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狂人日记》和《在细雨中呼喊》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二者虽写于不同时代,但却以弃绝的经验、“父法”的反抗以及解构思维上的相似性逾越了“共名”与“无名”之间存在的某些差异。鲁迅和余华在不同代际间的共同书写给予了作品广阔的阐释空间,这对今天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余华小说的序跋是余华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闪光点,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窥视到余华对于小说创作所持的一些独到的观点,这些观点是作家在"无边的写作"中神启般的顿悟。余华善为序跋,简洁单纯的表述中处处充满着对于小说创作观点的理性见解与思辨气质,在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中也体现出其反常理的小说观,主要体现在反权威、反主流、反传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山水文学创作常常遇到诗体与神思、物形与神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而,解决“心”“物”之间的矛盾是山水文学创作的核心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心随物以婉转,物亦与心而徘徊。盛唐诗人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中自觉运用感应、,心化、顺应和物化等形式解决“心”与“物”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余华的创作发生了从“可写文本”到“可读文本”的巨大变化,原因何在?“文学场”的巨大变迁及作家的自觉顺应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文学创作的过程也就是一种信息处理的过程。新时期小说创作潮流的兴起以及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演变的过程,是文学创作这个信息系统运动作用的结果。作家必须遵循和掌握文学创作信息系统运动的规律,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作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余华20世纪90年代后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细读,探讨三部小说中“饥饿意识”的诸种表现以及“饥饿意识”的深层表现:因饥饿而产生生存困境;崇拜和渴求食物而表现出对原始生命的崇敬;缺乏食物时善良、信念、自尊都逃匿得无影无踪,而所有这些都指向余华小说的生存价值观:为“活着”而活着,在求生本能中彰显出生命的能量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余华“十年磨一剑”的长篇新作《兄弟》,仍然继续保持着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运用他一贯的残酷与血腥的死亡叙述视角以及汪洋恣肆的暴力话语,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重塑了一段让人恐惧、不安甚至绝望的历史,透视了在新的时代下人们对欲望的追求与挥霍。作家对欲望的叙述同时与其自身叙述的欲望结合起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失控而不失真的图卷。  相似文献   

8.
陈学昭的《延安访问记》是一部融入了作家个人思考,显现出作家个人性情和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品兼具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之所长,侧重于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对表现对象作细致的体察,用女性作家特有的温婉而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一个具有鲜活的生活质感的延安。作家捕捉到了当时人们很难察觉的“革命”体制的弊病和延安“公家人”及民众人性的瑕疵,并直言不讳地表述在作品中,使作品闪现出“思想者”的锋芒。  相似文献   

9.
"文革"暴力是余华在小说中极力呈现和思考的主题,一些涉及暴力题材的小说显现了"暴力美学"。这种对暴力的极端渲染,其本质原因是作家和现实存在的紧张关系。余华不同时期的小说体现了处理这种紧张的方式,在早期的《一九八六》和近期的《兄弟》中,余华表达了对"文革"暴力不同的看法。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反映了余华关于"文革"暴力叙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走通大渡河--福克纳与余华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克纳和余华都是极端关注内心冲突的现代派作家,他们大胆的文学实验不但使自己找到了一条温和的出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叙事艺术。两位作家创作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对家乡题材的发掘、苦难和暴力主题的突出、现代技巧的运用以及人文精神的底蕴。余华作品的多面性虽然与福克纳作品的琳琅满目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余华的激情和幽默却比福克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高扬人性的大潮中,郁达夫一方面推崇个性解放,反抗传统伦理对人性的压制,提出了对个体本位主义的“自我”的追求,并将这种“自我”贯彻落实到了文学创作中去。但是,另一方面,在对“自我”的追求中,郁迭夫却又无法从内部确定其存在的意义,导致“自我”实现层的丧失,他的自然观点、文艺理论上的宣泄说的提出、他的消极避世与忏悔的思想以及他后期对革命的摇摆态度上都体现他的迷失性。本文揭示了郁达夫这一迷失性特征,同时从文化及时代背景的角度出发对其这一美学品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论余华文风的转变——以《兄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新作《兄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本文以之为例,具体说明《兄弟》中所体现的新变化,并结合余华前期作品,分析余华从先锋向传统的转型轨道,并进而探讨其转型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盐地域文化对余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婵娟 《嘉兴学院学报》2002,14(Z1):318-323
余华是一个从海盐走出去的作家.该文试图从余华代表作的文本内容、语言表达、文化基础等三个方面来探讨海盐地域文化对余华的影响,从而挖掘一个作家作品的地域性根源.  相似文献   

14.
身为第一流学者的王船山先生,不但在哲学上较多建树,在诗歌等文学创作上亦有独到之处。在船山诗学中,主张“以追光跃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情怀”。“情”的抒写是诗的特殊审美本质,从船山的近两千首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基本是一致的,都致力于“情”的铸造,流露出作为诗人的王船山悱恻缠绵,耿耿孤忠,苑结不能自已之情。  相似文献   

15.
袁枚在借鉴并汲取前贤性灵文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性情”“个性”“葆真”“诗才”等内涵的较为系统的性灵理论,并将这些思想落实到文学创作之中。因此,他的其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大都是性灵之作,可谓是古代性灵文学的最后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6.
先锋小说作为新时期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以其对传统小说现实性的背离显现出明显的反叛精神,在艺术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先锋派作家多以虚实结合的叙述方法拓展小说表现力,明确承认小说的虚构性;在内容上则主要集中于性、死亡、暴力等主题的关注;在情感视角上则往往选择冷漠、孤立.余华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则充分体现出了这些特点.本文试从余华作品中暴力写作的方式、作者写作的感情及暴力因素等方面分析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事艺术,并从其后得出余华对现实社会及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叙事结构是叙事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相当于一个条理和框架。余华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重复。这个特点使余华的作品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学作品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入手,在简要介绍了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特点后,重点解剖了《德伯家的苔丝》环境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突破以及哈代式文学艺术给后来人带来的崭新的创作手段。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刮起了一股被文学界标榜为“先锋性”、“实验性”的先锋派文学创作热潮,涌现出了一批先锋小说作家,他们玩反叛、玩消解、玩颠覆,甚至玩起了用纯“叙述”、纯“语言”的具有自我指涉的“意义荒漠”的游戏。试图运用“一项式”的游戏的理论维度,重新阐释当代中国先锋小说在当下走向隐退、衰落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这种“一项式”的游戏的理论给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赵树理都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大师。本文拟用比较的方法,将两位大师各自进入文学创作的“切入点”和观照客观对象的艺术“视角”作为比较起点,对两者乡土小说的美学风格作一个宏观而又深层次的探讨,以期得出某些有益的美学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