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近年来的扩大趋势已成为不争盼事实,这与中国当前正在经历的深层次全方位社会变迁有关。在有关群体性事件“新特点”的研究中,以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在群体性事件的诱发、促进、形成、激化抑或化解的过程中,开始扮演令人侧目的角色和作用。在一个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中国,在一个网络社会,如果要想深化对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认识,如果要想实现更多群体性事件由“危”到“机”的转变,决不能忽略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本文在转型社会的历史场景下,通过对群体性事件中角色冲突的深入分析,从体制层面探求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进而寻求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制度化整合机制与协调机制;同时,文章分析了网络舆情在社会公共空间建设以及民意代表方面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层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基层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并在转型社会的秩序构建层面做出了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多元化的深入,各种社会不满日益增加。应建立基于正反馈的社会不满反馈闭环系统来预防社会不满的发生,监控社会不满因素的发生发展,力争将社会不满消弭于萌生状态,以实现和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减少群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民意能否顺利上达政府决策管理部门,关系着政府能否及时有效地处理群众问题,保持社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民意诉求渠道建设就尤为重要.本文以乌坎事件为例,具体剖析事件过程中官民沟通渠道存在的问题,以及事件解决过程中民意诉求渠道的重建,总结我国在基层民主中民意诉求渠道建设的得失,并对我国基层民主民意表达机制的构建提出针对性建议.乌坎事件是2011年中国影响最大的群体性事件,其突发和解决过程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政府应对此类事件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引起了政府对构建顺畅的民意诉求渠道的重视和关注,为促进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和维持社会稳定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有着近1个亿的庞大数字,随着国家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和转型,社会排斥问题逐渐由个人发展问题扩大成为这个群体的发展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障碍,遭遇着种种社会排斥现象,如身份排斥、心理排斥、制度排斥、空间排斥、文化排斥、交往排斥、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等等。  相似文献   

5.
郁彩虹 《江南论坛》2014,(12):17-18
正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当下,提高社会治理效能需要政党积极调适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发展,通过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联合、融合甚至耦合。二者在社会治理中的相互调适和良性互动,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科学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又是党的群众路线生动实践的创新和探索。一、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组织互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应该如何通过建立一个以生活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普通公民对本社区进而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内聚力为基础的健全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来为自身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土壤和条件,这是我们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广州市南华西街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所形成的群体内聚力的特征、作用和意义的剖析,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美国心理学家尼尔.斯梅尔塞提出的"价值累加理论"成为解释群体行为的经典理论。该理论提出集体行为发生的六个必备因素: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一般性信念、触发因素、行动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的疏忽或失效。运用该理论分析广东乌坎群体事件,梳理出群体事件产生的脉络,便于把握事件中的集体行为机制,以期诊断群体事件产生的症结。  相似文献   

8.
同辈群体是影响中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河南省Y中学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对中学生在同辈群体中的交往情况及对其成长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为解决部分同辈群体交往消极影响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个体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社会人群的关系中,个体认识的发展也不纯属个人之事,而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历史性任务。因此,个体认识的外化的任务之一就是在与社会人群的交往中通过语言符合扩散传播,以社会关系的形式被评价和认可,然后得以固定和保存下来。这样,个体认识的社会外化实际也就是个体认识群体化(个体走向人群)的过程,它是个体以自己新的社会认知定向和新认知模式渗透与影响群体的认识,从而引起推动社会群体的认知定向、认知模式发生改变直至创立或建构新的群体认识范式即社会范式的过程。这里,交往是个体认识社会外化的活动基础,因为,只有在交往中个体才能获得和实现其作为社会人的角色与资格。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社会个体或群体之间以及个体--社会之间相交换其活动、产品、工具,交流、传递其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以达到理解、协调、合作、一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形成和传递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和直接的机制。此外,交往还是造就人的素质和能力的一条基本途径。所谓“社会的人”,即是参与到一定社会生活实践中并接受历史的和的他人实践成果手经验(包括语言、知识、工具、各种物质产品以及被实践证明是成功和有效的方法、规范、范例等)后在社会规范与期望的陶冶下被塑造成的精神个体。因此,个体认识的发展必然要通过交往过程实现其全面外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传统型社会救助渐渐力不从心,其中黑龙江省的传统型社会救助问题格外突出。如今发展型社会救助已经成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支撑。通过研究我国目前社会救助的情况,尤其是黑龙江省现行社会救助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中的问题,可以看出黑龙省现行社会救助存在部分救助实施效果不佳、救助主体较为单一、缺少完善的内外监督措施、救助质量有待提升、群体的认知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完善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多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的质量、完善社会救助的监督制度、提高群体的政策认知等方面构建黑龙江省发展型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个体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社会人群的关系中,个体认识的发展也不纯属个人之事,而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历史性任务。因此,个体认识的外化的任务之一就是在与社会人群的交往中通过语言符号扩散传播,以社会关系的形式被评价和认可,然后得以固定和保存下来。这样,个体认识的社会外化实际也就是个体认识群体化(个体走向人群)的过程,它是个体以自己新的社会认知定向和新认知模式渗透与影响群体的认识,从而引起推动社会群体的认知定向、认知模式发生改变直至创立或建构新的群体认识范式即社会范式的过程。这里,交往  相似文献   

12.
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融资困难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农村金融组织提供金融服务群体类型的多样性程度”和“农村金融组织对农村金融需求的适应性”两个概念为分析的前提,通过采取数理分析的方法,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指出专业化的农村金融组织才能更好地为三农提供全面的、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也就是说,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构成应该是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7,(11)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大型危机事件中的公关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有效地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健康发展。相比之下,基层政府在新媒体影响下的危机公关能力,尚与基层实际面临的形势不相适应。文章据此对有关问题进行逐一地分析和研究,对基层政府在新媒体影响下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危机公关能力,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秦红增 《开放时代》2005,(3):127-135
通过分析乡村社会地方性和现代性两类知识体系冲突的原因,及人们在这一问题上所持的各种态度,提出了未来乡村发展中应采取的策略,以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赢得人类文化与知识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顺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趋势的体现,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通过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理论研析,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对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类型化分析研究,提出新时代深入贯彻民族政策、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强化情感联结等加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路径,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巩固“三交”的工作基础;以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为抓手,扩大“三交”的社会基础;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三交”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校中的学生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是政工管理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又一支主力军,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与桥梁,其作用不可小觑。近年来,在经济浪潮和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学生干部出现的问题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特别面对学生干部随意告退现象和由此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困惑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培养出更具活力的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寻找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利益分析视角的我国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为利益关系。从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出发,利益是独立于主体世界而存在。利益是人的本能追求,是人们奋斗的动力之源。转型社会下各种利益群体逐渐显化、利益矛盾空前尖锐、利益需求的多元化不断显现,因此同样作为社会主体之一的农民工的利益理应也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以利益参与、利益发展、利益和谐为逻辑起点,我们透彻分析了农民工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中的障碍,以动力、基础、主导、发展为基点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利益生成和利益驱动机制、利益表达和利益代表机制、利益分配和利益保障机制、利益协调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李霞 《经济研究导刊》2012,(30):161-162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唐山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需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强基层文化机构和文化队伍建设,强化服务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不容忽视。社会矛盾长期累积,民众为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而采取违法行为,非直接利益群体的加入使事件扩大化,是群体事件的诱因,解决群体性事件,必须强化管理,注重网络及第三方组织和主流媒体作用;引导网络传播,善于换位思考,充分考虑民众利益;加强民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体察民意;建立渠道畅通、透明的沟通通道,制定对应机制,以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主要探讨由文化之争引发中国民间"嫌韩"情绪的主要原因及其解决对策。这场文化之争是以"江陵端午祭申遗"事件为导火索,以互联网传媒为主要战场,具有新时代民族主义的大众群体为主体展开的。意在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国际政治学的理论,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文化之争引发中国民间"嫌韩"情绪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通过对两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分析,以及探讨互联网对人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并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分析群体如何导向这种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