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就业弹性的决定因素及就业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常进雄 《财经研究》2005,31(5):29-39
由于就业弹性的下降,中国的经济增长未能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文章从要素供给、经济体制变革以及经济增长等三个方面详细考察它们对就业弹性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在就业弹性下降过程中所体现的一些积极的就业意义.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因素并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收入、经济增长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所以,过分强调节约资本资源、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并不能提高就业弹性,进一步扩大经济主体产权的多元化和设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才是提高就业弹性和促进就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经济增长与非农就业以及经济增长与各产业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回答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通过经济增长是否能够促进就业、促进就业的有效程序为多大、如何提高经济增长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持续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蔡昉  都阳  高文书 《经济研究》2004,39(9):18-25,47
尽管通常的计算低估了中国的就业弹性 ,但调整后的弹性数值仍属偏低。为什么经济的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呢 ?首先 ,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 ;其次 ,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 ,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因此 ,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推动高就业产业发展 ,应成为经济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第三产业就业吸纳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江苏省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作用有大有小,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第三产业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第三产业和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容量,根据现阶段的就业情况,计算出第三产业和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为发展重点行业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三次经济普查中的行业从业人员数据为基础,用2002、2005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研究我国42个行业的就业弹性、就业乘数,并分解出各因素对2002-2007年期间就业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稳定就业以传统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为基础,扩大就业以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为主;资源垄断性行业劳动成本上升较快,提高劳动收入不利于就业,而传统服务业中的低工资行业提高劳动收入不会减少就业;加快资源性垄断行业和社会性服务业的改革,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扩大居民消费,特别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对促进就业增长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就业发生巨大变化。但围绕就业弹性这一指标,不同产业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就业需求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文章重新梳理了我国就业弹性的历史变化,并对不同产业及地区的就业弹性进行深入的解析,最后通过构建经济增长对就业需求的影响模型,对分析当下经济增长对就业影响的情况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框架。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我国1978—2010年分省(市、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就业弹性进行了估计,并分析三次产业就业对区域收入差距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初期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吸纳弹性最大,同时也是处于引起差异扩大的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区域差距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扩张。为促进差距的缩小,提出适当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优化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隐性失业影响中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有关城乡隐性失业研究为依据,计算所得1978—2009年各种情形下中国就业弹性的取值及其变动趋势较稳健地证明了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带动能力弱。隐性失业仅提高某些年份的就业弹性,不能改变中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就业弹性暂时提高的原因是隐性失业劳动力真正失业后以很快的速度再就业。而经济增长就业带动能力弱的根本原因是就业基数较大的农业、国有与集体单位就业吸收能力不足,以及其他经济单位就业吸收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9.
中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和特殊的人口环境使得用就业弹性和奥肯定律均无法有效反映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更无法刻画经济波动对就业的冲击。本文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影响就业增长的三个路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政府公共就业政策来建立系统的分析模型,以探析经济波动与就业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和滞后冲击效应。在劳动力供给系统中,经济波动使经济活动人口增多,加快了就业增长;在劳动力需求系统中,经济波动不利于经济增长,从而不利于劳动力需求增长;在政府就业促进政策系统中,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投入缓和了经济波动对就业增长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形式;积极扶持小企业;对于安排再就业人员的乡镇企业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运用税收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运用税收政策调整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减少结构性失业。运用税收政策完善人力资本政策,使人力资本政策在促进我国就业。促进就业还应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丁承学  李雪军  王洁 《当代经济》2007,(15):102-105
中国的经济运行没有像奥肯定律所描述的那样:高经济增长带来失业率的大幅降低,其原因,一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没有促进就业;二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隐性失业显性化;三是由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的结构性差异所引起.所以,应该确立以就业优先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以扩大劳动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实证的方法,利用1978—2008年的有关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作了分析,用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测算出就业弹性,并对检验结果和就业弹性测算结果作了原因解析,根据有关计量经济学理论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及就业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提出未来中国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奥肯定律模型分析经济增长总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结果表明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增加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奥肯定律“失灵”;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指标分析各行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能力,结果表明,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工业、流通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能力依次增强,且不同学历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在各行业的分布结构差异较大,其中社会服务业中高校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普遍高于其他行业。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基于SDA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SDA模型对1987-2002年间我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总量上,最终需求促进了就业增长,技术变化对就业增长贡献较小,而就业系数下降减缓了就业增长;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的居民消费、第二产业的资本形成及第三产业的政府消费对各产业就业增长均有较大拉动作用;从行业来看,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资本形成是大多数行业就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净出口和技术变化对不同行业就业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就业系数下降是阻碍就业增长的重要原因。最后给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面临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绿色经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尤其是绿色产业的崛起,已表现出吸纳更多劳动力的潜力,同时能够促进劳动者能力和技能的提升。本研究采用2000-2010年绿色产业数据,与我国第一、第二产业进行相应比较分析,从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的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研究显示,绿色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表现出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6.
旅游促进社会就业增长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汪宇明 《经济地理》2003,23(3):401-404
中国旅游就业结构正在转型。作为世界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之一,无论是入境旅游、国内旅游,还是出境旅游,中国旅游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各地发展旅游经济,拓展就业空间,创造了许多经验和模式;同时,不同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约束环境条件下,旅游就业的容量和模式也不相同。为此,要进一步总结各地发展旅游经济与促进社会就业增长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不同旅游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下的旅游就业容量、模式和规律,借鉴世界旅游组织(WTO)推荐的卫星帐户(TSA)统计原理,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促进就业增长的测算模型,为国家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社会就业增长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与就业理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李红松 《财经研究》2003,29(4):23-27,66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就业弹性的因素,运用差分公式法和经济增长模型法分别测算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就业弹性值。指出了差分公式法的局限性。测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弹性水平出现显著性下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最后,就提高我国就业弹性水平以促进就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耿慧 《时代经贸》2012,(2):206-208
本文针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非线性关系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匹配性差的现象,依据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就业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优化产业结构、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提高劳动力素质、建立现代劳动力市场、加快城市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庞大的劳动力失业数量仍居高不下.本文从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关系出发,在分析影响我国就业弹性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经济增长与扩大劳动力就业之间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促进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出现了较快的增长,但是劳动力就业却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当前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逐渐的向非农产业进行转移已成为一大趋势,非农产业也逐渐的成为了劳动力就业的主体,所以解决就业问题还需要更多的依赖于非农产业,因此,将主要研究非农产业的就业效应特征以及影响其就业效应变动的内在因素,以此增加对非农产业就业问题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缓解当前劳动力就业压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