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对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给以了高度重视,以不断调整管理政策,从而提高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本文就对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全面分析,提出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策略,以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效用,降低资产管理公司正常运行存在的风险,从而促进企业经营体制不断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难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是我国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大规模处置13939亿元不良资产的第一年;也是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处置18000亿元不良贷款的第一年。正确评价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效率,分析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问题,对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综合效率,减少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方式与存在问题以及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的成熟经验,对我国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历史使命的基本达成,商业化转型已成定局.本文对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后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力图实现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应由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以及"资金密集型"转变.  相似文献   

5.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采取评估方式对不良资产进行走价无疑对规范处置行为,防范风险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评估界引入的资产评估理论和评估务实原则,与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的处置要求不相适应。本文根据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特点,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从1999年起先后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处理从建行、中行、农行、工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经过近两年的运营,收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部分不良资产的任务已基本完成,通过各种措施对部分不良资产的处置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有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解决了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举步维艰的窘境,并对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特有的产权结构框架内,资本市场还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无法完全照搬国外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所以在资产管理公司为核心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仍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剑  方哲 《审计月刊》2006,(8):47-48
2001年底财政部出台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考核办法(试行)》,文件规定:“考核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现金收入,考核指标为现金回收净额”,并“对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回收工作,国家按照现金回收净额的1%-1.2%予以奖励”。奖励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有效处置不良资产。但是有些资产管理公司年末人为调节资产处置进度,采取多种手法弄虚作假获取考核奖励,如有的滞留回收资金、有的挪用回收资金、有的虚报回收资金、更多的是在处置资产时弄虚作假、违规操作,更有甚者暗示中介机构低估资产的公允价值、拍卖行违法拍卖等。虽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各种弄虚作假方式完成了财政部下达的不良资产处置考核任务,但同时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累积了数量庞大的不良资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在运用财务管理、公司治理等理论分析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根据不良资产处置的原则,综合考虑以物抵债、资产股权化等通常的资产处置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推进,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业务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深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累积了数量庞大的不良资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在运用财务管理、公司治理等理论分析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根据不良资产处置的原则,综合考虑以物抵债、资产股权化等通常的资产处置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浅析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化解我国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可能导致的风险,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机制转换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善其资产质量,增强其竞争力,我国于1999年组建了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专门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随着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基本完成,AMC将面临着如何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制...  相似文献   

12.
曾琳  刘澄 《集团经济研究》2007,(17):213-214
不良资产的价值评估是不良资产处置的核心问题和难点.国际国内关于不良资产的评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准则.按照国际惯例:逾期三年以上的债权评估值为零,不满三年者按逾期长短相应减值.以此推算,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呆帐贷款价值一般都为零,与实际处置的债权价值根本无法吻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增加了业务空间。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金成本压力增大、商业银行处置手段更加多元化、不良资产包价格高企等因素对不良资产经营和处置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着重探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经营策略,从创新收购交易模式、拓宽处置思路两方面对不良资产经营展开分析,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经营业务及转型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审计》2005,(13):18-20
背景资料 金融不良资产交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产管理公司对全融不良资产的收购活动;二是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权转让、债转股、债务追偿、债务重组、诉讼、破产清偿以及全融不良资产出资、租赁、信托和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范围内的上市推荐及债券、股票承销等方式处置金融不良资产,实现资金回收的处置活动.  相似文献   

15.
蔡春  陈孝 《中国审计》2005,(13):42-43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历来是作为"国资守卫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的.然而,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种种不规范行为,如内部人控制、暗箱操作、低价出售等,常常见诸于媒体报道,使得政府和公众把关注点集中到了对这些"收废品"的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上.如何强化对不良资产处置的监控,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密切关注和深度思考的课题.在审计署成都特派办查处的华融成都办事处(以下简称华融成都办)处置西安银丰公司资产一案中(以下简称华融西安案),暴露出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存在的诸多问题.透过该案例的剖析,我们认为,强化不良资产处置监控应着力于十大关键点.  相似文献   

16.
《经济界》2001,(3)
目前我国民营经济整体上处于发展阶段,只凭我国国有经济的力量难以回收如此庞大的不良资产,需要引进境外的战略投资者。目前外资介入不良资产处置尚存在一些障碍。目前在向外资出售或转让股权、债权的问题上,外资公司、企业、地方政府三方面利益尚不一致。企业和地方政府往往从各自局部利益考虑,采取不配合甚至拒绝态度,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其次,国际投资者对介入国内不良资产的处置也心存疑虑。由于资产管理公司特殊的法律地位还不明确,立法、司法方面对债权的保护不充分,外资对承接不良资产的合法性和安全性表示担心,还担心陷入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深入开展,AMC的运作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不良资产处置在中国起步较晚,AMC在运作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突出表现为对剩余不良资产如何在在有限时间内,按照低成本、高效益原则进行处置,使AMC顺利完成市场退出和业务转型.  相似文献   

18.
彭雨春 《活力》2009,(11):46-46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国有企业累积了数量庞大的不良资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在运用财务管理、公司治理等理论分析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根据不良资产处置的原则,综合考虑以物抵债、资产股权化等通常的资产处置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浅谈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国有企业累积了数量庞大的不良资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在运用财务管理、公司治理等理论分析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根据不良资产处置的原则,综合考虑以物抵债、资产股权化等通常的资产处置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不良资产对一国的金融体系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为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资产管理公司应运而生。作为任务明确的特设机构,各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任务基本结束后,往往会被要求关闭、转型或者合并,其中的背景和过程很值得研究。本报告从美国、瑞典、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几个样本国家资产管理公司实际案例入手,对影响转型、退出机制选择的各类要素作了汇总,并针对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实际和机构运作现状,提出了针对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发展与分类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