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本文对我国1999~2006年间保险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针对众多的研究方法都存在决策单元规模报酬不变假定,以及决策单元向生产前沿面逼近路径只能选择径向,即仅考虑投入或产出变化情况的缺陷,本文提出修正的Malmquist指数模型.实证发现,中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99~2006年问有所提高,其中"追赶效应"较为明显而"增长效应"还未完全显现,这说明保险机构更加注重提高自身技术效率水平而非创新能力提高生产的有效性,依然没有处理好效率进步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保险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研究:1992-2010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本文将农业生产中的氮磷流失作为一种要素投入测算了中国农业1992-201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变化指数,并与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层面来看,研究期内我国农业GTFP年均增长与TFP基本相同;分解分析表明,我国农业GTFP和TFP的增长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的降低抵消了部分技术进步的效果,纳入环境要素后技术效率的下降趋势和技术进步的增长趋势都有所放缓。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GTFP年均增幅高于其TFP,中部地区二者基本相等,西部地区前者年均增幅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5.
周明华 《经济师》2010,(7):84-85
以16家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分析了农业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的年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总体下降,技术进步指数下降明显;进一步分解显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略有提高,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6.
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估算及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文军  胡亮 《经济研究导刊》2009,(34):145-146,155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选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算和分解。全要素生产率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7年,中部地区TFP平均增长率为1.45%,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规模效应和效率提升缓慢,经济增长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商业银行效率视角,采用非参数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选取2006—2010年度面板数据6个产出指标和3个投入指标,测算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TFP)。结果表明:除工商银行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高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2008年之前各银行间全要素生产效率差距加大,之后逐年变小;2008年整个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急速下降,之后急速上升,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81,自引:1,他引:81  
岳书敬  刘朝明 《经济研究》2006,41(4):90-96,127
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了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1996—200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效率变化指数。为了减少计算偏差,我们在使用承认无效率项存在的生产前沿技术的同时,引入了人力资本要素。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增长迅速,30个省区的经济增长效率差距逐年扩大。同时我们发现在引入人力资本要素后,1996—2003年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如果不考虑人力资本存量,则低估了同期的效率提高程度,而高估了期间的技术进步指数。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过程中,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水平低,其发展的驱动因素呈现为不合理态势。因此,中国需要构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现代制造业体系。研究现代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特征,可以揭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A-like模型的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这种经济增长究竟是依赖于要素的投入还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采用DEA-like模型测算了我国1952年至2002年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以及1995年至2002年2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投入产出效率,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依赖要素贡献。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但同时,本文也指出,各个地区在投入产出效率方面并不均衡。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各区域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做了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研究表明考虑低碳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增加;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由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主导,低碳技术效率变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限;西部地区不存在绝对收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俱乐部收敛”,我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都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各个地区都存在并将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与决定因素:1996-2003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相郁 《经济评论》2007,147(5):107-112
Malmquist指数分析表明,在1996-2003年期间,各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加了3.8%,而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了7.6%,中西部地区增加了3.8%。Malmquist指数还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主要来源是技术变化,并不是效率的变化,因而,1996-2003年期间的各省市区的要素平均利用效率并不是很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分析设立6个假设,利用Malmquist指数与8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提高回归分析结果的客观性,运用了4种回归分析方法,即OLS、SWR、2SLS、GMM。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总产值的规模、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和财政自立度是1996-2003年期间中国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的主要解释变量。  相似文献   

15.
应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对1990-2007年我国50个地级以上资源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从资源类型分类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年间50个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8%,主要是由于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除煤炭城市外,其余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大于1,并且按照石油、冶金、综合、煤炭城市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相似文献   

16.
第二产业是国民生产中的重要部分,河北省的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比甚至达到了一半以上。本文通过C-D生产函数对河北省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分析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仲深  王春宇 《技术经济》2012,31(1):101-106
利用2004—2009年我国15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商业银行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指数的下降幅度较大,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略有升高。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进出口总额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对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正向作用,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牛品一  陆玉麒  彭倩 《经济地理》2012,32(11):27-33
选用超越对数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估算1993—2009年江苏省各县市的生产效率,并分解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表明:①苏南地区生产效率最高,苏北地区生产效率最低;各地区平均生产效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苏南下降幅度最小,苏北下降幅度最大;苏南地区生产效率较为均衡,苏中、苏北地区内部差距逐渐增大。②城市化率、GDP中第二产业比重、出口与GDP之比对生产效率具有正面作用,而政府干预程度与生产效率呈负相关关系。③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是逐步增加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率贡献的。④通过对TFP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联合对比把各县市分为四种类型。全要素生产率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区域经济增长及差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分析了河南省2000-2012年之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发现无论是河南省农业的整体发展,还是各地市的农业发展,综合技术效率对于TFP增加的作用不明显,技术进步才是农业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提出今后应加大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力度,加快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土地规模集约化经营,以保持河南省农业生产率稳定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下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29个省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考虑低碳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增加;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由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主导,低碳技术效率变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限;西部地区不存在绝对收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俱乐部收敛”,我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都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