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念利 《财经研究》2012,(5):105-113
文章基于2000-2009年双边服务贸易面板数据,并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对区域贸易安排的"服务贸易效应"展开了经验研究。研究发现:(1)整体上看,"区域贸易安排"对双边服务贸易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区域货物贸易安排"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缺乏统计显著性。(2)"区域服务贸易安排"对双边服务贸易流量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南北型"区域服务贸易安排的"服务贸易效应"超过了"南南型"和"北北型",而且非对称性的"南北型"区域服务贸易安排对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最显著,将双边服务出口流量提升了73.71%-76.81%。(3)"区域服务贸易安排"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大致需2年时间逐渐释放,表明区域服务贸易安排的"渐入期"要小于区域货物贸易安排(约10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区域优势产业"频频出现在各种学术文献和政策规划中,但是其中对其概念却缺乏具有理论深度的界定和分析,特别是对"区域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不加区分.这种混用不仅可造成理论上的混淆,也会造成政策上的错位.本文区分了"区域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理论要点,据此得出结论,从区域经济的层面,区域优势产业是一种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后进型"区域是指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区。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按照评价结果将30个区域划分为四类,且首次对"‘后进型’区域"进行了界定,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特征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后进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区域主义"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冲突及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区域主义"蓬勃发展使WTO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文章解析了"新区域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盛行的背景及原因,指出了其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冲突根源,厘清了多边贸易体制通过管理区域贸易协定以协调二者冲突的行事思路,并根据上述研究重新定位了"新区域主义"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区域协调发展是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新发展阶段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中国围绕区域发展的均衡化、协调化、可持续化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文章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区域为例,从四个维度选择7个指标运用变异系数法对"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协调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综合对比,并据此对"十四五"时期二者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与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与制度转型脉络下中国区域空间生产逻辑及其研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梳理了全球化时代区域"产业空间"的崛起与国家政策变革及治理回应之间的关联,并指出区域与城市在快速变动的全球形势下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在于,能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制度约束条件做出迅速的"在地制度调整"(local institutional fix).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转型时期"真实的经济"在时空上的运行轨迹,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与空间生产的层级镶嵌特征,剖析了在"大规模制度变迁"情境下的区域空间生产逻辑,认为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区域发展与其衍生的系列空间问题应关注于更广泛的"制度转型脉络"与"区域角色".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十三五"规划向"十四五"规划的战略转型机遇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呈现一系列新变化:互联互通、优势互补的区域大循环格局开始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高水平区域经济开放格局。笔者认为,新的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加速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的转型和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新时代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区域总体协调发展与区域相对均衡发展并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导向、以"四个全面"作为区域战略布局基础。新时代的高质量区域经济政策调整方向表现在建立梯度化层次化的区域创新系统,提升区域数字一体化公共服务系统的供给质量,强化内外互通的区域开放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经济、多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内部失衡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三大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中西部地区缺乏足以与东部三大城市群相抗衡的集聚中心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失衡。从"城市群经济"内涵辨析出发,阐释了城市群、多城市群体系形成机理,并以"区域协调发展"概念三个基本维度为依据,探寻了多城市群分工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转移为桥梁、城市群化为载体、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三位一体"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对政府引导型区域品牌构建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区域品牌内涵、特点及其构建的载体与基础,然后探索了政府引导型区域品牌构建的具体模式。以"浏阳花炮"为例,对政府引导在区域品牌构建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政府"以引导为主,干预为辅"的相应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区域品牌的创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贫困区域及农村人口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居民个体与区域政府角度分析了"农村贫困区域"问题的表现特征,并认为区域政府在为城乡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缺乏是"农村贫困区域"的重要特征.从克服地理障碍的发展成本、距离成本、市场条件、发展机会及交换权利短缺,体制与制度力量空间潜力狭小,人口迁移存在障碍等方而分析了"农村贫困区域"形成的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并认为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才是解决农村贫困区域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军民结合"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军民结合"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分解为"军民结合"区域自主创新支撑能力、创新配置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等.只有"军民结合"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流动,"军民结合"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性才能得以显现.衡量"军民结合"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需要以一定的原则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测评.  相似文献   

12.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构想为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合作提出了新的形式,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极具启发性。在分析和总结"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和特点上,根据西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合作现状,分析了合作发展的时空特征并提出调整重点。  相似文献   

13.
张小菁  张天教  廖翔 《经济地理》2007,27(4):562-564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我国至今最大规模的区域合作。为创造区域科技合作发展的新机遇,拓展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空间。文章从"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的要素、动力分析探索了区域科技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建立多层次的有利于区域科技合作与发展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现实价值取向和研究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的需要,从金融规模总量和金融效率两个方面重新界定了区域金融发展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国东北地区区域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及其深层次的原因.针对东北地区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低均衡"问题,提出了东北地区区域金融深化发展的"两阶段"战略及其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客观评价"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对沿线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效应,对政策的实施和完善,以及沿线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利用"永续盘存法"对样本区域的资本存量进行了评估,其次利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及RD分解方法,测算了2004-2018年各样本区域的全要生产率(TFP)、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并利用双重差分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PSM-DID)方法评估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对沿线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的政策效应.结果 发现,尽管"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显著正向影响了重点建设区域的TFP及技术进步,但"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区域TFP仍然呈现负增长,而且与技术效率相比,技术进步更多的制约了区域TFP.为此,沿线区域在下一阶段发展进程中,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继续挖掘技术效率的增长空间,更要激发技术进步的发展潜力,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区域整合进程中缺乏协同,导致城市群及区域经济发展从产业生态到功能定位的高度重叠,推高了整合预期中集群效用的边际递减风险。从区域整合视角,考察和解析了"中三角"城市群发展路径,运用区域整合理论中的新功能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判断了其发展阶段,基于协同理论提出了"中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是缩小区域差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交通格局变化与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是推动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两个主导力量的不断变化,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由细"一"字型到粗"一"字型再到"二"字型结构演化;将来可能形成"工"字型结构,远期还可发展为"Ⅱ"型结构。江苏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尤其是"工"字型和"Ⅱ"型结构将会推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构建空间成长三角,缩小地区间梯度差,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苏舟 《经济师》2007,(11):95-96
文章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区域一体化问题,首先对区域一体化的类型进行了总结,其次,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区域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进程,最后,探讨了区域一体化中的——"安全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在整体效率和空间平等间进行权衡,经由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相对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战略重点和区域政策,因而积累了大量的区域问题。新经济地理学从聚集与分散的角度重塑未来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本文结合区域发展现实和区域发展阶段,提出"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构建了"四大板块并重,五条轴线共举,七个经济圈,若干城市群"四个层次的国土开发空间模式,以提高分散力为核心,促进空间平等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瑛 《经济研究导刊》2007,(12):152-153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存在与不断加剧已成为当前困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我国独特的区域开放模式决定了各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性,而区域开放程度的差异又与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密切相关,导致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扩大.实证结果也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二元结构特征的形成与FDI"东高西低"的基本格局密切相关.因此,促进"外资西进"是改善当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