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洁群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268-269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计算机是信息社会的基础,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以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身为这个信息社会一份子的聋人群体,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时代的要求。由于聋人的生理原因导致其在学习方面存在特殊性,就聋人的认知特点,提出提高聋人计算机学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前.利用网络结社和勾联所结成的“网络帮派”正在成为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径。其中,网络帮派有其明显的群体特征:等级性和管理的完整性、网络纠集的快捷性和群体犯罪的疯狂性。其中网络公会成为青少年网络帮派的新形式。极易培养青少年的帮派意识,并诱发青少年结帮犯罪。网络帮派犯罪不仅因其便捷和突发性而使犯罪防治更加困难,而且它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理,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应针对青少年网络帮派犯罪形成的青少年自身、社会和法律原因,加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立法和加强司法干预等。  相似文献   

3.
李昕 《中国科技财富》2010,(8):183-183,180
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作为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中的部分个体因其某些已构成“犯罪”的行为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己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青少年犯罪存在着: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等特点。青少年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需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下面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要采取的预防对策试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4.
宗朋  尚绪芝 《商》2013,(19):262-262
“扒窃”是盗窃犯罪中的一种普遍的作案方式,发案率较高而且破案难度大,为了有效地打击日益猖撅的“扒窃”,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私财产安全,因此,《刑法修正案(八)》第三十九条中有关“扒窃”的规定在此背景下产生,《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将“扒窃”行为写入刑法,其目的是保护公民财产不受侵犯,更是保护社会善良风俗。“扒窃”直接入刑,虽然符合刑事政策,但在司法适用中出现了的如何认定“扒窃”行为的困境。本文通过对“扒窃”行为的分析,认为解决此困境的关键是对“扒窃”行为中的构成要件进行严格的司法认定。  相似文献   

5.
在商业犯罪中赋予被害人刑事和解权利可以有效避免“标签“理论对犯罪人的不利影响,缓和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在理论上可以彰显刑法宝贵的谦抑精神,顺应国际司法改革的潮流;在司法实践中,可以使当事人的诉求可以更好地体现在国家权利的运作过程之中;在法律文化传承的视角下,作为一种倡导当事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主张,既表现了与儒家和谐理念的内在相通性又可以与我国民间广泛存在的“私了“的社会实践产生有益共鸣。  相似文献   

6.
徐生成 《商》2013,(9):151-151
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贷款诈骗罪”规定犯罪主体为自然人,单位犯此罪的,在司法实践中一般按照“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大量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的出现,使单位犯罪的情况不断增加,这样一来,贷款诈骗罪将单位犯罪排除在外,显然是越来越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发展。遗憾的是,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并没有将贷款诈骗罪加入单位犯罪。本文仅就“贷款诈骗罪”的主体作浅显探析。  相似文献   

7.
目前网络游戏方面的纠纷不断,侵犯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的案件越来越多,如盗窃、诈骗游戏中使用的“货币”、“装备”等虚拟财产。对该类问题的处理在立法、司法和学界尚属真空地带。刑法作为保护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机制,虚拟财产能否纳入刑法侵犯财产犯罪的范畴?刑法又应当如何予以保护?本文试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然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已经占到了我国每年所发刑事案件的三分之一。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对维护稳定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个未成年人犯罪影响五代人的说法毫不夸张,作为司法工作者务必高度重视,切实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深远影响。本文拟从司法实践角度出发,对未成人犯罪的特点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对解决未成年人犯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陈文 《中国电子商务》2013,(23):250-250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迅速增多,近年来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持续增多,特别是近两年呈现高发态势。如何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以及加强预防、教育、感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已是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虽然我国法律已对未成年人犯罪做了特别规定,但是由于配套机制的缺失,相关职能部门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刻不容缓的摆在了我们每一位司法工作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10.
卓志强 《现代商业》2007,(7X):172-172
目前网络游戏方面的纠纷不断,侵犯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的案件越来越多,如盗窃、诈骗游戏中使用的“货币”、“装备”等虚拟财产。对该类问题的处理在立法、司法和学界尚属真空地带。刑法作为保护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机制,虚拟财产能否纳入刑法侵犯财产犯罪的范畴?刑法又应当如何予以保护?本文试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邓仁玫 《商》2014,(50):186-186
柏拉图说:“美德只有一种,而罪恶的形式却是无数的,女性犯罪就是社会生活中的恶行之一。”女性逐渐在犯罪性别比重中占据越来越高的分量,其中一直在人们眼中勤劳朴实、善良本分的农村女性又占了女性犯罪中的越来越高的比重。本文将对农村女性的犯罪现状统计进行汇总,试对犯罪的特点与犯罪心理进行探讨分析,寻找对策,以期能有效遏制农村女性的犯罪势头。  相似文献   

12.
顾飞 《商业研究》2003,(19):142-143
一些犯罪分子在其实施了经济犯罪或者职务犯罪之后,往往会设法采用隐匿、故意销毁会计资料等手段来达到其毁灭犯罪证据,掩盖犯罪事实,妨碍司法侦破,逃避法律制裁的非法目的,致使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的违法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活动之间关系繁杂,牵连交错,势必给国家司法机关依法辨认和定罪论处造成困难。为了确保在刑法定罪和刑罚适用上,能够科学地把握不同犯罪的区别与处断原则,有必要对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犯罪与其他相关或者相近的犯罪作理论上的辨别认定。  相似文献   

13.
郭傲 《现代商贸工业》2023,(10):183-18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对毒品犯罪一直采取高压的打击态势,但毒品的数量、吸毒贩毒人员、毒品犯罪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不降反升。自我国确立“严刑禁毒”的刑事政策以来,刑事立法对毒品犯罪先后设置了死刑、量刑时对毒品的含量设置没有明确下限、毒品犯罪的既遂或者未遂形态过于泛化。这一立法模式更是难以应对当下复杂多变的毒品犯罪态势,不论是刑法解释还是补充立法,都有损刑法典的明确性、稳定性、体系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军人违反职责罪中并不存在单位犯罪的问题。但是,随着军事司法实践的不断发展,现实中已经出现军事单位实施犯罪的现象或者存在这种可能性。军事单位作为独立的主体,不仅具有自己的认识和意志能力,同时还具备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因此立法上应当重新考量军事单位的犯罪主体资格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钱松青 《中国市场》2012,(18):117-118
《刑法》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上述条文中追缴、退赔、返还、没收、上缴体现了我国司法实践对刑事案件中涉及财产部分执行的主要措施。按照目前审执分立的运行模式,财产部分的执行由刑事一审法院的执行部门实施。当前,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既依法严厉打击犯罪分子,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挽回被害群众财产损失已逐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和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此类案件的执行必须在实体和程序上更加规范,从而确保刑事诉讼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功能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6.
道德恐慌     
胡泳 《商务周刊》2011,(7):79-79
斯坦利·柯亨在他《民间魔鬼和道德恐慌》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条件,某个场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兴起,逐渐被界定为对社会价值和利益形成威胁的时候,道德恐慌就会发生。”那些害怕盛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受到威胁的人士,可以称作“道德提倡者”(moral entrepreneurs),而假定的社会秩序威胁者则是“民间魔鬼”(folk devil)。  相似文献   

17.
孟宇  梁博  倪泽中 《商》2014,(39):229-229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了将代他人保管之物、他人的遗忘物或者遗失物非法占有拒不交出退还的构成侵占罪,在司法实务当中关于侵占罪的犯罪对象的界定一致是困扰法院判决的疑难问题,故本文从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入手对侵占罪进行了深入讨论,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8.
李玲 《消费导刊》2009,(12):155-155
现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增多,犯罪案件也渐趋增多,但因社会防卫力量加强,单个人进行犯罪行为困难,全体犯罪在整个刑事案件中的比重也因此有所上升,并不断产生新的特点。刑事司法界和犯罪学界对群体犯罪问题越来越重视。  相似文献   

19.
《商》2015,(8)
<正>未成年人犯罪在目前的社会犯罪中愈加凸显,未成年人群体的有关触犯刑法的现象层出不穷,并且有关未成年人尚不在刑法规定的负刑事责任范围内,但行为确实侵犯刑法保护的犯罪客体的案例有着上涨的趋势,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关注程度越加增高。一、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一)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尚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人实施的违反刑法和有关相关刑事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然而,未成年人概念的划分在国际  相似文献   

20.
聋人告警器     
聋人由于听觉失去作用,在一天的工作之后,第二天早上常常不能从睡眠中按时醒过来.即便使用闹钟或者收音机,有时也不能把聋人唤醒,耽误了上班时间.这里介绍的聋人告警器就能使聋人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告警器是由一个时钟(闹钟),加上一个由电子线路控制的直流马达振动器构成的.直流马达放在聋人的枕头下面,通过马达振动使聋人醒过来.这种电路是很简单的.当闹钟的削铃敲响时,这种新式结构的触点、每秒钟以10次或20次的速率接通或断开电路.当触点被接通时,一种短暂的正脉冲传送到"达林顿对排列"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