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福州市区为研究区,分析1988等4个年份热岛效应的变化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核心区与非核心区的平均温度差值不断增大,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增强。(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热岛效应程度排序为水体林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强、中等热岛效应区主要对应建设用地,并随着建设用地的扩展而延伸;非、弱热岛效应区主要对应水体、耕地和林草地,非热岛效应区随耕地和林草地的萎缩而减少。(3)不同植被覆盖度平均温度排序为水体高植被覆盖度中植被覆盖度中低植被覆盖度低植被覆盖度裸地,强热岛效应区和中等热岛效应区主要对应裸地,非热岛效应区主要对应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弱热岛效应区域主要对应低、中低和中植被覆盖度区域,随植被空间萎缩和稀疏化强、中等热岛效应区扩张而非热岛效应区减少。  相似文献   

2.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某一地区植被覆盖状况的指标,某一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土壤、水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增长极,发展速度很快,城市扩张迅速。为了研究郑州市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选取植被覆盖度这一指标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时间阶段的遥感影像估算郑州市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通过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来研究郑州市的快速增长对植被覆盖度造成的影响。结论如下:(1)2000年郑州市的植被覆盖度主要以低植被覆盖为主,2014年以中低植被覆盖度为主,高植被和较高植被覆盖度略有提高;(2)从植被覆盖度变化来看,2000—2014年整个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主要以轻微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3.
草地生态系统对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植被覆盖度是衡量草地生态环境的 重要指标,其变化规律对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玛曲草地覆盖度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2000~2010年,草地覆盖度整体呈减小趋势,并具有阶段性特征;草地 植被普遍存在退化趋势,低覆盖草地植被只局部有修复现象,出现稳定存在趋势。(2)玛曲草地覆盖度变 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有:光、热、水等自然因子,超载放牧以及社会经济因子。水热不匹配增加了草地蒸散 量,影响了植被的生长,进而影响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鼠虫害对牧草和土壤的结构产生影响,致使草地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降低了草地生产力;非法采药挖药,严重破坏了草地植被的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 上是该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牛羊数量逐年增多,草地负荷加重, 亦导致了植被破坏和植被覆盖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选择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来进行水土流失的风险度评价;试验区域为福州市第二饮用水源地山仔库区和塘坂库区;利用Landsat-7ETM 的影像,在计算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的基础上估算水源地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利用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计算地表坡度;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图获取保护区各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根据水利部部颁标准,对植被覆盖度、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级,建立水土流失风险评价模型,并在ArcGIS 9.0软件支持下,对上述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保护区水土流失评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生态环境总体保护较好,但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现象,生态环境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及“镰刀弯”等生态政策实施以来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探究各类驱动因子对区域植被覆盖的影响,为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归纳了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定性定量分析2000—2018年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地形、农村居民点分布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驱动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 19年来,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分区看,农区植被覆盖度最高,其次是半农半牧区,牧区植被覆盖度最低。全区植被覆盖空间变化趋势较为稳定,96.63%面积植被覆盖无明显变化,2.07%面积植被覆盖极显著改善,1.30%面积植被覆盖显著改善,基本无退化区域。结论 (1)植被覆盖度与降水、气温因子正向相关,降水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高于气温。(2)高程、坡度和农村居民点密度均与植被覆盖度正向相关,其中农区人类农业种植活动正向促进作用要大于生产建设活动的负向抑制作用。(3)林地和作物种植面积长势的增加促进了全区植被覆盖的改善。“退耕还林”和“镰刀弯”生态实施促进了全区植被覆盖的改善,但“退牧还草”生态工程效益有待提高。应注重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与预警,充分发挥生态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优化生态工程实施结构,提高生态脆弱区抵御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6.
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前后植被覆盖度~([1])做对比,反映该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评估该区域的退耕还林工作成效,可以为渝东北区乃至全国的植被监测与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利用空间分辨率为500m,2012、2015年同期的NDVI数据,使用像元二分法~([2])计算得出2012、2015年的植被覆盖度,对比显示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王强  靳晨 《山西农经》2021,(7):111-114,135
基于MODIS数据NDVI月合成数据,借助差值法和像元二分法,对山西省2006年、2010年、2016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得出结论:2006—2016年,山西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山西省不同地形区的生态环境呈现明显差异,丘陵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持续增加,山地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先增后减,盆地与台地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先减后增;山西省北部各地形区及中南部的太原盆地、运城盆地、阳泉盆地和晋城盆地的植被覆盖度都有明显下降,西部和东南部的丘陵和山地地区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北京市昌平区为研究区域,利用3期不同时间Landsat TM遥感影像,沿着13条不同海拔高度等高线构建特征剖面,提取了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上地表亮度温度、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数据,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植被覆盖度和亮度温度的关系随着海拔高度及时间变化而呈现一定变化规律。在区域尺度内,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植被覆盖度和亮度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去除海拔因素的影响,在同一海拔高度时,大部分情况下,植被覆盖度与亮度温度两者呈负相关关系,某些条件下,两者可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也是连接土壤、大气和水分的自然"纽带",植被覆盖及其变化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对水土保持、气候变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大庆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方法估算植被覆盖度,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90、2001和2007年三期的TM遥感数据,对植被覆盖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庆市NDVI平均值在1990-2001年间下降,2001-2007年为上升的趋势。17年间各行政区的NDVI平均值及植被覆盖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可见,大庆市在生态破坏后开始注重环境的重要性,采取了措施进行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说明人类活动是城市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三峡库区秭归县为例,根据水利部水力侵蚀分类分级标准.通过对坡度、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三个强度分级指标的分析提取,确定了研究区1999年水土流失强度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秭归县水土流失强度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农村荒旧宅基地资源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通过总结颍上县5个村荒旧宅基地试点的实践,并进行效益分析,得出如在全县推广后,全县可增收7 821万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荒旧宅基地资源治理、开发的5条政策.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天水市在城市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国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8项调控国土资源配置的对策,以促进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出台后,地方开展了增减挂钩试点,对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亟须规范的问题。该文试图在了解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政策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明晰土地产权,指标置换要做到"双挂钩",采取多种整理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新疆县市畜禽粪污空间分布与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人工牧草地)畜禽粪便氮磷污染风险进行预警,为优化新疆农牧业空间布局,科学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文章采用1988—2017年统计数据,选用排泄系数法估算新疆85个县市畜禽粪污产生量,并利用ArcGIS分析空间分布及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根据2017年新疆县市农用地作物粪肥养分需求来进行环境风险预警。结果 (1)1988—2017年新疆县市畜禽粪污产生总量变化呈现出上升—下降交替波动的特征,牛、羊为粪污产生量主要来源。(2)从分布与演变看,粪污在北疆县市及南疆部分县市分布较多,且在向北增加,南疆县市分布变化不大,东疆县市一直以来分布较少。(3)以氮、磷为计,分别有44.7%、40%的县市预警值均大于1,实际畜禽养殖总量都超过了环境容量,环境风险为较严重或严重。结论 应根据不同县市粪污分布及预警情况选择不同的种养优化与布局方案,多途径提高牛羊养殖效率,提升牛羊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因地制宜选择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根据1982~2012年的马铃薯产量和消费量的数据,对马铃薯生产和消费的长期趋势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1982~2011年,马铃薯总产量和总消费量基本保持同步变化,除2006年总产量超过总消费量1 885万t之外,其余年份总产量和总消费量的差额都在250万t之内,从比例上看,供求缺口在多数年份不到总产量或总消费量的3%,我国马铃薯基本是国内自产自销,进出口的总量都不大。其次,对1982~2012年马铃薯总产量、总消费量数据做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分析,并做一阶差分,采用传统时间序列分析和移动平均(ARMA)模型相结合,建立马铃薯总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时间序列模型;进而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马铃薯的中长期生产和消费进行了预测:马铃薯供给基本平衡,供给略大于需求,供求之间的差额占总量的比例非常小,约为2%。2020年,马铃薯总消费量为1.0 900亿t,马铃薯总产量为1.1 125亿t,供给大于需求225万t;2030年,马铃薯的总产量为1.3 585亿t,马铃薯的总消费量为1.3 280亿t,供给大于需求305万t。  相似文献   

17.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与土地开发整理效果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扭转耕地持续大幅减少的局面,国家提出"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要求各地"占多少,垦多少",以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占补平衡"的实施的确使我国耕地实现了数量上的"占"与"补"的平衡,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耕地持续减少的局面,其原因是"占"地面积仅是减少耕地面积中的一小部分,耕地占补平衡状况并不能反映耕地减增变化的真实情况。要守住1.2亿hm2耕地红线,建议调整策略,将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从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调整为耕地"减增平衡"。  相似文献   

18.
泰山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保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 泰山24种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主要形态特征、分布和应用价值,其中4种为国家级保护植物,根据泰山的特点提出了资源保护的几条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全球努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背景下,综合评价近10年广西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解析其驱动因子,为提高广西农业生产效率提供支持,为广西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2008—2017年广西14个地级市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评价广西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解析其驱动因素。结果 (1)近10年广西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低,研究期间总体表现为DEA无效且规模收益递减;空间差异大,各市农业生产效率呈现不同的时间变化特征,仅梧州市、北海市和钦州市一直处于农业生产效率DEA有效。(2)广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呈波动增长态势,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桂东北(桂林市、梧州市、贵港市)、桂南(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是广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地区。(3)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中,耕地有效灌溉率、农业科技是促进因素,与农业生产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政府投入、单位耕地农机动力是限制因素,与农业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促进因素。结论 近10年,广西农业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较低,时空差异大;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规模化水平,以提升广西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干旱遥感监测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该文在回顾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当前使用较多的旱情监测方法,如热惯量法、植被供水指数法、距平植被指数法、作物蒸散及微波监测等方法的应用范围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我国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现状、发展前景、业务化能力等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认为数据处理能力、算法精度和结果验证以及旱情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我国当前旱情监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