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业界大事     
《中国金融家》2016,(1):12-14
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力法》2015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于2016年7月1日起施行。人民银行确立了坚持支付账户实名制、平衡支付业务安全与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推动支付创新的监管思路。  相似文献   

2.
人民银行依法对第三方支付业务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至今近五年,持牌机构达到两百余家,支付业务超过400亿笔、30万亿元,非银行支付产业的日渐形成可总结为"循法而治、因法而兴"。进入2016年,人民银行将启动关于许可证的续展审查工作,持牌机构将此视作监管部门设置的"大考",其实也是监管部门对行业发展的"回头查看"。未获许可无牌机构引发的种种支付业务乱象将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大背景下无牌机构存续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非银行支付(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迅速.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方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1639亿笔,金额达9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和100.7%. 第三方支付机构是支付服务市场发展的产物,央行于2010年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明确对支付机构开展支付业务实施准入管理.就像驾驶机动车必须先取得驾驶证一样,从事第三方支付业务,必须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这张许可证,被很多人称为支付业务"牌照",是开展网络支付、多用途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第三方支付业务第一要件.  相似文献   

4.
2015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了支付机构应根据客户身份认证情况将个人网络支付账户分为三类,并规定了各类账户的信息认证标准,规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  相似文献   

5.
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今年9月1日开始施行。该办法明确了非金融机构从事支付业务的许可证申请、经营范围以及相关罚则等内容。此举标志着非金融支付机构的行业地位正式被央行认可,并将其纳入央行的监管范围。这标志着在“灰色地带”徘徊了十年的第三方支付业务,渐渐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6.
<正>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发布《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网联平  相似文献   

7.
《金卡工程》2016,(4):21-22
在5月第一批支付机构牌照续展日期即将来临之际,监管整肃却仍在升级。4月19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下称《分类办法》),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制定了《非银行支付机构自律管理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下称《自律办法》)。4月20日,沪上一家支付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监管部门对于支付机构管理实施的是监管管理和自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支付机构的分类评级结果,监管部门也将采取差异化、针对  相似文献   

8.
<正>8月4日,央行下发文件,明确要求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网联"即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建成后将一头对接115家持牌非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一头对接近300家商业银行。这一中国独有的金融基础设施,甫一筹建,便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科技通讯     
《金融科技时代》2021,29(2):96-101
央行:强化支付领域反垄断监管措施1月20日,央行网站显示,央行已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  相似文献   

10.
新闻纵横     
《金卡工程》2013,(7):6-10
央行再发2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首批外资公司出现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显示近日发放了新一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下称"支付牌照")共27张,其中包括厦门夏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安徽皖垦商务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等。至此,央行已累计发放250张支付机构牌照。  相似文献   

11.
《金融电子化》2016,(1):93-93
本刊讯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2016年7月1日起施行。《办法》清晰界定了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的内涵和边界,明确了监管标准和规则,从业务和风险管理、系统和信息安全、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客户权益保护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系统性制度安排,对互联网金融跨市场风险建立了必要的隔离机制,统筹把握现阶段便捷和安全的合理均衡。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依托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网络支付业务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4年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374.22亿笔,支付金额24.72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3.43%和137.6%。2015年7月31日,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目的在于强化网络支付行业的规范发展,防范支付风险。  相似文献   

13.
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纳入监管范围.同年12月1日,又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支付机构从事支付业务的最基本规则、申请人资质条件等进行细化.《办法》自12010年9月1日起施行,主要监管对象是非金融机构的网络支付服务,也就是通俗所称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在《办法》颁布实施后,如何认识第三方支付服务中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将成为央行一个现实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5月26日,央行正式向支付宝颁发国内第1张《支付业务许可证》,悬而未决10年之久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身份问题终于尘埃落定.共27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按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支付机构只能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存管银行,且在该商业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只能开立一个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在获得牌照的企业额手相庆的同...  相似文献   

15.
2015年7月31日,央行公布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公告(简称《办法》),对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范围、客户管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与客户权益保护、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的详细规定,其实质是禁止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化、银联化,使其回归支付结算的本源,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效率和效益。《办法》对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和消费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也是央行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6.
自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一年多时间来,支付行业大事不断。2010年12月1日,为配合《办法》实施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办法细则》)。2011年5月6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2011年5月23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席会议并讲话。2011年5月26日,首批27家企业取得了支付业务许可证。  相似文献   

17.
2015年12月28日人民银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的制定背景在于:非银行支付机构匿名、假名账户严重阻碍了支付账户实名制的落实.《办法》立足于客户权益保护,明确网络支付的含义及服务宗旨,规范支付账户管理,完善支付机构分类监管措施及客户权益保护机制.这对加强非银行支付机构管理,保护客户合法权益,促进网络支付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将成为我国外贸新增长点。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3.4万亿元,预计2016年将增长至6.5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这也为跨境电子商务支付机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截至目前,我国已获得央行许可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共250家,其中22家获得跨境支付业务牌照,主要包括银联、支付宝、拉卡拉等第三方支付机构。跨  相似文献   

19.
《金卡工程》2015,(8):41-42
7月31日,央行就《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在行业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20.
2010年6月,央行正式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至今已发放一百余张支付业务许可证(俗称“第三方支付牌照”)。伴随着牌照发放,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收单业务在全国范围内急速扩张,带来终端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套用MMC码、恶性竞争等问题,同时由于监管困难,给洗钱、套现、克隆卡等银行卡犯罪带来可乘之机,亟待关注。一,基本情况(一)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惠州扩展收单业务根据调查,自2011年以来,已有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惠州开展收单业务,如通联支付、好易联、杉德、快钱、拉卡拉、汇卡商务、易宝支付等。(二)未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