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该指标体系对江苏省连云港市13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分析;对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2002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是认识区域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文间简要剖析了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些社会发展评价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剖析,评价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结构和质量;同时选取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绿色国民生产净值、真实储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真实进步指标、净初级生产力和承载力、生态占用、环境空间等7种指标体系,简要阐述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的原理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何为正确的政绩观?政绩是执政党利用执政权力,运用执政条件所努力创造的业绩。共产党的宗旨决定了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的政绩的认可和弘扬,必须依靠科学的考核和正确的评价。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这是从制度上督促党的干部确立科学政绩观,更加勤奋建功创业的保证,也是引导干部克服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确立人民的长远利益,不辱使命,树立长期目标的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7.
8.
区域创业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经济活动,它推动了技术进步,带来了新产品、服务和物质财富。同时,创业活动的开展也总是在一定的创业环境下进行的,创业与创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但直到今天为止,我国的经济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于创业环境的内涵和外延仍有较大的分歧。本文在借鉴全球创业观察(GEM)的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严峻的能源与环境不平衡,能源内部结构不平衡使一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只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配比达到合理状态,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政府通过单纯的行政指令和财政宏观政策调控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比例,没有考虑到现实需求。因此,需要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关系,发现常规能源与新能源技术经济范式的某些特征,动态调整两者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状况。通过建立专家评价体系和量化系统模型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动态调节方法,使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达到合理的配给,可以发挥出各自的产业优势,从而建立高效、节能、低碳的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复杂系统视角审视学术界科研诚信问题,认为学术不端产生的根源在于区域科研诚信体系存在问题。在界定科研诚信体系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奖励机制、惩罚机制、监督执法机制、考核机制、竞争机制及学术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诠释区域科研诚信体系运行的内在逻辑,并从奖惩比例失当、监督执法机制缺失、竞争考核过度、学术腐败严重等方面指出区域科研诚信体系发育畸形的原因。进一步,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区域科研诚信体系成熟度评价模型,对我国内地31个省份科研诚信体系进行评价。根据以上研究,提出成立学术诚信监督审查委员会、建立区域科研诚信体系评价机制、落后区域对标先进区域查找问题和短板、改善相应制度供给和政策供给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地区差距是否如许多学者所说是中国中长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障碍,本文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否定答案.该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是:(1)中国的地区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几乎没有影响,因此,针对地区差距展开的宏观调控仅能改善社会公平;(2)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收入问题滞后会削弱资本推动力,减慢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能力和资本投入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是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真正可能的障碍;针对这些领域展开的宏观调控将改善资本效率,释放潜在经济增长能力.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诠释Martin和Ottaviano的“增长与集聚”关系模型基础之上,对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产业集聚通过市场规模效应、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以及社会资本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区域经济增长又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集聚,二者进入循环累积因果过程。最后建立了我国各省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制造业产业集聚度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验证了它们之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个经济体内各地区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性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关键性因素。据此提出假说:一个经济体内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地区差异,将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加剧区域经济增长发散;而落后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基于假说,进一步分析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得出两个重要推论。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和全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证实了两个推论,与研究假说相容。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明显加速,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竞争更加激烈,交流更加频繁,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进程加快。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愈发紧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国际分工与区域分工格局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中国未来区域分工合作的趋势将发生新的变化。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也就要求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泰尔指数将地区经济差距和投资差距量化,并对两者之间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投资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大于地区经济的不均衡,而且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具有极为相似的变动趋势,到90年代后期则出现背离.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人力资本等带来的投资效率提高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区经济差距是投资数量与效率的地区差距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1-2010年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将区域经济增长细化为三次产业经济的增长,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区域研究环境规制对各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水平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环境规制水平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对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对东、中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和西部地区的第一、三产业的增长无显著影响。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各区域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合理的产业分工对于实现规模经济和建立具有全国地域分工意义的产业体系均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运用区位商指数、中心性指数和引力模型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从地级市的视角测度了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发展的地域分工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为制造业—服务业主导,西部地区为农林牧渔业主导,中部地区为采矿业和矿业—制造业混合带;从城市节点差异性来看,环渤海地区以矿业—制造业型城市、制造业型城市为主,地区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程度较差;从产业空间结构来看,分出了七大产业地域功能区,各功能区发展动力差异较大,并总结了"一圈、双核、三带"的空间结构特征。最后对环渤海地区产业优化布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经济持续增长与收入差距缩小:鱼与熊掌能否兼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和东中西部实际GDP的增长率为变量,本文建立了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东中西三地区对全国总体经济增长冲击的响应没有显著区别,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拉大,在保持总体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辅以适宜的区域政策,能使收入差距得以缩小,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