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核心机制就是工资机制,没有健全的工资机制,就不会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而劳动与工资、劳动力与劳动力价格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劳动力价格作为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当然要受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并在劳动力市场中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我们早就明确过,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必须“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控指导。”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我国理论界的讨论中,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突破传统理论,承认了市场调节的作用,把它作为一种补充的调节。第二次突破是认为计划与市场不是“板块”式地发挥作用,而应该是“渗透式”发挥作用,不存在主和辅的问题;第三次飞跃是认为“计划与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并具体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模式。我们体会,计划与市场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我国经济的非均衡状态出发。从计划工作的规划,协调、配额三者统一的角度,探讨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即:规划、协调、配额三者都应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它们都意味着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或调节,属于高层次调节。不同于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它们对经济的调节都存在一个“度”。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形势之下,计划的“度”与市场调节的“度”是互补的,经济运行状况的好坏决定着计划的“度”和市场调节的“度”。随着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二者的“度”也就相应地调整。最后作者指出,全面认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不应拘泥于“经济中的计划部分究竟以占多大比例为最佳”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以来,我国的就业体制由原来的单一的“体制内就业”过渡到“就业双轨制”。即一块受市场调节,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自主谋职;一块仍受行政调节,由政府控制,企业和职工没有独立决定劳动力进入和退出的自主权。相应的,劳动力市场也分割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这种状况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一、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含义我国劳动力币场分割为体制内部劳动力币场,即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和体制外部劳动力市场。1.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迟迟未能形成,由此暴露出许多社会问题:1.国民经济计划过度集中,人为地造成了劳动力流动的障碍。过去,我国的就业政策一直受“统包统配就业观”指导,这个就业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劳动力计划权过度集中,  相似文献   

6.
“国家调节市场”有两种根本不同性质的情况:一种是国家对市场进行随机性干预,即当市场出现紊乱时,国家可以针对市场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被动地干预。国家对市场的这种调节属于无预先目标的、非规范化的后发性调节,国家在这种情况的调节中实际上处于被动地位。另一种是国家对市场的有计划调节,即国家可以根据计划目标的要求对市场进行自觉的计划导向。国家对市场的这种调节,是要通过市场运行来体现经济运行的计划性,因而主要表现为一种带有预见性和规范化的超前反馈调节,调节的目标是把市场运行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有机地衔接起来,国家在调节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经济运行机制中的国家调节市场,指的是后一种调节,而并不是前一种调节。由此,我认为那种把国家调节市场同计划调节市场截然分开,强调国家调节范围比计划调节范围大,计划调节包括于国家调节之中的观点,是不确切的。其实,国家调节市场就是计划调节市场,计划作为国家调节市场的依据而贯穿于国家调节活动的始终,国家调节市场的全部  相似文献   

7.
实现经济的和谐和有秩序运行是以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条件的,而资源的配置则通常是通过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或手段进行的。现实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可以而且能够结合以共同调节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然而不幸的是,人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还停留在所谓“板块拼接”和“主辅定位”的机械的理解上,还没有把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认识升华到经济哲学的高度,这样就必然出现理论阐释上的不确定性和实践操作上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8.
杨永朴 《经济纵横》1990,(11):35-35
<正> 一、怎样看待“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这个模式基本上是当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模式,不是社会主义所应追求的目标模式。舍此不论,仅就这一公式本身来说,在实践过程中也行不通。首先,国家调节市场的中心内容是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国家要调节市场供求关系,首先要运用各种手段去调节企业的供给需求,否则,所谓国家调节市场就是空的。这说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离不开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诱导和调节。其次,既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就存在着资源(生产要素)配置的两种方式,一是计划配置、二是市场配置。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个模式,实际上否定了资源配置的计划方式。  相似文献   

9.
曲涛  张锋 《经济师》2004,(2):242-243
陇东老区就业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与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 ,二是城镇就业压力增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为此 ,必须采取对策是将“就业优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调节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和数量  相似文献   

10.
设计经济体制尤其是计划体制改革的方案和步骤,首先要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按照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经济运行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我认为,这是一种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合二而一”并使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理想的、长期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发展的策略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发展的策略构思安晓宁,杜晓春(一)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中,一般所论述的劳动力市场都是指广义的、以市场机制来调节劳动力供求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并且认为劳动力市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决定着所有市场的均衡。中国的劳动力供...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劳动力市场体系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所必需的,也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同时构建和谐劳动力市场能有效实现人力资源配置,并且对劳动力流动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及劳动力市场制度功能和取向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云南劳动力市场在“结构性失业”、“市场分割”、“性别歧视”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企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微观实体。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对国民经济运行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最终将落脚到企业的运行上。现阶段,我国拥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在这些不同性质的企业的运营中,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实现方式呈现出丰富性、生动性、多样性。现根据我们曾经倡导的由指派性国家定货、协商性国家定货、指导约束性计划、参数诱导性计划、不完全市场调节和完善的市场调节这六种方式组成的结合形式体系,对各类不同企业进行探析,以增强对“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为主导”新机制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浅谈二元机制的“凸性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文兵 《经济师》1995,(8):9-10
浅谈二元机制的“凸性组合”焦文兵当代世界各国经济都是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二元机制经济。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也正是要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来调节社会经济运行。所以,探讨计划和市场实现最佳结合,即实现二元机制的“凸性组合”,对我国经济的高效健康运...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劳动力市场”这个概念,并指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是当前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内容之一。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就要承认在该市场上流动的是劳动力商品,确立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理论。  相似文献   

16.
提升劳动力市场有效性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农地是与劳动力紧密相关的重要生产要素,其有序流转在提升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通过人地联动机制带动劳动力重新配置,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性。本文以“三权分置”改革为研究背景,在归纳总结中国农地流转制度演进特征基础上,构建农地流转影响劳动力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剖析农地流转影响农业、非农和总体劳动力市场有效性的作用机理,并揭示其局部及整体运行逻辑。研究发现,“三权分置”背景下的农地流转主要通过劳动生产率增进效应提升农业劳动力市场有效性,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厚劳动力市场效应提升非农劳动力市场有效性,以及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效应提升劳动力市场的总体有效性。农地流转有望促进农业与非农劳动力市场趋于统一,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劳动力市场彻底打破分割,以及农业从根本上实现现代化为前提。本文研究为深入推进农地和劳动力市场改革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政策参考,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欧盟成员国在劳动力市场上拆除限制竞争的障碍,引入自由化和灵活性,强调“劳动市场灵活化”与‘社会安全保障”相互平衡的策略性理念。劳动力市场政策在欧盟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欧盟政策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围绕“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谈谈计划和市场作用的覆盖范围及如何覆盖的问题。所谓“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是指为了保持社会需求和供给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合理,国家根据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地协调发展的总体需要,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各种手段自觉地调节社会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和市场供求关系,以此去引导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管理方法。它不仅包括一系列的经济调节手段,而且包括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计划调节的实质是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为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的自觉平衡而采取的控制手段,它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我国社会主义目前建  相似文献   

19.
王健 《生产力研究》2006,2(6):117-119
文章集中研究独联体和中东欧转型国家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发展状况。认为转型国家就业和劳动力市场调整与发展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些国家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和计划以帮助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促进就业,但仍需进一步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中东欧国家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情况要好于独联体国家。  相似文献   

20.
“文凭主义”现象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海平  屠彦娬 《经济师》2004,(1):262-263
文章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文凭主义”现象进行了剖析 ,指出了由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制度壁垒等原因所导致的交易成本过高是产生“文凭主义”现象的根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遏制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文凭主义”现象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