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性和创新依赖性特征,基于“四三结构”创新体系,从研发创新、转化创新、产品创新、载体创新4个维度及创新价值链3个环节,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4个维度作为产业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个维度影响程度不均衡,仅载体创新具有显著影响,转化创新与载体创新协同作用影响显著。考虑到4个维度的非均衡性和区域差异性,运用均衡判别法和威弗组合指数,设计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筛选体系,选定粤、京、苏、陕、沪、浙、鲁、鄂8个省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均衡推进区,最后提出创新价值链前端研发创新优势向中末端扩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如何又快又好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陕西省"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建设内容,针对目前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融资、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及项目执行效率问题,提出构建"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议。该平台重点建设内容涵盖"招商引资平台","人才引进平台","产—学—研服务平台"和"项目执行跟踪服务平台",对如何运行该平台提出具体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十二五"以来,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起到决定性的支撑作用。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一直存在着的不协调、不匹配问题,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潜能的发挥。为了有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实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目标,必须构建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与制度安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不同金融需求相适应,并在动态上实现有效转换。  相似文献   

5.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吴崇  顾丹  张佳奇 《技术经济》2024,43(3):51-63
以“逆向混改”现象普遍的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两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民营企业“逆向混改”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逆向混改”对民企绿色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逆向混改”可以有效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民企提高绿色创新绩效。机制检验发现,“逆向混改”具有促进专业化发展和融资约束缓解的“双重功效”,有利于促成民企绿色创新发展的“护城河”和“蓄水池”。基于代表性产业比较分析发现,环境规制的合理设计及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民企“逆向混改”对绿色创新的协同效应;创新补贴政策的适度强化及激励,可以有效地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民企“逆向混改”对绿色创新的互补效应。研究揭示了“逆向混改”推进民企绿色创新的影响规律,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启发。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现实和理论的考察,在现有文献与"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新一代信息产业为例,利用2010—2014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各因素的具体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众多因素共同影响时,新一代信息产业的生产要素、需求多样性、相关产业以及政府等因素对创新绩效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而市场规模、支持产业以及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与产业相关性,存在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但也存在创新型人才不足、垄断以及与政府支持脱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部署下,各地纷纷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围绕着该产业呈现出地方政府竞争的"热"现象。但其中存在一些盲目跟风、恶性竞争的问题。因而,地方政府必须对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没有必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体现了战略性,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优势有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不是只能靠政府财政等几个问题进行冷思考。  相似文献   

9.
程敏 《经济师》2023,(9):140-141+14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大数据时代下,黑龙江省要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神经末梢”转变为新时期的开路先锋,必须积极抢抓国家支持“新基建”、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集中爆发等重要机遇,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启动新引擎,助推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以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基建”发展现状为研究基础,探索“新基建”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机理,提出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目前环境问题依旧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瓶颈问题,尤其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以来,能源需求的增加以及雾霾天气等环境问题的发生,使得我国更有必要发展以战略性新型产业为主的低碳经济。文章主要对纯电动汽车在我国的发展进行可行性和现状分析,并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分析总结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低碳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是将初步形成海洋新兴产业体系,支撑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整体年均增速将不低于20%。因此,我国要加快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培育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海洋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在分析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不是一哄而上的投资热,而是脚踏实地的研发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被描绘得前景美妙,令人憧憬和向往。美好景色虽然可以遥望,但要到达那里必须靠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远行。在当前条件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节点在哪里?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一片炙手可  相似文献   

13.
伍先福  钟鹏  黄骁 《财经科学》2020,(11):65-80
"新基建"理论上可通过数字化转型、创新链优化、产业链重构、产业网络集聚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提升赋能。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并利用2003—2016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却发现:样本期间的"新基建"及其三个组成类型("信息基建""融合基建""创新基建")均未显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提升,说明"新基建"并不必然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在行业异质性上,"新基建"主要赋能新材料产业和生物产业技术效率提升,而对其他行业技术效率提升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地区异质性上,"新基建"显著促进了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及其综合技术效率的提升,但对东部及东北地区的作用并不突出。本文认为,"新基建"的产业升级效应难以在短期内充分发挥,应将其视为有效投资,带动消费需求升级,长期内则可成为"双循环"赋能利器。  相似文献   

14.
多主体协同创新是促进产业发展进步的关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结构—动力—绩效”分析框架,在结构上主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的高校、核心企业、政府、金融、中介、上游企业、市场及用户等主体进行分析;从新技术驱动力、政府支持力、中介和上游企业支撑力、金融提升力以及市场需求拉力方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因素;从专利占比、产品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等因素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最后,以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动力—绩效”框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主体协同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美国对华采取"双反"措施的新特征、中美双边贸易和光伏产业背景、利益集团影响下美国贸易政策制定机制、两国产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以及中美博弈过程中中国反制措施的效果五个方面,就美国对华光伏产业实施"双反"措施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政治经济学分析。据此,从我国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对"双反"调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连云港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政策体系及培训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人才队伍结构及总体素质逐步优化提升、人才开发效能日益显现等特点,但也存在着思想观念淡薄、重“引资”轻“引智”、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经费投入与培养需求不相适应、高端创新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支撑无力、现有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等诸多问题.当务之急,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要加快连云港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就要在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人才支撑体系构建、“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德国"工业4.0"战略给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机遇。本文对中国和德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得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有一定程度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企业陷入发展困境以及缺乏高端适用人才等问题,并提出中国应当利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机遇,加强与发达国家制造业合作,尤其是与重要贸易伙伴国德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技术、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十二五规划以来,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起到决定性的支撑作用。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一直存在着的不协调、不匹配,并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中潜能的发挥。为了有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实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目标,必须构建多形式与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与制度安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不同金融需求相适应,并在动态上实现有效转换。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从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不高。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对我国战略性产业的未来升级路径进行分析,并借鉴美日韩等国培育战略性产业的经验,从亚太视域给出我国构建战略性产业国际生产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剑 《环境经济》2022,(5):50-53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就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产业再次向全国发出动员令、吹响了冲锋号,让我们倍受鼓舞,提振信心。生态环境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八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省级环保集团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队”,要立足角色定位,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推动生态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