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近些年,人力资本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问题是经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人力资本理论逐渐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对于理论本身的实证研究也在进行当中。本文拟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结合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原理,以我国有典型差异性的东部和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这两个地区在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实证分析两地区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研究,很少考虑空间依赖性引起的区域间的相互影响。文章引入空间变量,利用卢卡斯内生经济增长函数,构建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1990-2006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教育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空间依赖性的存在,证实了教育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且空间面板回归模型较传统面板回归模型更好地诠释了教育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区域人力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论述了区域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意义,构建了区域人力资本的流动、选择机制与经济增长效应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或制度环境对人力资本的流动影响巨大,一个区域要实现集约性经济增长,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政策,进行人性化的人力资本流动制度设计,以提高区域的人力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人力资本基本含义出发,以福建省为例,较为全面地考察了福建人力资本投资状况,然后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对福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是全国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文章通过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Granger因果检验三种方法,对FDI、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层层论证分析,在计量经济学意义上没有发现上海的FDI和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证据。文章建议:要充分发挥上海“增长极”的功能,需要对这些经济增长因素进行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的角度看,20世纪80年代,罗默和卢卡斯等人创立了以人力资本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理论阐释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特殊现象,有力地说明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经济问题。自此国内外众多的经济学家把人力资本的因素纳入到了经济增长的模型中。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现代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广西需要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提高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贡献份额。 相似文献
7.
8.
文章从教育经费和卫生投资两个角度对辽宁省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计量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到了一些影响辽宁省经济发展的结论,并针对这些结论加以分析,提出了一些有利于辽宁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吴玉鸣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3(12):101-108
本文在巴罗与萨拉一伊一马丁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增长口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模型框架,采用1978~2002年的截面数据,分析了空间效应和口趋同效应及其成因。中国省域经济经过改革开放25年的发展,在地理上的集聚性明显增强的同时,空间联系也在不断密切,考虑空间自相关的空间误差趋同口模型是目前研究中国省域经济增长截面趋同比较合适的模型,趋同速度约为2%,这与目前跨国截面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地理因素和空间效应一起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教育不平等、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教育基尼系数量化了我国1996~2004年31个省份的教育获得不平等程度,在理论与实证研究基础上得出我国的教育扩展政策收效显著,它显著地改善了地区间教育获得不平等状况,但两者间的“倒U”关系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上未能得到完全印证;同时,教育不平等将阻碍经济增长,地区间教育不平等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教育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对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有效增长的教育政策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原理,构建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交互作用的耦合模型,从理论上推解了二者的耦合优化原理,并实证测算与解析了近30年我国31个省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变动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并呈现由东至西递减的态势,同时区域间存在耦合趋同。值得一提的是,本文通过借鉴适宜性理论对各区域的适宜性耦合跃迁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认为东部及东北应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中西部地区应注重人力资本对先进技术的吸收模仿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以1995~2009年中国29个省际数据为对象,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考察了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均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这种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产业结构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化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受产业结构的影响,与人力资本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转化可以优化人力资本的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率,有助于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 相似文献
14.
刘安国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1):60-73
本文将公共支出引入一个两部门城市化和内生增长模型,由模型导出的人力资本跨时转移条件方便我们分析经济的过渡动力学行为。数值解结果表明,在物质资本报酬递减的情形下,公共支出的部门间配置由经济过渡动力内在地确定和稳定;如果物质资本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报酬递增,公共支出的部门间配置将表现出内在不稳定。动力学分析表明,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换言之,存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或最优公共支出比例。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基于扩展MRW模型的内生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长林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3(12):117-125
本文针对已有的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研究往往只关注人力资本投资数量而忽视人力投资结构研究的现状,把教育和健康看作是两种资本,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具体构成形式。假设人力资本由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按照Cobb-Douglas生产技术形式组合生成。通过扩展Mankiw、Romer和Weil(1992)模型(简称MRW模型),构建了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制约着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数量和结构都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本文以理论分析为基础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1978-2004年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力资本的地区性趋同假说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焕明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3(10):69-78
本文证明了我国经济增长倒U形趋同理论的一个必要条件,即我国人力资本的地区性趋同假定。首先在设定人力资本投资率一致的条件下,本文基于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提出了人力资本地区性趋同假定,证明了相对趋同与绝对趋同的一致性。然后通过计算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各省区的人力资本数据验证了这一假定,并给出了预测结果。最后提出了增加人力资本,缩小人力资本地区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Feldstein and Horioka(1980)模型,考察了1985~2006年间我国的区域资本流动性,发现我国的区域资本流动性是不断增强的。然后,从区域资本流动的方向、区域资本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两个方面考察了区域资本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资本流动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拓展的MRW框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成樑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6)
本文基于同时包含物质资本、教育资本、健康资本和R&D资本的拓展的MRW框架,根据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8~2007年的数据,考察了资本投入对我国人均实际产出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物质资本投资、教育投资和R&D投资对我国人均实际产出以及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健康投资对产出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本文估算了我国总量的生产函数以及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此外,本文还将全要素生产率内生化,进一步考察了资本投入对我国人均实际产出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IT企业的成长与人力资本效应——基于扩展的内生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IT企业成长的特点,本文将人力资本分为集约型人力资本与增量型人力资本,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首次运用新增长理论,从人力资本单个维度和多个维度构建了IT企业成长的模型,并以我国IT上市公司为例开展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人力资本及其溢出对促进IT企业保持持续增长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IT企业的成长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的集约性程度、网络外部性强度、生产资源量对产出的弹性系数等人力资本的多个维度因素共同博弈的结果,只有在它们之间建立好协调机制,IT企业的成长才能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