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什么是剥削 首先要搞清楚剥削的涵义。剥削就是私人或私人集团凭借其私有的生产资料或货币资本,无偿地占有他人或其他集团的劳动成果。通俗地说,就是不劳而获,即自己不劳动而通过雇佣、租佃或强制别人劳动,无偿地攫取别人的劳动果实(产品或价值)。发生剥削行为,必然有两个条件:一是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私有者以私有的生产资料作为手段来攫取一部分劳动果实;二是存在雇佣劳动(或奴隶劳动,或租佃劳动),私有者凭借其私有的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2.
贾康  张新强 《全球化》2023,(2):36-47
本文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相关的两个假设角度入手,依基本原理探讨发展和丰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认知框架体系。由此得出“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劳动和占有并管理生产资料的企业家(主)的劳动可同属于抽象劳动来源”的结论,以及“作为利润本质的剩余价值形成的来源,一部分来源于直接劳动,另一部分则来源于间接劳动(管理劳动)”的结论,从而合乎逻辑地在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体系根基之上,扩展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覆盖面与解释力,并为更好认识“复杂劳动”与“管理劳动”的贡献,肯定企业家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以及正本清源认识“剥削”问题,理性把握“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并存问题,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剥削 首先要搞清楚剥削的涵义。剥削就是私人或私人集团凭借其私有的生产资料或货币资本,无偿地占有他人或其他集团的劳动成果。通俗地说,就是不劳而获,即自己不劳动而通过雇佣、租佃或强制别人劳动,无偿地攫取别人的劳动果实(产品或价值)。发生剥削行为,...  相似文献   

4.
剥削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剥削还存在吗依据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只有劳动(实际上只是体力劳动)报酬才是正当的,其它的报酬都是对劳动所创造价值的剥削,因而是不道德的,应当取缔和受到谴责。可是按照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论,土地、资本、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等要素,同一般劳动一样也都有权得到相应的份额,那还有没有剥削了呢?在新历史条件下,对于剥削,需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我们承认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多元的,那就得承认只要各种要素得到的份额与其贡献相适应,既没有无偿地占有别人的成果,也没有无偿地被别人所占有,就不能说存在剥削或被剥削。…  相似文献   

5.
关于边际效用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一、边际效用理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理论学说吗? 一提到边际效用理论,一些经济学者就会认为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庸俗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因为这种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效用则是人们对商品能够满足其需要的一种主观感受,这一理论无视经济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避开了决定价值的客观因素——劳动,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剥削人这样一种生产关系,因而是庸俗的、唯心主义的、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一种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6.
琼·罗宾逊的剥削理论以要素分配论为基础;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理论,是对我国是否存在剥削问题进行解释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现象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知识和信息已成为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加速器,传统的分配模式必然被打破,而按“知”分配方式则应运而生。按“知”分配是建立在现代知识分工基础之上,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并以此衡定其所创造价值大小的一种新型的分配方式。这一新型的分配方式,第一次使知识贡献与价值分配明确地结合起来;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对复杂劳动的知识价值的全新认知与确立,是经济升华、知识物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拙作《论效用与劳动耗费的对比》(以下简称《对比》)的续篇。我在这里先简述一下前文的主旨,再就商品经济中第一、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有关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一、再次强调社会劳动时间节约规律的重要社会劳动时间节约的规律(包括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是一切社会生产中的首要规律。它要求社会总劳动的分配使用都力求做到以最小的劳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成果。而经济成果归根到底是使用价值。即效用。因此,社会劳动时间节约也就是要求社会总劳动的分配使用力求取得效用与劳动耗费对比的最大值。在一切社会生产中,劳动时间节约规律都是驾凌于其他一切经济规律之上的首要规律和根本规律。它超越一切社会形态的限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不遵循这一规律,将无剩余价值剥削之可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无非是这一规律的社会主义体现;价值规律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因为它正是这一根本规律在商  相似文献   

9.
生产资料不是抽象劳动意义价值的源泉,但却是货币形态价值的源泉之一。因此它虽无权参与劳动时间价值的分配,却有权参与货币价值的分配。使用价值的质和量对货币价值量起决定作用,而生产资料可以提高使用价值的质量和数量,从而增加货币收入,因此生产资料创造货币价值。但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创造价值,资本家仍剥削了工人。认识这个问题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数字信息时代,数字劳动逐渐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本文基于数字劳动理论,聚焦在互联网受众劳动的异化与剥削这一问题,归纳了互联网受众在数字劳动过程中被平台剥削的三种表现,并分析了其背后存在的原因。基于上述逻辑,互联网受众成为平台的免费劳工,在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对互联网受众劳动中存在的异化与剥削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1.
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定理是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基础。产权的内涵、性质、基本功能、产形式是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核。它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前提假设的不足,形成了一个涉及多经济领域的严密理论体系;但对交易成本的分析待科学化,片面夸大私有产权的效率,忽视产权安排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认识上有许多误区。为对此从创造价值的劳动,知识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的关系、现阶段的剥削问题的认识等方面予以澄清,这将有利于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会计恒等式的三种不同演变揭示了人们对企业资源要素产权性质逐步深化的认识,人们终于认识到企业资源不仅是物资资源,而且是物资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三大要素的结合。三大要素都有补偿性分配和激励性分配的要求,只有对“资本—劳动—环境”三大资源要素按不同的产权特征都作到了补偿性分配和激励性分配,才能有“经济—环境—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流通领域的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论述,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论证了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流通经济理论问题。文章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必须在坚持马克思流通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扩大劳动和生产劳动的概念;承认服务业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从事信息生产、应用和传播活动的劳动也创造价值;肯定信息生产、流通、消费生产性不断增长和非生产性不断减少的趋势;要深入探讨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劳动性质,商业人员的劳动性质,金融资本流通的性质以及流通领域价值的创造与计量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结束于生产阶段,但完整的商品价值形成过程应该既包括生产阶段,也包括流通阶段,这是流通企业价值观存在的理论前提。流通企业价值观是在继承马克思生产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的,认为生产劳动与流通劳动都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同时,在继承马克思社会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原则下,对创造商品价值劳动的社会性进行了再研究,既包括了生产劳动的社会性,也包括了流通劳动的社会性,还包括消费者对包含在商品中的生产劳动和流通劳动的认可。流通企业价值观的提出,对流通经济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新界定了劳动的含义及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标准,将生产劳动归结为自利性市场交换劳动,非生产劳动归结为公益性社会服务劳动,从而使得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标准,从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生产领域、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表象标准中解脱了出来。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了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价值分配,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领域和范围,并研究探讨了不同经济部门的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简单商品经济”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转化”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由“简单商品经济”通向资本主义现存生产方式的桥梁,它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商品经济”的范围,而是其全部理论的支点。然而它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并非是一种完全自洽的存在,它在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经济活动方面,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 合作社商业是革命政府动员群众自己集资创建的、进行商品流通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它是“发展苏维埃经济的一个主要形式,是抵制资本家的剥削和怠工,保证工农劳动群众利益的有力武器”因此,“大规模地发展合作社经济,”是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正> 新经济的兴起,对人类最大的影响可能是使人们对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对网络经济顶礼膜拜,到对传统产业的轻视;从对注意力经济狂热的追捧,到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怀疑;从对智力资本的高度认可,到对传统劳动价值的平视……人们在高新技术企业和网络企业那几乎高得离谱、几乎无法用传统价值评估理论评估的市场价值面前,对于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价值和价值形态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由于美国  相似文献   

20.
财产所有权、企业所有权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要素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所赋予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特殊含义。文章认为,要素财产私人所有制和私人所有权使其所有者获得了法律上的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平等权利,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看来非常对称的“五位一体”的收入分配方式,掩盖了这种分配方式中存在的非劳动要素所有者无偿占有并瓜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个基本事实;在现实生活中,是企业所有权而不是要素财产所有权支配着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这对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按要素分配的客体、主体和分配原则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是要素财产所有权向企业所有权转变的必然结果。文章指出,把要素所有者与企业所有者、要素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区别开来对于理解按要素分配方式的特殊性非常重要,正是二者的差别,生产要素所有者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才导致了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经济上的不平等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