热点。本文在对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收入问题的现状进行统计描述之后,提出"每元工资增加值"的概念来判定中国电力等自然垄断性行业职工收入是否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