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兰 《魅力中国》2009,(4):90-90
鲁迅心中的“家”是一副责任,一个交代,一种崇高层面的道德一身处传统与现代交替的过渡时期,对于家庭中的基本组成元素——父母,夫妇,孩子,鲁迅又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国木田独步(1871——1908)是日本近代著名诗人和小说家。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青年时期,曾于1902~1909年赴日本留学,同日本文学发生联系。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西风东渐,视野大开,文学流派层见叠出,各具特色。当时文学巨匠夏目漱石、森鸥外等人的许多杰作,都为鲁迅所推重。这对他以后不朽的文学业绩的建树,均不无借鉴作用。他曾自述心境说,当时“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感到“无可措手”,“如大毒蛇,缠住我的灵魂”的“寂寞”与“悲哀”(均见《呐喊》自序),他对于日本文学界当时带有启蒙性质、  相似文献   

3.
李睿 《魅力中国》2013,(19):110-111
鲁迅的小说中的个体孤独是绝对的.这些孤独者在他的小说中以一种决绝的生命个体存在,他们不被理解也找不到任何同类,有些是被孤独的,有些则是主动选择孤独的,这些孤独选择的背后隐藏着鲁迅“反现代”的思想内核。本文通过对这些孤独者个体生命的析出来观察孤独作为一种“反现代”精神的存在实质。  相似文献   

4.
曾纪鑫 《开放潮》2005,(2):73-73
提及鲁迅,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杂文,那如投枪、匕首般的杂文:同时,读者心目中的鲁迅,也是一副怒目金刚的形象,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也更有一些研究鲁迅的学者将他称为“惯于以阴暗心理推测中国的将来的人”。其实,抱有这种认识的人们只见到了先生的一个侧面,而忽略或者说忘却了他那“俯首甘为孺子牛”,那充满了悲悯情怀的另一面。怒目金刚、横眉冷对是鲁迅的表面,他那深藏不露的,便是大慈大悲的对民族、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作品中不乏“孤儿寡母”的形象群,作品中缺少父亲形象,家庭关系、父子关系不和是主要叙事核心。鲁迅以文学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真实的欲望,跨越了从医学到文学鸿沟,将“俄狄浦斯情结”渗透的原欲的转化为爱与生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那时有人传言,说看见鲁迅在日本东京的街头和他的日本妻子在街头散步,还带了一个孩子。鲁迅母亲一听,马上就想办法给鲁迅接连去了好几封急信,理由是“母亲病重”。孝顺的鲁迅赶紧把身边的事情处理一下,就回到绍兴。他一回家母亲笑盈盈的来迎接他,家里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的气象。  相似文献   

7.
毛梦姣 《魅力中国》2013,(25):292-292
作为开拓和倡导中国现代书籍装帧改革的领军人物,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在视觉要素的运用上,图形表现方法灵活、兼容并蓄;色彩运用惜色如金、以少胜多。在形式上。形式因素采用“中西合璧”。透过鲁迅书籍装帧呈现的形态特征,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批判与继承,中西观念的碰撞与交融.以及鲜明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张宇 《魅力中国》2010,(33):120-120
《啊Q正传》可谓是鲁迅的经典之作。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封建社会中国式农民的典型代表。阿Q是一个没有人生方向,没有意志品质的人,他永远无法融^人群中。因此,阿Q注定以悲剧收场。阿Q完全沉浸在自己自欺欺人的精神世界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阿Q正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鲁迅写的阿Q不是为了大家荼余饭后笑料,而在这背后真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悲剧。用心去解读,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鲁迅先生的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很是“轰动”,就是在现代社会里它对于我们还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它会令你恍然大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9.
魏晋名士嵇康对祖国的养生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所倡导的“贵神”、“清静”、“养生日常化”等主张不仅在古代,即使对现代人也有很好的启迪、帮助作用,但同时囿于时代和知识水平所限,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糟粕,因此对其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提炼其中的精华,对增强人民体质、防范歪理邪说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人们对家庭下过许多各不相同的定义,家庭的内涵与外延也在变化。在中国权威的《辞海》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家庭的定义基本相同,即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在韦伯斯特大字典中,家庭被定义为“由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一家人组成”,确是够形象了;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邓伟志却简明地指出,血缘(姻缘) 经济=家庭,他认为,从现代家庭形态来看,血缘(姻缘)关系与经济关系构成了家庭  相似文献   

11.
鲁迅以幽默和讽刺做为他的独特坚韧的战斗手段,首开了我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先河。他以深刻的现代意识和独特的叙述话语,创立了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在表面的平静和滑稽之下,掩饰着深刻严肃的主题。讽刺是他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较突出地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这早已为人们所认识,还有一种讽刺手法的运用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那便是鲁迅小说中景物描写具有的讽刺意味。  相似文献   

12.
赵靓 《魅力中国》2010,(25):179-179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也是我国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奠基之作。“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是全篇的主旨所在,而鲁迅在表现这一深刻思想内涵时突出地表现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强有力批判。鲁迅赋予了狂人一个反封建战士的灵魂,借他的口发出了自己的呐喊。本文就从文本出发浅析小说丰富的内涵性和战斗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自由派,无条件信奉西方,特别是英语民族(美英)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政治上主张多党制,经济上主张彻底的私有化相“完全”的自由市场.对外关系上主张完全“融入”所谓的(以美国西方为主导的)“现代主流文明社会”。他们把上述主张抽象为“晋世价值”,以宗教般的虔诚来信奉,  相似文献   

14.
新当选首相鸠山由纪夫主张“友爱外交”。反对麻生内阁推行的“价值观外交”,认为国家间应建立共存共荣、自立共生的关系,但同时又参加了“思考西藏问题议员联盟”,凸现了他外交主张的自相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主张自由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后来的办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鉴的启示:第一,提倡教育独立;第二,提倡完全人格教育;坚持“尚自然”、“展个性”的思想;第四,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生前,有很多人都认为他脾气很大、多疑。自然,做他的客人就很不容易了。比如徐志摩在给周作人的信中就讲“只有令兄鲁迅先生脾气不易捉摸,怕不易调和,我们又不易与他接近”云云。当然,后来也有  相似文献   

17.
张纯敏 《魅力中国》2013,(26):287-287
孟德斯鸠提出了“民族一般精神”的思想,同时他也是十八世纪自然法学的代表。自然法学主张人的理性对法的作用,而历史法学萨维尼则主张客观的民族精神是法的本质和起源。孟德斯鸠所主张的“民族一般精神”与萨维尼的历史法学不同之处关键在于。他同时还吸收了自然法的思想,因而显得更加温和谨慎。自然法学主张人的理性对法的作用。自然法思想和历史法学思想这两种曾在德国十九世纪对立和争论过。而孟德斯鸠与两方面都有异与同.并早在《论法的精神》中实现了兼有。这体现了他的个人特点,即时代的思潮与他个人的谨慎风格的磨合中形成的温和适中的品格特点。  相似文献   

18.
徐子杰 《魅力中国》2013,(10):67-67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从寻求中国革命力量、探索知识分子的作用与出路的角度出发,注意描写知识分子形象。他的小说描写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各种知识分子形象的性格和他们的悲剧命运,鞭挞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对知识分子的戕害,分析了当时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和自身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与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不是为战火连天的中国大学设施的简陋开脱,是他在上世纪20年代到清华任教时便提出的“人才战略”。这位留美高材生,就是后来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在他周围,出现了一大批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蔡元培、梁启超、陈寅恪到章太炎、傅斯年、胡适、鲁迅、钱穆、梁思成、梁思永、金岳霖、林徽因、冯友兰、顾颉刚,也有不少晚辈将他们称为“大师”。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和鲁迅,是本世纪两个最伟大的人物。虽然他们生前未能一面,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对人民大众“无我的爱”,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的战斗,把他们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鲁迅年长毛泽东12岁。他知道毛泽东是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而1936年10月19日,鲁迅就逝世了。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这两个伟人虽然一个“天南”,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