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程晨 《魅力中国》2011,(17):128-128,124
我国司法实践中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时有发生,然而由于现行法律的规定,进行民事公益诉讼过程中存在颇多困难。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增加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本文对在我国构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构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问题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由于环保公益组织的经费来源不足、激励性政策不完善、起诉主体门槛设置偏高、收集提供证据的能力不足导致举证困难等原因,使得环保组织起诉主体地位日渐式微。优化公益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路径,需完善保障机制,解决公益组织资金短缺问题;强化检察机关的支持起诉责任;制定激励性政策,激发公益组织的起诉积极性和企业捐赠公益诉讼意愿;降低公益组织成为适格原告之门槛,赋予公益组织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强化检察机关的支持起诉责任,提升公益组织的调查取证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引弟 《魅力中国》2010,(6):144-144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共利益遭受侵害,公益诉讼成为近年来诉讼法学界的热点话题,但我国并没有法定的公益诉讼制度。本文。就如何完善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提出若干构想,从提起主体、举证责任、诉讼时效、制约制度等角度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向争 《魅力中国》2013,(20):390-390
虽然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公益诉讼进行了明确,但实践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思考。一、扩大明确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关于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的是“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而将众多民间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体排斥在外,也并未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和有关社会团体的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笔者认为。应将公益诉讼的诉权真正赋予能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民事主体或行政相对人。  相似文献   

5.
反垄断公益诉讼制度一直是我国所缺乏的制度,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制度之一。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很多国家都建立起了由检察机关提起反垄断公益诉讼的模式。我国也存在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垄断行为极易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赋予我国检察机关在反垄断方面的民事公诉权具有很大的显示意义。在我国,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能够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应该明确赋予检察机关在反垄断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这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而且也在世界范围内顺应了国际惯例与潮流。  相似文献   

6.
在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司法实践中,以适用金钱赔偿责任为常态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暴露出金钱赔偿责任认定难、与公法责任相冲突等问题。然而对个人信息侵权行为进行分析,个人信息公益诉讼并无适用金钱赔偿的情形和理由。制度目标的不明确亦是导致公益诉讼适用金钱赔偿的原因,对此应明确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预防损害”的制度目标。基于此,对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进行修正,以期实现与现有法律体系协调统一,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邵艳 《黑河学刊》2012,(12):63-64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民事公益诉讼应运而生。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等现象的不断出现,在现有法律体系和传统的诉讼方式不能为它们提供保护的时候,民事公益诉讼填补了民事诉讼的空白。民事公益诉讼得以在我国发展的关键就是必须扩张民事诉讼机能。其中,有关林业的法律规范略显苍白,急需引入公益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8.
郑琪 《魅力中国》2009,(31):77-77
公益诉讼是指某些涉及重大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目前,检察机关参与公益诉讼缺乏统一明确的法律规定,必须确立检察机关参与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诉权地位,建立和完善公益诉讼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9.
艾倩 《魅力中国》2014,(5):314-315
民事公益诉讼作为一项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制度已经得到立法层面的确认,但是它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有现有民事诉讼规则在诸如:原告资格问题、原告处分权、代表人诉讼等方面存在冲突或者相混淆的地方,本文在讨论这些存在的问题之后,最终找出了二者相协调提出了具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公益诉讼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自1996年以来,检察机关先后以法律监督机关的身份,开展了种种公益诉讼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的立法却一直未有大的举动。基于国外成熟的公益诉讼理论和丰富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李俊 《魅力中国》2014,(2):342-342
环境公益诉讼在维护环境公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立法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进行了一定的限定,不利于保护环境公共利益。因此,应当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明确检察机关和环保公益组织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并建议立法赋予公民个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起诉资格。  相似文献   

12.
刘亚明  左玲 《魅力中国》2009,(21):118-118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全球经济"寒冬"的影响,今年两会的议题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民生离不开民主和法治。新时期检察工作离不开"执法为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保民生"更应该加快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步伐。  相似文献   

13.
观点     
《宁波通讯》2005,(6):1-1
相对于公民和法人为其自身利益提起的”私诉”而言,环境公益诉讼具有公诉的特性。环境公益诉讼的出现,是我国公众环境意识觉醒和司法进步的表现。环境公益诉讼不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举证责任应根据环境法和民事程序法中有关举证责任的原则及公益诉讼的特殊性,来解决环境公益诉讼的举证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益诉讼超越了个人利益,倡导通过相关法律的改变和适用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尚处于法律盲区之中,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殷实 《新西部(上)》2010,(7):70-70,73
本文阐述厘清了公益诉讼的概念,对于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确定分歧,作者认为公益诉讼的原告应为检察机关和社会团体。同时提出解决举证责任问题、诉讼费用的分担问题、限制当事人的处分权、适当奖励胜诉原告主体及提出检举的自然人等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冯兵 《魅力中国》2014,(11):212-212
服判息诉、案结事了是审判执行工作的“硬道理”。刑事审判工作常常面临最尖锐、最复杂的社会矛盾,服判息诉、案结事了对于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大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刑事附带民事审判实践中经常出现“案结事不了”的现象,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不服一审判决而上诉,或者当事人或其家属不服判决,申诉、信访的事情屡有发生。因此,研究刑事附带民事审判实践中案结事不了的原因,寻求实现刑事附带民事审判“案结事了”的对策,具有现实紧迫性,是法院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蔡诗俊 《魅力中国》2013,(17):258-258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我国佘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权利意识不断强化。在公民通过诉讼途径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逐步增强的同时,公民借助诉讼这一合法的外在彤式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损害他人利益的动机同样得到了“强化”。实践中民事恶意诉讼现象日益严重,但由于立法上的缺位,对民事恶意诉讼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规制体系,对受害人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救济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民事恶意诉讼。长此以往。必将极大的损害司法权威。本文从民事恶意诉讼产生的原因,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分析。对杜绝恶意诉讼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有助于这一难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立法确认是对司法实践中的"执行难"问题的有力回应。可以说无论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使得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入法"成为必然。对于检察机关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做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是检察机关民事检察部门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公益诉讼是维护经济法权利的有力的司法途径.然而我国现行诉讼法对原告资格的"直接利害关系人"的界定影响了经济公益诉讼的发展,建议应扩大原告资格的范围,赋予公民个人、社会团体、检察机关原告资格,使经济公益诉讼适用范围更广,公共利益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周轶 《魅力中国》2010,(23):162-16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将由犯罪引起的民事侵权合并于7"t4事诉讼一同审理,其立法目的在于减轻诉累,提高诉讼效率。但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一些制约此目的实现的问题。笔者期待通过审视我国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性质,在借鉴部分学者意见基础上,寻求一种能协调各类矛盾、平衡各方利益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