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维微 《今日重庆》2017,(18):50-53
在重庆赶场人心中,重庆特钢厂生活区的“场”是赫赫有名的.尽管钢厂现在不少建筑已经从大地上被抹去,但这里存在了数十年的“场”依然被保留了下来.对像丁华乾这样,生活于此的居民来说,这每周日的“场”,那是“不赶就全身痒”. 每周日的赶场天里,“场”里是熙熙攘攘赶场的人群,而头顶则是呼啸而过的轻轨列车.历史与未来,就在这传统集市的喧嚣与现代交通的轰鸣声中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客家人家     
潘思章 《今日重庆》2014,(15):96-96
在夏天炎热的天气里,就倍加怀念用夏布制作的凉爽适人的衣服,和思念老家的亲人。荣昌盘龙场,赶场天人声鼎沸,传到耳朵里的都是客家乡音,延续至今已300多年。我母亲的颜氏族人多在其中,他们天不亮就挑着麻布去赶场,交售给收购的商家,得钱后再到集市采购农户手中的麻线(半成品——麻团).挑运回家加工编织。  相似文献   

3.
李正权 《今日重庆》2017,(18):38-41
四川盆地丘陵起伏,河谷纵横,地形条件变化万千,场镇也就丰富多彩而各有特色.河溪交汇处,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方便,乃选址好地方;山腰台地,山上山下的乡民都照顾到,建一个场,更能吸引赶场人;为防土匪,也为好风水,在山顶山脊设场设镇,也屡见不鲜.像酉阳龚滩和宜宾南广’因搬滩险,联系上下游经济交通而成场,逶迤数里,吊脚楼巴在悬崖上,更使人叫绝.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何发展这些小场镇,既保留其特色,又适应今日生活的需要,确实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陈典 《走向世界》2011,(6):100-103
在英国,集市非同小可,从流浪汉到金领人物,他们可以一个月不去商场购物也不愿一周不去集市消遣,集市在社会构架中占有这般举足轻重的地位,游客要想最快最真实地了解英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那非“集市”不去  相似文献   

5.
对于许多人来讲,赶场,是过去岁月留下的痕迹,时间越久,就愈发清晰.记得,小时候,还住在来龙巷的我,每周跟着邻居老红军的老婆胡妈,去红旗河沟赶场,那几乎是一周最大的乐事. 印象中,那时的红旗河沟,距离解放碑感觉很远,很偏.我们天不亮就启程,搭乘公交车,要颠簸好一阵才到达.那时的红旗河沟,到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集市就在农田周围的平坦宽敞地摆开.  相似文献   

6.
客家人家     
正在夏天炎热的天气里,就倍加怀念用夏布制作的凉爽适人的衣服,和思念老家的亲人。荣昌盘龙场,赶场天人声鼎沸,传到耳朵里的都是客家乡音,延续至今已300多年。我母亲的颜氏族人多在其中,他们天不亮就挑着麻布去赶场,交售给收购的商家,得钱后再到集市采购农户手中的麻线(半成品—麻团),挑运回家加工编织。颜氏是客家人中的大姓,他们的祖先是在公元1711年从广东迁徙来的。客家人一向以勤俭朴素、聪慧能干、吃苦耐劳著称;颜氏族人对新事物敏锐,能与时俱进。他们从银器制作业,逐渐转变到开染房、糟房和行医等,多业并举。随着银器业的衰落,颜氏族人又纷纷转向麻布编织业。  相似文献   

7.
也许,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家乡当作最美的图腾。也许,每一个人记忆最深刻的地方就是他少年的故乡。我的图腾就是成都,我的故乡就是成都。  相似文献   

8.
正传统地方小吃可谓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餐饮文化,他们丰富而独特的生活智慧通过小吃的传承而绽放异彩。当地人就地取材,对食材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一道道耳熟能详的馋人小吃,通过味觉记忆直抵每个食客的内心,它诠释的不仅是当地风情,还有当地人对传统饮食的坚守。可以说,传统的地方小吃是一张地方"名片"。所以每到一个地方,入乡随俗的最好方式,就是来碗最地道的当地小吃。  相似文献   

9.
老实书记     
他,长期在农村工作,在乡镇党委副书记、书记岗位上就干了15年。从城到镇,从镇到乡,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去了就干,干就干好。而今他55岁了,全家5口家还挤  相似文献   

10.
<正>在繁忙的工作日程中穿插一段期待已久的旅行,于我,就像实现阿拉丁神灯愿望一般美好……旅行前后,总是有满满的工作动力。目的地是最重要的,有些地方,去了之后不再有遗憾;有些地方,去了似乎找到了一生的钟爱……后者于我,更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恋爱,每一个场景,都会让人时刻萦怀。纳米比亚,就是一场这样的恋爱  相似文献   

11.
正编辑部:四川省剑阁县广坪乡是革命老区,也是升钟水库淹没区,全乡近9000人口,场镇居民3000多人。近年来,随着老区经济快速发展,广坪市场日渐繁荣,周边各乡镇群众纷纷前来广坪赶场,摆摊设点进行商品和农产品交易。初步统计,经常前来广坪赶场的有周边10多个乡镇的群众,人数最少时也有2000人以上。然而,由于广坪乡没有专门的农贸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地,群  相似文献   

12.
1964年至1965年,美国施坚雅(G.W.Skinner)教授在《亚洲研究学刊》连载了名著《中国乡村的集市和社会结构》,把历史学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地理学相结合,反映了西方历史学的新潮流。他根据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所作的社会调查以及大量文献资料,得出了农村集市分布的六角型模式。他认为基层集市是地方市场系统的三层等级中最低的一级,一个典型的基层集市,是一个约有18个村和1500个农户的核心点,是小农社会生活的圈子。施氏这一研究成果影响之大,“几乎完全消灭了他的对手”。整整一代美国史学家都以为中国的村庄在经济上和社会上高度结合于大的贸易体系。受施氏的影响,80年代不少中国学者对若干地区的农村集市进行区域性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不过重点似乎放在清代或近代,对于集市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明代有所忽略,特别是对那个时期集市的总体性分析尚显不足。有鉴于此,笔者此文把重点放在集市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万州区武陵镇是长江边上的一个普通场镇,下中村则是紧邻武陵旧场镇的一个小村落.当地一直流传着民谣"有女莫嫁下中坝,落雨摔个大张胯",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这里的贫瘠与封闭.但与众不同的是,在村里的田间地头、猪圈茅舍,随处可见不知何年何月的残砖碎瓦,被村民们耕地时随意丢弃一旁.这些在普通人眼中几无用处的废物却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集市占摊人     
岁末年初的一个星期六早上9点,天阴冷冷的,我去了韦曲长乐市场. 长乐市场外有两条相交的马路,每逢周日,路边就成了一个大型的临时集市,日用百货、花卉、蔬果、特色小吃,应有尽有. 市场是流动的,没有固定摊位,占摊位就成了这里独特的风景:路面上画满擦不掉的框,框里写着"有人",写着名字,画着符号,放着杂物……一到星期六晚上,各种大大小小的车辆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  相似文献   

15.
逛“巴扎”     
去新疆必去乌鲁木齐,去乌鲁木齐不能不去二道桥。 维语称集市为“巴扎”,二道桥是乌鲁木齐最大的巴扎。据说,二道桥的巴扎规模最大时,市场以外几公里的大街,都是货若云屯,衣物饰品、珍奇异宝、特产和民族工艺品以及牲畜等应有尽有。 我们去的时候是巴扎日的前一天,已经有很多赶场的维吾尔朋友在街道两旁布摊叫卖了。八月是瓜果成熟的季节,水果成了巴扎上最不容忽视的亮点了。鄯善的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石河子的蟠桃,葡萄沟的无核绿珍珠葡萄,甚至芒果、无花果、野黄杏也有早上市的品种。巴旦木、葡萄干这些干果此时很难吸引当地人,但颇受外地旅客欢迎,特别是红玫瑰无核葡萄干更是备受青睐。  相似文献   

16.
贪恋     
胡赳赳 《走向世界》2007,(10):88-88
你看过演唱会吗?我看过。我看过的每一个演唱会都没掏过钱,我对演唱会的态度从来就是拍拍手走进去,如果走不进去的演唱会我就放弃,但现在看来,凡是我走不进去的演唱会,事实上我都没真正去尝试着走过。而我一旦试着去走的演唱会,还都侥幸进去了。但我曾经是那么贪恋那个地方,那个空旷的场  相似文献   

17.
块十余平方米的空地,一套音响设备,六七名演员,就是一个露天舞台。今年春开始,在涪陵区的不同乡镇集市,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唱读讲传”形式,50多名文艺工作者,6到7人一组,组成文艺小分队开着“大篷车”,每逢农村赶集天,便下到乡镇,为大家送去精彩的节目。如今,涪陵区的村民每逢赶场天,除买卖东西外,看演出就是’火气最旺“的大事。人们将这种在涪陵农丰寸出现的“唱读讲传”形式称为“唱读讲传天天赶集”。  相似文献   

18.
夏小萍 《今日重庆》2017,(18):28-33
“赶场”,是巴渝地区一个特殊的名词,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乡镇之间普遍实行的定期集市贸易.自古以来,重庆人就有赶场的传统和习惯.战国时期,重庆的赶集活动就非常兴盛.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就有战国时“巴人又立市于龟亭水岸…“县有市肆,四日一会”的记载.起初主要集中在要道、水码头.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指出: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一道,努力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打开工作局面。这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当然,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意识着要花更多的心思,要下更大的工夫,要吃更多的苦。但是,越是如此,越需要我们走出去,沉下去,多到这三个地方去,这里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需要我们去倾听他们生活中的“知心话”,去搬…  相似文献   

20.
在今年陕西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陈德铭高票当选陕西省省长。当记者问到陈德铭省长当选以后,最想对陕西父老说什么话时,陈德铭坦诚地说:“我最想说三句话,一身正气做人;一尘不染做官;一丝不苟做事!”他上任以来的行动证明此言不虚。上任后最关注的是群众的生活“上任后,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干活,最关注的还是全省人民的现实生产生活问题。”陈德铭说,去年10月初任代省长时,首先到全省最贫困的地方去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关注的核心是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陈德铭表示,当选省长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信访局去了解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