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杠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伴随着社会资金"脱实向虚"、资产泡沫过度膨胀等突出问题,金融领域的"去杠杆"成为了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的主要着力点。当前的金融高杠杆属于宏观的系统杠杆,表现为金融体系资产负债表的快速膨胀,实质上是货币信用机制的再造。本文首先就此轮金融高杠杆的发展成因在业务模式及内在动因上进行了微观解析,再就金融高杠杆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对金融"去杠杆"的现有路径与未来的政策框架进行归纳和展望。本文的研究表明:金融高杠杆主要源于同业资金流转链条,依靠同业存单、同业理财、银行委外与表外业务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资金空转的套利机制;金融杠杆的快速上升潜藏着系统性风险,导致广义货币增速被低估,同时会引发交易性资产价格波动。逐步出台的金融"去杠杆"监管政策,短期内强化了监管,去杠杆初见成效;但长期看,未来应该着力于制度化监管长效机制的建设。下一步,应持续地改革和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金融监管的统一协调与金融风险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金融脱煤、利率市场化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下,银行间低成本、低资本占用的同业业务快速扩张,其高杠杆、期限错配的特点在提高银行收益的同时也埋下了风险隐患。本文在详细梳理银行业同业业务主要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银行业同业业务提高杠杆率的机制;通过进一步阐述同业业务高杠杆率对银行的主要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论证了同业业务去杠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最后借鉴欧美等国的去杠杆经验,对规范我国同业业务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吴晗  张克菲 《金融论坛》2019,24(5):21-31
本文基于同业业务货币供给创造的视角,分析银行同业业务对货币供给量和实体经济融资规模的不同影响及其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影响、金融去杠杆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同业业务可以创造信用货币,但这些资金并非全部流向实体经济。虽然短期内同业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融资,但长期内不再显著,反而会提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此,应持续推进金融去杠杆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优化实体经济融资结构。  相似文献   

4.
同业存单在金融机构加杠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去杠杆也需要重点关注同业存单。基于金融去杠杆的视角,本文从同业存单的特点、发行及投资主体、套利链条、套利风险,以及监管思路建议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认为要逐步加强同业存单的监管,实现其规范发展和金融稳步去杠杆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迅速,对于实现规模扩大、调剂资金余缺、增强盈利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高杠杆率、期限错配和规避监管等诸多问题,给流动性管理带来较大压力,给金融体系安全稳定运行带来较大隐患.本文全面分析了同业业务现状,分析了其对流动性管理的影响,并借鉴英国北岩银行倒闭案例,提出完善我国同业业务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大幅增长,其中部分新型同业业务在加大银行杠杆和期限错配等风险的同时,还可能通过风险的传染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鉴于此,本文对新型同业业务的潜在风险传染机制及效应进行了研究。文章在"Allen-Gale银行间风险传染模型"的基础上对新型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并运用矩阵法对2008年年末及2013年6月末银行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效应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新型同业业务存在风险传染效应。其中,相比2008年年末,2013年6月末国有大型银行对同业资产损失的吸收能力有所加强,风险传染效应有所减弱;股份制银行的情况则与之相反。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风险,特别对民生和兴业两家银行的同业业务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银行同业业务有利于金融机构之间资金的相互调剂,但同时其快速发展也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银行同业业务具有高杠杆操作、期限结构严重错配、依赖批发市场融资等特征,这增强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系统关联性和内在脆弱性。因此,监管当局对同业业务宜疏不宜堵,应构建一个有效的、激励相容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同时还需要加快推进金融体系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8.
中小银行公司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与中国经济在2008年企业大规模举债、2012年大规模非标融资、2016年刺激房地产的三次加杠杆有着密切的联系。2018年开始的防范重大金融风险,逐步稳妥地去杠杆,已成为监管当局和各家金融机构的共识。金融去杠杆的实现与中小银行公司的业务转型密不可分。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小银行公司业务的现状,然后从分析金融杠杆本质及已形成的事实入手,进一步研究了金融去杠杆的实现路径,随后对实现金融去杠杆对中小银行公司业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从稳定负债、回归服务实体本源、提升资产定价能力、量化风险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中小银行通过公司业务转型实现金融去杠杆和自身业务的长远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黄鑫冬 《银行家》2014,(1):32-35
正近来同业业务监管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有部分观点担忧资金紧张局面雪上加霜,也有部分观点期待银行转变资产配置方向。同业业务的扩张导致实体和银行间流动性存在跷跷板效应,同业监管面临两难局面。一方面,银行间资金杠杆的提升是当前流动性易紧难松的主要原因,同业监管加强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间资金杠杆,从而缓解银行间流动性紧张。另一方面,同业业务已经成为实体资金供给的重要渠道,同业监管很可能导致实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银行传统存贷业务利差收窄、不良贷款规模攀升的背景下,同业业务凭借资本占用低、业务扩张快、投资范围广的特点,成为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水平的重要渠道。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制于自身规模和经营水平,开展同业业务时受到杠杆高、嵌套多、链条长、套利多等问题的制约,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积聚。农商行如何在做到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同时,结合自身经营水平发展好同业业务,做好流动性管理,是需探讨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1.
潘锡泉 《新金融》2017,(10):20-24
国有企业的过度扩张和金融机构信贷资源的严重扭曲配置以及央行对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监管的不到位,导致我国企业部门杠杆率高企而呈现出"结构性"高杠杆特征,引发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愈发明显。要化解我国结构性"高杠杆"现状的最优"去杠杆"政策取向应该是立足以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为基础,依托金融机构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债转股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多种市场化手段推进国有企业去杠杆,将去杠杆的重中之重落到银行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的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等部门之上,依托监管政策的完善以及货币政策的优化等手段实现金融部门去杠杆。  相似文献   

12.
国内金融体系最大风险有三:影子银行泛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违约、楼市泡沫破灭。而这三者统统都与国内银行问同业市场有关。这三大风险很大程度上都是与国内同业市场所谓的金融创新有关。因此,对国内同业业务的治理就有可能成为国内楼市泡沫破灭的催命符。  相似文献   

13.
受传统息差收窄、盈利压力以及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等多重因素作用,使得银行越来越关注同业业务。金融同业合作交叉性较强,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也是多元化、综合性的。利率双轨制形成的套利空间、金融机构竞争优势差异、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的资金分布不均以及信贷规模调控等都是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迅猛的重要原因。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也随之暴露出来。笔者就银行新兴同业业务的主要运作模式及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作为收入税负少、资本占用低、拨备约束小的银行同业业务,在商业银行息差收窄、盈利模式趋同、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为商业银行扩大利润来源、降低系统风险、拓宽融资渠道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但其野蛮生长逐渐暴露了逃避监管、推高融资成本、资金脱实向虚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监管重地。如何在监管风暴裹挟下另辟蹊径开展同业业务,成为各家银行面临的难题。笔者从风险管理的视角,结合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及银行同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实操,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转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勇 《国际金融》2014,(7):22-25
监管部门将同业业务作为今年的重点监控领域,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委已经出台文件严格规范同业业务开展。笔者想强调的是,同业业务不等同于金融机构业务,同业业务将风光不再,但金融机构业务却大有可为。金融机构业务涉及的客户类型多、产品服务多、参与部门多,穿透力很强。该项业务对国际大型银行的利润贡献普遍较大。围绕“做什么、怎么做、怎么管”等问题,本文总结了国际大型银行开展金融机构业务的主要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内中资银行当前金融机构业务的特点,结合市场趋势及最新监管要求,在金融机构业务的总体定位、业务策略及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其成为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而且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当前针对同业业务的监管不断加强。随着金融监管的趋严,银行在缩减同业业务的同时,也在不断用创新和打擦边球的方式来规避金融监管。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近年来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情况,详细解读目前存在的六种乱象模式,并对未来银行同业业务的规范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同业业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深化的进展,同业业务凭借对资产规模的扩大、调剂资金余缺、增加盈利能力等重要作用,为银行实现收益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银行三大业务之一。然而现行同业业务的特殊性和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我国银行体系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隐患。本文结合当下经济金融环境,从同业业务角度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巴塞尔协议III对流动性管理的要求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对公业务、对私业务、同业业务"三足鼎立"的局面显现。本文首先运用大量统计数据从业务规模、业务结构、资金流动三个方面对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勾勒出金融同业间资金流动的轨迹。在此基础上,结合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动的考察,研究探讨了银行同业业务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领域之一。而在利率市场化和多元化融资体系发展中,同业业务已经成为银行业重要的业务领域。但是,同业业务的功能此前却更多地倾向于套利和盈利,并导致金融体系内在关联性和金融风险空间传染性的急剧提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脉络,研究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本质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分析后监管时代我国银行同业业务调控效果、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并结合美联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同业业务融合后的监管经验,提出对我国银行同业业务进行有效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