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刘易斯关于二元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模型1 95 4年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 (W·A·LEWIS)在《曼彻斯特学派经济和社会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 ,提出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型。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 ,存在的不是单一的经济或单一的部门 ,而是两种经济或两个部门。刘易斯在文中指出 ,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中 ,一种经济 (或一个部门 )用现代方法进行生产 ,生产率高 ,工资率高 ;另一种经济 (或另一部门 )用传统方法进行生产 ,生产率低 ,劳…  相似文献   

2.
程凤荣 《农业经济》2000,(12):28-29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界定 (一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经济学涵义。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本质上与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劳动生产率发展导致的劳动力相对于土地、资本的过剩。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过剩不仅仅是劳动生产率发展的结果,而且是中  相似文献   

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当今中国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认为,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和转移的主要动因在于农村存在着对农业来说无价值投入的剩余劳动力及城乡间的条件、收入差别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吸引力。一句话,正是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成本和差...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二、三产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发展,苏州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的主要劳动时间和劳动收益已经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因此,现在苏州农村真正剩余的主要是农业(粮食生产)劳动力。由于受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苏州农村劳动力的“兼农”现象仍相当普遍,他们一旦经营失误或从企业下岗,就会重新转变为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显著特点是:年龄跨度大、劳作时间少、收益虽低但尚能糊口,因此从单个农民的角度来看,他们是相对剩余劳动力,但从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来看,其中绝大多数人属于绝对制作劳动力。为此,首先要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让“超龄农民”退休,将“兼业农民”分流出去;同时要积极鼓励农民通过自谋职业、合股经营等方式,实现从兼业到专业、从就业到创业、从单纯是生产者到既是生产者又是投资者的转变,使他们彻底实现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5.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二元经济理论,说明只有将农民转移进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以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预期收益与成本作为分析手段,从影响农民进城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两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真正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迎斌 《农业经济》2000,(12):26-27
我国农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部门预测,到 2000年底,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 1.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与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的发展、农业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典型的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国家。通过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素质的提高及劳动力转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坚持和逐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是关系着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移的关键。因此,今后既要继续解决近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又必须继续坚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实现这一有划时代意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要依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可能,以及农业自身的承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利用与转移》,是国家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确定的重点研究课题。该课题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承担,历时4年完成。其主报告《历史启迪与道路抉择》共7万字,对建国40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利用与转移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对改革开放10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得失进行了评说,对今后的转移道路进行了探讨。限于篇幅,本文仅将其主报告的一部分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转移效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的转移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开始的。那么迄今为止,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如何?这一转移究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劳动力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效益倒底有多大?本文对此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四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独特的四元经济结构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进程,四元经济部门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12.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困难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问题的提出如何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1997年,我国总人口1224亿,乡村人口92亿,乡村劳动力453亿。而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据测算只需要2亿左右的劳动力,即使把乡镇企业现有的13亿职工都算作充分就业,农业劳动力剩余部分至少也有1亿多。按80年代的转移程度,加上新增人口每年产生的750万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将很快达到2亿。数量如此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不只是一个资源浪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向明  石海 《农村经济》2002,(9):45-47
改革开放 2 0多年 ,在新的经济制度、新的生产方式条件下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带来了农村迅速蓬勃的发展。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更深层次的发展 ,以往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的各方面因素已大有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又面临一次新的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 ,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剩余劳动力是否能够顺利转移将关系到农村经济未来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 ,这是我国当前处理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键一步。一、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矛盾1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实状况。2 1世纪将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最…  相似文献   

14.
区位理论和“发展极核”理论认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必须同步发展、相互促进,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约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要实现产业转移,而且要实现空间转移,即多元城市化,产业化与城镇化是产业内容与空间载体的关系,其联动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在分析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车的社会经济背景基础上,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兼业型转移现象做了进一步评价,并提出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几种模式转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陆林  陈怡男 《农村经济》2004,1(5):83-85
本反思了当前几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的实现困境,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思路必须重新定位。通过对产业结构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当前我国实际情况的分析,在马克思理论所提示的企业发展趋势的启示下,明确中小企业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同时根据当前产业结构的变动和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总结了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共同特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就是消除经济上的二元性,逐步实现从以农业为主体到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的演进。这一过程又被称为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是实现工农并举,农业持续、快速、均衡增长的结构基础和制度基础。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二元结构的转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国农业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怎样保证农业持续均衡增长。本文通过对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发展过程的分析,从宏观和长远角度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地农业领域,社会经济各方面产生较大影响,该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