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封面浏览     
《新理财》2004,(4)
为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 找到新的收入来源比任何事情都艰难。在过去的3年里,美国的公司们因为缓慢增长的市场需求什么都没有做,他们不得不大量削减在新建厂房、购置设备、薪水和红利,以及技术、福利等方面的开支,还不得不退出没有利润的行业,卖掉不在公司战略范围内的资产。通过紧缩来避免企业发展的停滞。 现在,当经济发展重新跳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时,我们的CEO已经准备好开始“花钱”了。但是一  相似文献   

2.
创业纪律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流行“潜规则”,当官要懂“潜规则”,经商要懂“潜规则”,好像做一切的事情,都必须懂“潜规则”。什么是”潜规则”.就是不可言.难以言而又不得不懂.不懂又要吃大亏,吃暗亏的那些规则。而不懂规则的人.当然既上不得殿堂.又下不得厨房,处处碰壁.举步维艰。那么,创业有没有”潜规则”呢?应该说没有!  相似文献   

3.
今年6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消息公布后,寿险业又一次受到极大的冲击。一些颇具经济头脑的客户,到寿险公司排起了争相购买保险的长龙;营销员也分秒必争地电话联络,登门拜访收保费;许多基层公司不得不彻夜挑灯,加班加点,登录出单。国家保监会下达“紧急通知”,总公司、各省分公司也要求立即停止销售长期性寿险产品,立即锁定电脑出单系统。争购与停销、企盼与忧虑,客户与公司之间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和行为,一切都缘于银行利率下调,缘于新、老寿险产品这2.5%的利差。自1996年5月以来,国家连续七次降…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金融形势日益动荡的今天,如何通过规避汇率风险来保障企业的经营成果,已成为许多公司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汇率问题的重要性已非常紧迫地提到许多公司面前,尤其是在国际金融格局日益动荡、汇率波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汇率风险,很多公司的经营成果将会因为汇率的小幅波动而荡然无存。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并非在汇率调整面前完全被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规避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5.
魏才 《中国外资》2006,(7):44-46
动漫大餐,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近年来,中国动漫业可谓大动作不断,捷报频传。不久前在杭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中国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对中外媒体宣告了一个激奋人心的消息:动漫公司在中国目前已经开始盈利了。消息传出,业界为之动容,因为它一改“此前中国的动漫市场一直处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境况,即谁都知道这是朝阳企业,却不得不去面对一旦涉足血本无归的现实。”香港动漫画联会有限公司秘书长温绍伦眉开眼笑地说。  相似文献   

6.
依法纳税是每个纳税人都不可避免的,对于一般公司而言,其作为纳税主体,如何在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合理合法地减轻公司的纳税负担是其会计人员不得不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某一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外商独资公司,高薪聘用了一位博士赵某担任副总经理。公司董事长在谈到工资待遇时,对赵博士说:“董事会给你定的工资为一万两千元。不过,丑话要说在前头.我们是一家外资公司.之所以工资定这么高,是因为除了工资以外.再没有其他福利待遇了。像什么医药费报销、养老等问题都得自己解决.公司概不负责。”听了董事长这番话,赵博士心里盘算开了:“这个公司给我的工资的确是够多的。  相似文献   

8.
陈元 《税收征纳》2008,(12):13-14
税情简介 百禄公司是一家具有建筑行业资质的规模较大的企业。近日.百禄公司的财务部负责人到主管地税分局.提出对公司所建项目.采取按工程形象进度征收营业税的作法没有法律依据.要求改变这种征税方式。  相似文献   

9.
《科学投资》2007,(8):34-35
《科学投资》编辑部: 我想感谢的话你们已经听得太多了,我就不再说了。《科学投资》这本杂志.我已经读了有好几个年头.有些文章确实非常有价值,也看得出来编辑人员的用心良苦。我从1999年开始创业,到2003年将第一家公司卖掉.随后几个月就创办了我现在的公司,主要是做医药化学配剂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行业.但行业外的人可能很难了解。公司发展得还算不错.每年的赢利都很好.员工也发展到了70多人,但是现在碰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0.
纪文 《税收征纳》2007,(8):18-18
2007年6月份.某县稽查局对某汽配公司进行纳税检查时.发现该公司2005年开始动工兴建的办公楼.于2006年2月份已正式交付使用.企业已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并计提了折旧.但入账的固定资产却没有正式建安发票。应如何作出税收处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投资》2007,(5):36-38
感谢你们办了这么好的一本杂志,令人受益匪浅。我过去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职务做到公司副总,是公司4个副总之一。因为公司办得还可以,各方面的资源都比较畅通,由于我在公司当时是分管外联工作,按我们总经理的话说,是用公司的钱去替我自己打点关系。我想事实可能也是这样。通过这样一份工作,这几年确实是认识了不少的人,积累了不少的资源。后来因为与公司里的一位重要人物产生了分岐.他是公司的创业元老,我想这样呆下去没有什么意思,就离开了这家公司。当时有两个想法.一是找个地方去继续打工,二是自己开创一份事业.自己当老板。我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以自己的条件.再去打工也就是这样,一年赚个几十万元,被人呼来喝去.没有什么意思。而我自己有许多想法.觉得都是不错的点子。再则.我仔细衡量了一下,觉得凭借自己这么多年积累的资源,自己创业应该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所以开办了现在的公司,仍旧是在互联网领域,相当于一个互联网的公关和沟通业务吧,应该说跟我自己的志趣和这么多年的人生历练是相符合的。我原来以为凭借自己丰富的资源.办这样一家公司应该是不太费力气的事情.即使赚不到更多的钱,至少也不会有彻底失败的可能。但是现在我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主要是自己原来以为可以用到的资源.而且被别人亲口许诺帮忙的资源.一旦到自己真的开创公司.就变得全然不管用了。该找到的人找不到.或者找到了也是模棱两可.要不然.帮忙是可以.但是开价太高.不像朋友.完全变成了买卖关系。而不想搭理的人,不相干的人.倒是接二连三地找上门来.热情有加.都是不想出力而想分羹的。现在我是头大如斗.度日如年。没有办法.所以还是想向你们求教.这个创业资源究竟是怎么回事?过去积累的创业资源究竟应该怎样运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感谢!  相似文献   

12.
与其"挖人"不如"育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保险业人才的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人才匮乏的后果是各个公司不得不加大对既有人才的抢夺力度,不少人将这种人才争夺称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投资》2005,(5):34-35
《科学投资》编辑部:我们是贵刊在天津的几名读者。我们几个朋友想合作办一个公司,经营方向是做一种用于燃油清洁的化学添加剂。我们几个都是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在技术实力上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现在碰到了一个难题,就是在公司取名上争论不休。有人要取两个字的名字,说简洁明了;有人要取3个字的名字,说比较符合传统,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之间公司业务竞争的加剧,其获利空间已不断降低,信贷风险也在不断聚集。而与公司业务相比.个人业务收入和盈利较为稳定,因此.加快发展个人业务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如何利用平衡记分卡改进企业战略目标执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听过这样的事:一家公司效仿国外企业、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础上终于建立了一整套绩效考核体系。在年底考核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发现很多部门和人员都达到甚至超过了预定的考核目标要求,这应该说是值得庆贺的,但是糟糕的是企业整体表现出来的绩效比以前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绩效考核的这种目标离析结果的出现,在国内企业群体和单个企业年度经营中并非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浏览器大战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微软发布了它的IE浏览器,和网景公司的Netscape Navigator大打出手,最后网景不得不将公司卖给AOL一走了之。世界由此平静了。但平静并没有能够持续太久,日益壮大的Mozilla Firefox从2004年又开始重新叫板微软地位。  相似文献   

17.
赵雪峰 《理财》2005,(7):62-64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跨国集团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疯狂地实施并购。由于我国企业实施并购起步较晚,关于并购的各项法规和制度还没有出台,因此,无论是境外跨国集团还是国内企业间的并购,均没有一个可以遵照的准则。随之而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也在不断地促使我们不得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政策性金融机构,虽然名字都叫某某公司。从三个方面可以反映这一点:其一,资金来源主要靠政策性安排,即央行的再贷款以及向对应银行发行的定向债券;其二是管理上直接监管.包括财政部对其实行收支两条线的预算化管理;其三,业务上主要是处置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以及金融机构的危机事件,如德隆事件等,基本都是政策性业务。  相似文献   

19.
低俯之草     
张攀 《理财》2009,(12)
小赵初来公司应聘时,连份像样的简历都没有,只有一张白纸,寥寥几百字介绍了一下自己的经历,第一关就被人事部刷了下来.后来因为新招的几个业务员有两个不堪压力、招呼不打一声就走了,公司不得不进行补招,我便把他约来.  相似文献   

20.
周薇 《江苏税务》2003,(5):18-19
今年1月13日,海安县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爱林公司偷税案。海安县人民检察院在起诉书中指控该公司于2000年1月至2002年3月,在总经理万如林的直接主管下,采用开具收据收款、设置“账外账”的手段,隐瞒摩托车销售差价、配件、摩托车调试费等收入.偷逃增值税6388万元,偷逃城市维护建设税3.19万元。2000年和2001年.每年偷逃数额占应纳税款的50%以上。2002年的头3个月,万如林更是变本加厉,应纳税款20多万元,他只缴了3万多元。在法庭上,万如林先将偷税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他声称对设置的账外账一无所知,对公司的偷税行为一直不知情,后来在国税局干部和公司会计提供的证据面前.他才不得不低下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