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移动支付向消费市场的不断渗透,移动支付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本文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家庭调查数据,通过实证研究与分析,探索移动支付对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移动支付有助于释放我国居民消费潜力,以及驱动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型升级;进一步分析发现,移动支付对我国城乡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城镇家庭消费结构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农村家庭。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迅猛发展,这使得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的主要消费需求体现在食品、医疗、居住这样的生存型消费上,消费结构上存在着问题。对1992年到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情况年度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逐渐变为发展型、享受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等方法提出并修正了一个新恩格尔系数计算模型,能够更好的反映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从住房公积金“隐藏”的收入视角探讨居民消费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实证研究了住房公积金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住房公积金显著促进了居民生存型消费和发展享受型消费,且对后者的影响程度更高;(2)从异质性上看,住房公积金对低收入群体和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大;(3)从影响机制上看,住房公积金通过家庭住房的财富效应成为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文章认为在改革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背景下,要高度重视其“隐藏”的收入功能,在持续发挥好其住房保障功能的同时,也需充分释放其在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方面的政策外部性。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以及居民杠杆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5-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对居民消费和消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居民杠杆率的上升对消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对消费率也呈现显著的正向影...  相似文献   

5.
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发达的消费市场。各种形式的网络零售是数字经济时代销售供给的新形态,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关系到供给侧促消费的效果。文章在对网络零售影响居民消费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检验了网络零售的消费效应。研究发现:无论是城乡整体、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网络零售都显著促进了其消费水平的提高,虽然存在对线下消费的一定程度的挤出,但总体来说,网络零售的需求创造效应大于对线下的需求转移效应。网络零售促进消费的机制在于扩大市场范围、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行业内竞争,上述结论在处理了内生性后仍然稳健。异质性检验表明,网络零售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提升作用较城镇居民更为明显,对东部地区城乡整体消费的提升作用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城乡整体生存型消费受网络零售的正向影响低于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城镇居民在生存型和发展型消费方面更依赖于网络零售,农村居民对享受型消费的网络零售依赖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提升居民消费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提升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2)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信贷供给进而赋能居民消费增长。(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金融环境较好、经济增速较快、消费水平较高地区的消费提升效应更强。从金融供给端来看,信贷供给也是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影响居民消费过程中的重要传导路径,但基于数字化程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尚存“数字鸿沟”问题;从消费需求端来看,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信贷供给主要促进了农村生存型消费及城镇生存型、发展型消费。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生存型、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方式的分析,剖析了我国目前消费形式的现状和消费比例,并提出引导消费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进化轨迹与成长趋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受加速发展的物质技术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沿生存型、发展型、可持续型演化,把握这一趋向,有利于保证消费观的理性成长.本文梳理了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进化轨迹,并指明了其进一步成长的趋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Heckman模型,采用2002年、2004年和2007年美国都市住房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房产税对美国家庭住宅消费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住宅权属选择方面,房产税具有负的影响效应;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更倾向于拥有住宅;随着单位面积上房产税税额的提高,具有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其住宅权属需求受到房产税的冲击更小。在住宅消费需求方面,房产税的影响效应显著为负,且对美国不同类型的家庭住宅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收入水平差异: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有更高的住宅消费偏好,随着单位面积上房产税税额的提高,其住宅消费需求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期间上海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圣炳 《消费经济》2006,22(1):34-37
本文运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根据“十五”时期的历史数据,对“十一五”期间上海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上海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会持续升级,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与享受型消费演变的趋势将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使用了1996年到2009年9个欧盟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在考察居民消费行为基本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政府消费以及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政府消费率的增加显著降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但是民生性财政支出中医疗支出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存在显著的正效应,每增加1个百分点分别会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0.31和1个百分点,但教育支出的系数为负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晓楠 《财贸经济》2006,(11):27-31
本文选取中国和美国1990-2004年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的数据,对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改革造成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居民贫富差距扩大及消费的挤出效应等原因,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很不显著.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举措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减少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政府支出、居民消费与私人投资三者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轶  许勇 《消费经济》2008,24(3):81-84
本文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对政府支出、居民消费和私人投资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脉冲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对其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发现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和私人投资均存在着挤出效应。研究结果还表明居民消费需求对于国内私人投资存在正向作用,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对私人投资有显著的带动作用;结果同时表明居民前期消费对居民当前消费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区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性支出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化,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愈来愈明显,服务性需求不断上升。2012年我区居民服务性消费持续升温,人均服务性消费18620元,同比增长13.1%。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CHARLS2015年和2018年的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研究了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发现新农保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总消费不平等程度。基于消费结构的分析发现,新农保显著缓解了农村居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不平等,但对生存型消费不平等的影响不显著;显著缓解了烟酒日用品和医疗支出的不平等,但扩大了食品消费的不平等。机制分析发现,新农保对消费不平等的缓解效应同时体现在参保环节和领取环节,且在领取环节更为突出。这表明新农保既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对未来的安全预期,也有利于直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释放其消费需求。新农保更大程度地促进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释放,使低收入参保人的消费支出相较高收入者提升更多,是新农保降低消费不平等的主要机制。相关结论表明新农保促进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这为评估新农保的政策效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于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也有着重要的政策价值。  相似文献   

16.
谢善聪 《消费导刊》2014,(3):4-5,11
居民的消费行为与所处的消费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良好的消费环境能拉动居民的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提升消费层次,提高消费质量。本文以1990-2011年消费环境和中国居民消费的相关统计数据为样本,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就消费环境对我国居民消费质量的影响进行剖析。实证结果表明:市场环境、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水平、居民文化水平与我国居民消费质量具有相关关系,这些因素对居民消费质量的影响是显著且持续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采用"双对数模型"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趋势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比较研究,总结出了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相似文献   

18.
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不仅是财政理论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影响到政府公共预算的合理性以及公众福利的改善。基于代表性消费者均衡模型,利用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对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表明:中国的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产生长期替代效应,替代系数为1.04~1.44;进一步分析省际的替代系数也验证了中国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替代效应。由此给出的政策意义是,节制政府消费支出,国民收入分配应更多地向居民倾斜,同时通过减税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方式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19.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本文将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外生政策冲击,兼顾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视角,较为全面细致地考察了扩大内需引致的内循环能否有效驱动外循环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带来的内需冲击,不但显著提高了试点城市的企业出口概率,还促进了企业出口规模的显著扩张;信息消费试点政策通过生产率效应、外资进入效应和信息化效应促进了企业出口;信息消费试点政策的企业出口效应存在企业规模、城市级别和行业异质性;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信息消费试点政策驱动企业出口。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提供了经验证据,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消费成为趋势。那数字经济影响居民消费升级是驱动效应还是抑制效应呢?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3—2021年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究数字经济与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实证表明: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驱动效应,但存在一定滞后效应和区域非均衡特征;受居民消费意愿水平调节,数字经济与居民消费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消费意愿水平以0.6259、0.7193为门槛值,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