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从斯卢茨基方程出发,研究中国家庭储蓄的影响因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结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微观实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风险态度对家庭储蓄率有消极影响,风险厌恶的家庭倾向于更高的储蓄率。消费与储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房地产价格对居民储蓄有显著影响,表现为显著增加了居民的储蓄倾向,说明中国家庭储蓄的重要动机之一是购房需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证明消费者预防性储蓄动机存在异质性:(1)教育程度是预防性储蓄动机重要影响因素而年龄不是;(2)消费过度敏感和过度平滑在中国消费者中典型并存,教育不能减弱消费者过度敏感和过度平滑,甚至会加剧消费过度平滑;(3)消费支出不确定性并不完全决定于收入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改变中国现有的高预防性储蓄状况,关键在于降低预期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对消费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年来中国居民储蓄超常增长的现象,本文首先检验了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存在性;然后对影响预防性储蓄的一些因素实证分析;最后讨论了我国解决居民高储蓄问题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储蓄被看着是收入暂时未被消费的剩余,储蓄变动是收入的函数.边际储蓄倾向就是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测边际储蓄倾向递增.然而中国从1978年至1992年以来的经验证明,储蓄与收入之间并非呈完全的线性递增关系.由此看来,单纯从经济变量方面研究居民储蓄变动,并不能找到统一的有规则的储蓄变动趋势.本文试图从储蓄的社会整体出发,以多种角度和多种层次,综合研究人们储蓄行为的总体框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居民储蓄的变动规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来自中国城市家庭的微观数据,对预防性储蓄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在已有的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中,以总量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居多,运用微观数据的尚不多见。本文在永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失业风险对家庭流动性资产持有的影响。我们发现,当失业风险增加时,中国城市居民倾向于持有更多的流动性强的资产,即预防性储蓄动机在中国城市确实存在,不过这种预防性动机并不强烈;而过去收入的波动并不能造成居民持有流动性资产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关乎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对经济增长、投资以及居民的生活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鉴于已有研究成果和中国经济现状,以居民收入水平、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和基尼系数四方面作为影响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主要因素,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和弹性理论,利用近期2002-2011年数据,分析这些因素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具体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
杨涛 《财贸经济》2011,(2):49-54
高储蓄率支撑了中国的投资增长,但也引起了经济的内外失衡。中国政府储蓄近年来对总储蓄的贡献度不断增加,适度控制政府储蓄增长,是提高最终消费、解决当前经济失衡矛盾的重要措施。本文按照不同口径对中国政府储蓄的历史与现实状况进行考察,并且在资金流量表基础上对政府储蓄的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与比较分析。在明确政府储蓄的影响因素之后,提出了应对的重点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田立中 《商场现代化》2007,(10):392-394
本文分析经济转型中体制变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货币化因素、价格管制和强制储蓄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于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居民,但是金融资产结构单一,限制了居民资产选择范围,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之后,居民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大,储蓄倾向提高,增加的储蓄大部分以存款的形式持有,进一步降低货币流通速度。住房、医疗、教育等多重并举的改革措施,仍将使体制变迁的预期净支出增加,进一步引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相似文献   

9.
我们相信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将倾向于鼓励消费,不鼓励储蓄,限制过热领域的投资。  相似文献   

10.
裴阳 《商》2013,(4):216-216,205
本文针对我国房价快速增长的现象,从地区生产总值、城乡人均储蓄余额、竣工房屋造价、土地购置费、地区变量等五方面入手,依据《2011中国统计年鉴》中东部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和相关影响因素的截面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城乡人均储蓄余额、竣工房屋造价、土地购置费,并指出方程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