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扶贫理念随着时代发展而完善,从“摆脱贫困”到“精准扶贫”再到“精准脱贫”,其理念一脉相承,其思想内涵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深化,形成了从理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知行合一”理论实践体系。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进行了“摆脱贫困”理论及实践探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扶贫脱贫观点,如“扶贫先扶志、念好山海经、科技兴农、建设农村党组织、四下基层、滴水穿石”等,明确了“扶持谁一谁来扶一怎么扶”的扶贫脱贫思路,在精神扶贫、扶贫策略、扶贫路径、扶贫组织保障、多元扶贫力量、脱贫内生动力、脱贫长效机制等方面蕴含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下乡调研时,听到一些基层扶贫干部抱怨:有些贫困户不懂感恩,抱着"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穷人就该被帮扶"的心态,凡事都想靠政府出资包揽,靠帮扶干部出力包干。现实中不排除有一些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消极心态,这与个人认识有关,也与过去重物质扶贫、轻精神扶贫的粗放式扶贫方式有关,让一些人产生了惰性。但是,解决"精神贫困"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抓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等关键环节,在减贫、脱贫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广西脱贫攻坚实现首战告捷,充分肯定了广西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也意味着易脱贫群体已经基本脱贫,剩下的是常规措施难以奏效、脱贫难返贫易的贫困群体,脱贫攻坚越到后面难度越大,深度贫困问题更加突显,机遇与挑战更加多变,如何攻克深度贫困地区最难啃的“硬骨头”,成为广西未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贫困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的贫困,一种是精神的贫困。   脱贫也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的脱贫,一种是精神的脱贫。   在贫困地区,既有物质的贫困,也有精神的贫困,既要在物质上脱贫,也要在精神上脱贫。   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贫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物质的脱贫和精神的脱贫同样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贫困地区有的农民为什么年年扶贫年年贫 ?其实,贫根就在“精神的贫困”上。   精神的贫困有多种表现,主要有:   依赖扶贫,坐等救济。坚信人民政府不会让人民挨饿受冻,把发展生产,解决温饱,走上小康的希望,单纯寄托在上级…  相似文献   

5.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限制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每个国家都存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我国的脱贫工作来看,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发展理念,希望可以采取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扶贫工作,这也是近些年来进行扶贫工作的主导思想。现已经将精准扶贫作为脱贫致富的核心内容。脱贫计划中指出,要在2020年全部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在开展脱贫工作时,东部的一些经济发达省份成为精准扶贫的重点关注对象。我国的山东济宁区域在开展扶贫工作时,通过分析贫困现状和制订脱贫目标等多种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从多个方面入手,对山东精准扶贫的模式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6.
扶贫工作应把握五个“着力点”游天林一、扶贫先扶"志"。贫困村民普遍存在着既期盼脱贫致富、又深感致富无门的的矛盾心理。有的还发展成唯条件论、消极无为、自暴自弃、认穷受穷、乃至"等、靠、要"的乞怜心理。这是一些村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仍然长期不能脱贫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固原县农村贫困状况及脱贫对策研究●张庆宁刘姝(银川750021,宁夏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县是“三西”地区的贫困县,80年代,“三西”的“贫困”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严重关注,扶贫工作也就成为本县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一、农村的贫困状况1...  相似文献   

8.
王欣然 《发展》2016,(3):89-90
2014年,我国政府转变扶贫思维模式,创新扶贫开发新方式,提出“精准扶贫”.甘肃省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本文从陇南市宕昌县的贫困状况入手调查,分析当地居民家庭贫困的基本状况,对政府扶贫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遂川县是吉安市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县,全县共有90个贫困村(其中8个深度贫困村)、22969户贫困户85682名贫困人口。对古小亮同志而言,遂川县扶贫办主任是职位更是职责,脱贫攻坚是考场更是战场。自2016年任职以来,他数年如一日,忘却了昼夜,忘记了周末,忘掉了病痛,扑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基层扶贫干部的初心使命,用忠诚担当兑现着“扶贫路上绝不落下一户一人”的铮铮誓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19年4月,遂川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并进入全省脱贫攻坚第一方阵,2020年再获全市脱贫攻坚特别嘉奖。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古小亮本人也收获了三个“外号”。  相似文献   

10.
西藏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治理是有效缓解并全面消除中国区域性贫困的最大挑战。从西藏实际情况看,农牧区贫困有其成因,自治区采取综合扶贫措施、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就金融精准扶贫来说,还存在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市场评估机制不完善,数据整合机制效率低、精准扶贫对象识别难,政策受众认知意识弱、“扶贫”援助经常为“济贫”等问题。西藏农牧区金融精准扶贫应优化金融扶贫资金结构,完善扶贫对象瞄准机制,强化扶贫对象脱贫意识等,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一、贫困面大,程度较深,因灾返贫较为严重。到1998年底,全区尚有60个村、5.8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分别占全区总行政村、农村总人口的16%、18%,可见贫困人口远远高于区县农村未解决温饱人口占农村总人口4%的标准,特别是去年因洪灾而返贫的人口,要在近年内脱贫显得困难重重。二、思想僵化、观念落后,“造血功能”难以增强。相当数量贫困村的班子和贫困农民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认为扶贫是政府的事,脱贫不是自己的事;村级班子缺乏战斗力,贫困农民缺乏主动脱贫意识。同时,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较深,改革…  相似文献   

12.
4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讲话.会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早在23年前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在闽东工作的习近平就阐发了“脱贫”“扶贫”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问题发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等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纵深推进,有关扶贫脱贫的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贫困人群的主体意识不强与主观能动性不足成为核心议题。文章认为,志气缺乏或不足是一个精神文化问题,是贫困文化的典型体现,其表现纷繁复杂,原因更是复杂。因此,我们应该以乡村文化振兴为目标导向,以扶贫政策送到位、用到位为抓手,以转变农民观念为扶贫扶志的根本,以发展新时代农民教育为手段,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阵地,以强化党和政府职能发挥为保障,实现扶贫扶志的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贫困规模的测度体系以及反贫困效果的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贫困识别、贫困加总、贫困分解三个模块。得到的主要结论是政府扶贫政策达到的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其扶贫的手段的不同,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政府必须制定出亲贫困增长战略。  相似文献   

15.
长期的贫困会使人们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精神冷漠症”和“物质饥渴症”;贫困促使形成自尊心与自卑感都很强的双重人格;贫困也会导致贫困者形成柔弱与残暴的双重人格;贫困状态衍生贫困者既强烈追求“公有”,又强烈追求“私有”的两极心态;贫困状态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信任度的降低;贫困者客观上会更加用心培育;社会资本;人口本身既是贫困者的负担,又是贫困者的“福利”;贫困容易诱发人们的机会主义心态;贫困者重感性、轾理性;缺乏自信,重视迷信,也是贫困者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贫困本质上是一种循环;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要靠外部启动,要依靠外部力量打破这种循环,使其进入另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要实现从外部启动,政府主导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实现贫困村、贫困户整体脱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依托产业扶贫,增强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是解决贫困地区短期脱贫、长效致富的根本出路。本文以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阳新县特色产业扶贫为案例,就扶贫开发“两个70%”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通过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曾向全世界庄严承诺,20世纪末要消除贫困。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我们已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已基本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扶分工作的结束。正如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江泽民再次指出的:“全国还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已经解决的标准还比较低,一遇灾害极易返贫。扶贫开发彻底解决贫困及“返贫”问题,就首先要找到造成贫困和“返贫”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根治它。本文认为造成贫困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农村多维贫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本文基于2016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运用A-F 测度方法对农户的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和分解,着重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财产性收入、农户家庭住房、生活燃料、受教育年限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贫困发生率较高;财产性收入、受教育年限对多维贫困的贡献率最大,在农户脱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农户家庭使用互联网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减贫效应显著,而且在高维贫困上的减贫效应更大,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村级特征等也都对多维贫困产生影响。因此,加大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信息化的普及和推广,贯彻落实“互联网+”扶贫政策,能够有效解决贫困农户的“能力贫困”问题,有助于实现贫困户脱贫及脱贫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战略决策部署,抽调大批公务人员驻村精准扶贫。扶贫总体效果明显,但是村落贫困主体仍存在一些问题,以新民村为例强调处理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注重党中央提出的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方法策略,各乡村根据实际发展产业集体经济,从根本上脱贫,实现全面建成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贫困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亟需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险则在国家反贫与脱贫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采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CLHLS2011)大样本微观跟踪调查数据,构建Logit计量回归模型,将农村老人贫困分为经济贫困、健康贫困与精神贫困三个维度,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社会保险与农村老人贫困的关系。研究发现,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老人多个维度的贫困。文章进一步指出农村老人贫困存在“恶性循环”,经济贫困、健康贫困与精神贫困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正向影响,但社会保险对农村老人陷入“贫困恶性循环”起到了的调节效应,即社会保险弱化了不同贫困之间相互的正向作用。这些经验发现可以为政府改善农村老龄人群的贫困状况提供可靠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