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在不断促进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的同时,还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使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物联化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扎实推进城镇化进程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魏晋红 《经济师》2014,(2):245-246
城镇化是把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3.
方海茹 《经济论坛》2004,(16):116-117
城镇化主要是指在工业化发展和市场经济推动下,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集聚,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服务体系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包括人口、地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多层面的转化过程。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农民,  相似文献   

4.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聚集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产业聚集是农村城镇化的依托,要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必须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今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重点是:(1)灵活运用经济参数和分工协作机制,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2)实施小城镇非均衡择优发展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战略;(3)多渠道、多途径筹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5.
苏南地区农村城镇化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物质文明和文化不断扩散,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转换的过程。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过程的一个侧面,但农村城镇化决不意味着将所有乡村都变为城市,而是较多的分散于乡村的人口向城市或各种新型的城镇居民点积聚的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尤其是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南地区,凭借其相对发达的传统经济和十分明显的地缘优势,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但同…  相似文献   

6.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对农民的敬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城镇化的实质来看,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趋势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又能满足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及其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农村城镇化的机制:城镇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变农业人口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地域类型不断演化,农村人口亦产生空间再分配。近200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已经证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已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但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尚需两个前提条件,首先,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城镇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释了集约发展是城镇化理论的深刻内涵,城镇化概念中的质量提升、城镇化模式的历史演变、城镇化聚集理论的核心问题其本质都是集约发展;分析了欠集约发展是当前农村城镇化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人口欠集约、基础建设欠集约、产业欠集约、资金欠集约和规划欠集约;探讨了农村集约型城镇化的战略取向,一是区域集约:采取差异化战略推进区域城镇化,二是产业集约:推动城镇化与经济结构的互促共进,三是人口集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非农产业转移和身份转变,四是经营集约: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结合,五是资源集约:推动资源的城乡间流动和整合,六是风格集约:构建自然生态 地方特色 时代背景 文化底蕴 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城镇系统。  相似文献   

9.
宁夏回族聚集区乡村发展对城镇化的响应及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回族聚集区为例,对2007—2015年乡村发展水平指数和城镇化水平指数测度的基础上,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计量分析了乡村发展对城镇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2007年以来,宁夏回族聚集区乡村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经历了非同步发展的演变过程;(2)乡村发展水平及其子项农业生产水平、农户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水平分别与城镇化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但是对城镇化的响应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性;(3)经济发展状况越好的地区,乡村发展水平、农村经济水平越容易受城镇化的影响,而农业生产水平却相反,经济发展状况越低的地区越容易受影响,农户生活水平普遍受城镇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所谓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个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这一历史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二是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乡镇企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的相互结合,将有力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缩小城乡差别。小城镇的聚集功能、经济带动、辐射功能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增收诸多功能日益显著。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进程这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人口转移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在城市各项基本功能逐渐完善、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甘肃省城镇化发展面临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发掘一条创新、高效、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区域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甘肃省14个市州2005—2017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等权重法,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五个方面选取变量指标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构建pls-sem模型分析各指标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度,实证结论表明:(1)2005—2017年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小波动快速上升趋势,年均增速5.82%,12年间经济因素一直处于最高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处于最低发展水平;(2)经济因素(0.637)和基础设施(0.363)因子载荷最大,对新型城镇化水平贡献最大;(3)从路径系数看,对城镇化水平影响力依次为环境、经济、社会、资源、人口,人口通过影响社会和环境间接影响经济,最终实现更高的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经济在小城镇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是指区别于大中城市和农村村庄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由从事非农业产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聚集的社区,它包括国家已批准的建制镇和尚未设镇建制的相对发达的农村集镇。小城镇在我同整个城镇化进程中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地位,这是由我国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国农村非农产业开始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城乡居民隔绝的户籍管理制度依然存在,乡镇工业不可能往城市集中,坐落于农村社区的小城镇就吸引了乡镇工业向自己靠拢,或是乡镇企业所在的乡村南于乡镇企业的集聚而发展壮大成规模,功能都和小城镇相当的“超级农庄”,从而推动农村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1.加快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城镇化建设必须首先致力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利用要素聚集形成规模效益,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必须注重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有支柱产业,才能有规模经济效益。发展、壮大城镇企业根本出路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和品牌创新,这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做大做强企业规模的根本途径。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要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必须着力抓好科技进步和品牌创新。同时,在选择城镇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需要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城镇化的区别,在解读三者含义和国家政策的同时,探究城镇化与城市化、城镇化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显著特点,为日后探究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具体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分位回归模型,以城乡相对贫困视角下的农村能源贫困为被解释变量,以城镇化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并纳入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能源推广管理机构情况等控制变量,研究城镇化发展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消费数量维度下的农村能源贫困比消费结构维度下的农村能源贫困分布范围更广且贫困程度更深;(2)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皆可对农村能源贫困产生负向影响,但这种负向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随着农村能源贫困程度下降,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其的负向影响呈强化趋势,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的负向影响呈弱化趋势;(3)农村能源推广管理机构情况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因素异质性,强化机构的基层结构与提升机构人员文化水平比单纯扩充农村能源推广管理机构人员数量更有利于缓解农村能源贫困。基于此,提出了缩小城乡相对贫困视角下农村能源贫困程度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解决农村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快推进城镇化。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保障;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8.
温州各县(市)农村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城镇化与温州特色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从表象上来看,农村城镇化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镇,镇域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攀升。但实质上,农村城镇化是以农业发展为前提的、非农要素或产业在城镇聚集而引起农村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变化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对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改善三产业间的结构、增加人民收入和就业门路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温州是我国经济发展活力最强和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其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自身的…  相似文献   

19.
闫玉科 《经济论坛》2004,(15):97-98
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既包括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即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比重的上升,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和比重的下降,也包括人口观念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既包括总人口在城乡比例上的变动,也包括由此带来的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即农业份额的下降及二、三产业份额的上升;既包括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包括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的过程;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即“城镇的城镇化”。可见,城镇化不单纯是人口及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单纯的劳动力流动必然带来“城市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兴办工业小区,促进闽北农村城镇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近年来,闽北各县市为了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效益,促进农村集镇化的发展,开辟了许多乡镇工业小区,使乡镇工业小区逐渐城镇化。工业小区的建设已收到了较好的布局与聚集效益。如顺昌县浦上镇,走“小乡大集镇”的路子,这个不到2万人口的镇,集镇人口就聚集到1万多。他们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乡镇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