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进一步深化医疗改革的行动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是,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在应对居民遭遇疾病冲击时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本文利用大型微观数据研究了医疗保险制度对居民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和经济负担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医疗保险人群的住院可及性明显高于非医保人群,同时医药总费用也明显较高。然而医保人群的自付医药费用仍然显著低于非医保人群,自付医药费用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也更低。医疗保险制度对减轻老年人群和慢性病人群的医疗经济负担具有显著作用。公费医疗和城职保在降低医疗负担上的作用明显高于其他保险形式。由此得到的基本结论是,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了医保人群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显著减轻了其医疗经济负担,并且更多惠及了慢性病、老年人群;未来制度的完善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惠及低收入和外地户口人群。  相似文献   

2.
持续推进医保权益和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文章采用CHARLS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显著提升了居民的自评健康。但该政策的健康效应对农村居民、新农合参保居民、低教育程度居民和低收入水平居民的影响更显著,其提升了弱势群体的健康水平,缩小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健康差距。机制分析表明,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通过提升参保居民医疗资源利用、降低医疗费用负担、释放医疗服务需求、增加家庭消费支出和改变家庭消费结构来影响其健康。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需要继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力度,稳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并且推动医疗健康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  相似文献   

3.
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医疗支出与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8—2011年两期面板数据,利用Heckman模型、两部模型、面板Logit模型和排序模型等方法,在系统控制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误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我国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与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医疗保险促进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利用,增加了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总支出,提高了老年人的及时就医概率;(2)医疗保险虽然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状况,但是医疗保险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利用尚存在显著的城乡和地区差异;(3)医疗保险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医疗保险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家庭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评估调查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本文的实证结果证实了逆向选择的存在:在未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人群中,健康状况较差的个体更倾向于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者接受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率的概率更高;保险对住院服务利用率的影响大于对门诊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在已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中,健康状况较差的职工也更倾向于购买补充商业医保,但是健康状况最差的个体购买补充商业医保的概率最低,而购买商业医保后住院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评估调查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本文的实证结果证实了逆向选择的存在:在未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人群中,健康状况较差的个体更倾向于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者接受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率的概率更高;保险对住院服务利用率的影响大于对门诊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在已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中,健康状况较差的职工也更倾向于购买补充商业医保,但是健康状况最差的个体购买补充商业医保的概率最低,而购买商业医保后住院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10年和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医疗服务可及性、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保障水平三个方面考察了政府卫生投入对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降低家庭贫困的概率,提高收入水平,利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各类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且上述影响在农村与城市,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机制分析发现,政府卫生投入能够显著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并增加家庭劳动供给。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调查数据,运用面板随机Probit模型,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显著促进了居民基本卫生服务利用,政策实施效果良好。而且,其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具有全面和分层次促进的特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促进了全体居民进行健康体检,促进了弱势群体的门诊服务利用,显著提升了低健康群体的住院服务利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促进了低健康群体卫生服务利用的合理增长,中高健康群体未出现过度利用医疗资源的问题,制度较好地兼顾了公平与效率。促进保健、自我诊疗与门诊利用是未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的优先投入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Andersen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研究了净货币转移对中国农村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数量的作用。采用多级分层的方法调查老年人(1050例),研究可利用资源和所需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利用泊松回归对主效应和交互效应进行研究。净货币转移与门诊服务利用数量并不相关,但净货币转移与自评健康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确存在。自评健康状况差或一般的老年人,以及获得较多净货币转移的老年人,使用门诊服务更为频繁。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主要与健康需求有关。建议提供与支付能力相当的医疗保险,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公共援助。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发展理论揭示了健康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深入挖掘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Probit模型研究了社会支持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状况,但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作用机理存在差别;正式社会支持增强了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可得性,但诱导的过度医疗行为可能会影响农村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客观评价;具有互助特征的非正式社会支持强化了疾病风险在亲朋邻里间的分担,因而促进了农民健康状况的改善;社会支持对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以及地区差异。促进农村居民非正式支持网络发展、合理化解当前医疗保障领域的诱导需求并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政策的疾病预防功能,将有助于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2012年度中国居民与机构公共卫生行为跟踪调查(CBPHS)数据,研究了健康对居民投资风险偏好的影响;论文特别关注健康指标的选取对于结果的可能影响,分别用主观、客观和主客观综合健康状况来度量。本文发现,首先,健康状况更好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风险性金融资产,并且客观健康状况相比于主观健康状况的影响更加显著;其次,较年轻的个体其投资风险偏好受到其健康状况的影响更大;再次,在不同收入人群中,健康状况对居民金融投资偏好的影响有所不同:低收入人群的投资风险偏好并不会显著地受到健康状况的影响,而居民的健康状况会显著地影响高收入人群中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投资偏好。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二元双因变量Probit模型,分析我国45岁以上中老年人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及其与住院需求的关系。中老年人的预防保健服务有效需求不足;医疗保险、收入状况对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有显著影响;预防保健服务利用减少了后期住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王晗  侯干干 《经贸实践》2016,(4):237-238
在我国老龄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如何解决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也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重大难题.本文运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医疗服务可及性对农村老龄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居民的就医距离的远近对农村老龄人口健康状况影响显著,可及性距离越小,健康状况越好;上月去医疗机构就诊或接受上门医疗服务的次数越多,身体健康状况就越好;上一年接受住院的次数越多,其身体就越健康;而性别、受教育水平等控制变量影响相对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013—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因素,同时对未来4年的支出进行预测,以期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及调研访谈数据,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基金支出规模,面板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因素。结果 预计到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达60.17亿元,但年增长率呈逐年递减趋势,人均GDP、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发生医疗费用、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断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医疗费用控制、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及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等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具有积极影响,政府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等部门的监督引导。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甘肃、河南、广东三省18个县的实地调查数据,本文分别采用泊松回归模型、负二项分布回归模型和负二项分布栅栏模型对中国农村患者门诊和住院需求量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支付能力是制约农村患者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医疗需求的重要因素。医疗保险的覆盖有利于提高农村患者的门诊和住院消费。对于贫困患者而言,疾病史、行动障碍及自评健康水平对其医疗需求行为的影响与非贫困农户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综合医改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是深化医改的主攻方向,而深化医改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强大动力.文章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基于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的准自然实验,考察了综合医改对居民就医满意度、医疗水平认可度和医疗支出的影响情况.首先,综合医改显著提高了居民的就医满意度和对就医点医疗水平的认可度.其次,尽管综合医改未能降低居民的绝对医疗支出和绝对自费医疗支出,但显著降低了相对医疗支出和相对自费医疗支出.进一步探索发现,综合医改降低了医疗支出中的住院支出,未降低医疗支出中的伤病支出.从自费占比角度看,综合医改显著降低了居民的自费医疗支出比例.相比农村地区,综合医改在城镇地区的政策效应更显著.整体来看,综合医改政策具有显著的政策效应,未来的医改方向仍是居民的医疗支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研究:个人账户与医疗支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政策推行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它的功能和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利用南京市医疗保险数据,采用非平衡面板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及Robust和Cluster校正的方法,对2002-2006年门诊患者个人账户与医疗支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个人账户在一定程度上有朝着约束医疗费用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对于退休人群而言,医疗个人账户资金在医疗需求更大的人群中得到了释放,而在医疗需求较小的人群中得以储存.该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个人账户对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与预期的政策目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林勇 《发展研究》2006,(11):117-118
统计表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7年来,福建省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居民就医难问题得到缓解。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家庭医疗费用支出逐年增加,占家庭消费总支出比重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18.
高鹏  杨翠迎  周彩 《财经研究》2022,48(4):124-138
医养结合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CHARLS2015和2018两期数据,以2016年确立国家级医养结合服务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对于老年人健康养老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健康自评,优化了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并显著促进了慢性病管理与门诊就诊随访概率,但对老年人身体机能和精神健康层面的改善并不明显。(2)服务效果受到老年人的个体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婚姻状况等)与代际因素(居住区域、子女个数、是否有子女照料、子女受教育程度等)的异质性影响。(3)机制检验方面,体检、日间照料、上门巡诊、娱乐活动服务等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的健康自评,优化了慢性病管理和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提升了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文章研究认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应当重新梳理其主体行为逻辑,逐步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关联制度衔接,构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机制与需求多维度衔接的动态调整机制,弄清不同层次人群在医养结合服务中的现实需求,打破制度壁垒,提高资源与政策制度的衔接能力。文章的研究为进...  相似文献   

19.
健康变化对劳动供给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检验了居民健康状况变化对居民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的影响。通过控制基期健康状况和一系列个人特征,本文重点检验了可以被视作外生冲击的健康变化对居民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的影响。考虑到城乡居民以及性别在劳动供给以及收入上的差异,本文还分别分城乡和性别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滞后期健康状况与当期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显著正相关;健康恶化显著降低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此外,健康与劳动供给和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城乡居民和性别之间均存在差异,具体地,城市居民和男性更容易因健康恶化退出劳动供给,农村居民和女性则会因健康改善增加劳动供给。这表明在评估健康干预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健康变化对公民社会经济状况(SES)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以及对男性和女性要区别考虑。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2005-2007年江苏省昆山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数据,通过四部分模型研究基本医疗保险下的居民医疗支出持续性特征。研究发现,居民医疗支出持续性特征相当明显,如将其忽略会使其他变量存在估计偏误,其中对年龄的影响最大。持续性特征表现为:t-1期和t-2期的医疗支出对t期就诊或住院概率表现出不同的信号功能,t-1期的医疗支出对t期门诊或住院医疗支出的持续性效果是t-2期的6-7倍。对持续性特征的深入研究将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