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莹 《时代金融》2012,(27):143+145
中国国民消费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如果消费能力不足会造成中国经济发展规模的弱化,降低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国内的产业发展促进作用会明显不足。中国居民消费能力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推进力,现阶段要不断提高中国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朱莹 《云南金融》2012,(9X):143-143
中国国民消费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如果消费能力不足会造成中国经济发展规模的弱化,降低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国内的产业发展促进作用会明显不足。中国居民消费能力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推进力,现阶段要不断提高中国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关注     
奥运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2008年,是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之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周朗性调整之年。进入后奥运时期,前奥运时期体台场馆和关联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大规模投资需求,以及奥运举办期国内外游客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会减弱甚至在短期内消失,但过去30年支撑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基本动力不会发生变化,奥运会带来的经济和投资增量在中国经济和投资总量中的比重很小,奥运会不会成为巾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不会改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势,不会影响中圈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相似文献   

4.
《金卡工程》2015,(3):2+4
记得去年11月的时候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在APEC会议上全面阐释了他理解的什么是新常态的经济,我觉得主要有三点:一是经济的增速会下降,二是中国的经济结构需要改变,三是中国经济的驱动力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去年更早的时候习近平也指出,中国如果没有信息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化,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改变,而创新将成为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驱动力,这里我们讲的创新离不开信息产业,也离不开互联网。  相似文献   

5.
如何评价国内市场现状?国内市场今后发展趋势如何?这是有关方面关心的问题之一。一种观点认为,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周期曲线所处实际界位,与出口和投资需求相比,国内市场需求相对旺盛;国内市场需求对总体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明显高于以往,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第二种看法是,当前工业产品产销  相似文献   

6.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经济增长有两大启动器 ,即消费和投资 ,而市场经济条件下 ,消费启动经济运行比投资启动经济运行更具优势。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 ,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 ,只有增加消费需求 ,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拉动 ,使增加的投资发挥预期效益 ,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当前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供大于求、居民储蓄率过高、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 ,拉动内需 ,剌激消费 ,特别是促进居民消费 ,是我国现阶段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分析我国现阶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着很复杂的局面,沿用需求侧因素的诸如强刺激等经济政策,带来了包括投资报酬递减、债务积累等问题,而且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不明显。在供给侧因素下,可以通过推动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进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即:依靠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增加投资转向增加索洛余值,而这当中的关键是创建新的体制机制。说易行难,要改革、要创新,面临不少的阻力和障碍,需有足够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来克服阻力和障碍,切实推进改革,建设能够激励创新和创业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8.
多国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需求动力,净出口需求是国内需求的有效补充,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U型”变化趋势,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1978年以来,消费需求是广西经济增长的主导驱动力,和投资需求一起拉动广西经济快速增长.现实条件下,广西正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起飞在即,按经济增长需求动力演进的一般规律,成功实现经济增长由消费主导启动转换为投资主导启动或投资与消费共同主导启动是保持广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科技前沿     
《中国传媒科技》2010,(6):114-115
数字经济:欧洲经济主要驱动力欧盟委员会5月17日发表有关数字化竞争的报告认为.欧洲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已延伸到经济的所有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经济未来将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结构调整成为重点,总量控制仍不可放松 目前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总量上的问题,也有结构上的问题,我们认为结构性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一些。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致使长线部门和短线部门之间越来越不协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作为需求方面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也使得国民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需求矛盾日益尖锐。“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就是投资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和产生的弊端。从行业上看,相互不匹配,投  相似文献   

11.
赵心刚 《时代金融》2013,(5):154-155
消费金融在现阶段的金融和经济学中处于知识前沿,消费金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核心金融业务,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业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经济结构中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经济增长主要偏重投资和出口而忽视消费的作用。消费金融日渐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对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围绕着消费金融的概念、功能、范围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对后续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竞争环境,国内资本也日益融入全球资本市场。这不仅使中阳投资者得以分享全球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能力。但同际化投资面临着较多的风险,其中汇率风险是同际化投资的特有风险,也是影响投资收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投资者对国际化投资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现阶段更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及同际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使得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陡增,迫切需要我们有效管理同际化投资组合的货币风险。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对越南投资不断深化。本文通过对越南经济发展特点、引进外资政策、中国与对越南投资主要国家概况对比后,分析了我国对越南投资的绩效。  相似文献   

14.
李志鹏  向云 《时代金融》2014,(6Z):16-17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对越南投资不断深化。本文通过对越南经济发展特点、引进外资政策、中国与对越南投资主要国家概况对比后,分析了我国对越南投资的绩效。  相似文献   

15.
印晓明 《证券导刊》2011,(13):67-68
从中期看,2011年投资惯性仍将是国内钢材需求增长的驱动力,我们看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表现,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较高的新开工面积将带动钢材需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白炽化的阶段,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逆差也越来越悬殊,中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受到了多方的压力。人民币被迫升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如今的经济结构需要快速的转型。二是为了我国的企业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受到的阻力和摩擦减少。不过不管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结构来讲,人民币升值都是不利的,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7.
开放资本项目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的一项既定方针。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和成就表明,不能关起门来搞经济建设。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竞争,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主要通过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融入全球化之中,而对外投资发展滞后,融入全球化处于较低层次。开放资本项目能够提高融入全球化的层次,实现改革、发展和开放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债权国,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府开放政策的影响,吸引了进入中国的部分外商直接投资,为宁波区域经济注入了活力,成为宁波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贸、外资、外经的开放型经济为宁波创造了1/2的经济增长率、1/3的财政收入,是宁波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促使了宁波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增强本地产业的国际竞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国际生产和跨国经营为特点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明显趋势.面对这一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选择跨出国门,积极参与对境外直接投资和海外经营.本文主要分析现阶段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蔚昊哲 《云南金融》2011,(4X):48-49
十七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通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托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力还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影响国内消费水平的因素,以及消费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实现消费成为经济主推力的过程中,关于文化建设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