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3 毫秒
1.
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上期分析我国地质灾害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对如何开展好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提出了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法制和制度、严把防治工程质量关、制订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程规范、建立重大治理项目评估机制等六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造成地质灾害的因素有两种,即自然原因和人类不适当活动。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防治经费应在划分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因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文章分别研究了自然原因诱发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的投资机制。并对如何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法规评价是对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及法规实施之后的效果与作用进行检测的一种必要手段。为合理地评价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法规的效应,选取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作为出发点,运用生产函数建立评价模型,将相关政策与法规统称为政策变量,对其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1)由于法规的滞后性和长期性,使其不能化解地方政府在具体的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政策因素对地质灾害防治有显著作用;(3)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中法规因素是基础,政策因素是政府在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手段,政策因素可以弥补法规因素中的不完善。因此,应完善法规制度并重视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4.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探索虽然形成了以"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防治(保护、开发利用)体系和应急值守体系"为主体的基本格局,尚需不断完善。调查评价体系要从研究探索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区域规律向为管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延伸、拓展。监测预警体系应同地下水监测体系一样,由全国性的监测中心、监测网络、国家级监测工程组成。综合防治体系重在建立"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应急值守体系应尽量探索利用公共网络传输系统,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5.
刘婷  曹宝明 《农村经济》2023,(10):42-49
粮食产后减损是补齐粮食安全短板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以元治理理论为指引,能够更好地剖析粮食产后损失治理中政府责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推动粮食产后减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理论层面看,粮食产后减损具有外部性,难以依靠市场力量推动私人部门自觉减损,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应当扮演减损治理体系的设计者、治理成本的承担者、治理标准的制定者、治理利益的协调者以及治理行动的引导者角色。然而,现实中仍存在治理合力未形成、治理制度不成熟、治理手段不完善的困境,政府履责情况与理论逻辑存在差距。为此,进一步从实践层面构建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参与粮食产后减损的主要思路,分别是增加财政投入,以经济手段激励减损;加大考核力度,以行政手段引导减损;加快立法修规,以法律手段约束减损;组织宣传培训,以教育手段促进减损;开展国际合作,以经验交流推动减损。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协调合作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治理模式应运而生。网络化治理理论强调以多元主体治理网络为载体、以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为导向、以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实现公共价值为目标,它弥补了传统官僚制政府治理的局限,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参与,由治理主体等级—权威关系转向自主—共治关系,在各治理主体之间建立合作信任机制则成为网络化治理视域下优化国家治理主体结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地质灾害防治产业化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方向。文章分析了甘肃地质灾害防治产业化发展现状,并运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对甘肃地质灾害防治产业化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目前甘肃地质灾害防治产业存在发展水平较低、各要素投入不均衡、相关机构多集中于"治理"、地质灾害非公企业占市场主体比重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产业市场、发挥非政府组织在"防治"方面的作用三个角度出发,促进甘肃地质灾害防治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政府规制、政府或协会单重或双重嵌入养殖(场)户治理是目前国内外规模化生猪养殖业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治理的重要手段.其中,双重嵌入性治理作为较为温和、弱型治理模式对于多主体参与下治理结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实现生猪绿色健康养殖为目标,运用最小偏二乘(PLS)法分别从政府规制和嵌入性治理对养殖(场)户行为的影...  相似文献   

9.
周维浩 《农业经济》2023,(10):107-109
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治理是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有助于缓解农村生态治理面临的社会资本和资源不足的压力。当前农村生态治理面临单一治理主体能力有限,生态治理结构碎片化以及社会主体对于新型生态问题的应对不足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协调引导、公众有效监督相结合的治理路径,需要做好信息共享、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深化完善的问题,比如: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不完善,缺乏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乡镇债务沉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导致城乡差距较大;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各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加剧,群众参与不足等等。这都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善治即等同于善政,主要是指好的政府和相应的好的治理手段。实  相似文献   

1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高速公路建设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或诱发新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或评估,提出防治措施,为项目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青兰高速公路邯郸至涉县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介绍了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及伴生的地裂缝,膨胀土胀缩,泥石流,崩塌,黄土湿陷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的、依据、范围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以及三峡库区蓄水175米以上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面临的困境,提出以市场为依托,以风险利益为纽带,以保险作为手段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保险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环境责任保险,通过保险机制的作用和制度安排,达到减轻国家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时所面临的财政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简要地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地质灾害治理现状 ,在此基础上 ,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六个主要问题 ,如地质灾害治理缺乏统一规划、治理经费无保证、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善、技术规程与规范不健全、工程监理队伍不适应需要、评估机制不完善等。  相似文献   

14.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一种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的理念和模式。国外对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是通过采用现代高技术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国内学者对我国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分布状况和区域发展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需要解决的问题:(1)如何评估灾情程度需要科学的理论与切实可行的方法;(2)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值模拟仿真技术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数学模型,以进一步拓展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体系;(3)需要结合具体的区域,对风险管理措施、手段及传导机制进行系统仿真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广昌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武夷山西麓,为江西省地质灾害高发区。通过地质灾害调查,广昌县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主要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大气降水和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的共同作用有关。本文在详细分析地质灾害与降雨量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发现了过程降雨与地质灾害预报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玉米主产省自然灾害灾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农业大国,自然灾害给玉米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全面梳理我国各玉米主产省的自然风险,可为农业经营提供参考,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方法]文章以玉米相对气象产量为研究基础,采用气象减产率和气象产量减产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对各玉米主产省的受灾情况进行评估,使用灾损率和灾害异常指数对主产省主要灾种进行识别评价,最后通过灰度重心模型对水旱灾情的空间变动情况进行分析。该文选取地跨中国三大玉米带的11个玉米主产省份为研究对象,从全国和省际两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自然灾害对我国玉米种植的威胁较大,各主产省份的风险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量波动较大。从灾种情况来看,我国最主要的农业灾害有水灾、旱灾、风雹灾和冷冻灾4种,各玉米主产省受水、旱灾害的影响最为普遍,受旱灾的影响最大,且近年来其影响有扩大趋势。从空间尺度上看,我国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呈东北—西南一线,和我国镰刀弯玉米带有很大的重合部分,给我国玉米种植的防汛抗旱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结论]自然灾害对我国玉米种植造成很大隐患,必须加强玉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玉米灾情综合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关于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西、浙江、辽宁、河北、重庆等省(市)林业生物防控工作的调查,发现存在防控体系和防控能力不强,防控御灾"各自为战,配合不够",防控管理"越位、错位、缺位",防治减灾"钱随灾流、人随灾走"等问题。因此要树立森林健康理念,提高森林自身"抗性",将预防林业生物灾害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土生态与地质环境本底脆弱,国土资源开发强度大,资源和地质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接近或超过极限,资源缺口、环境压力、地质灾害风险越来越大。亟需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习惯和文化,并加大生态保护与治理恢复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等。要明确国土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略,实施国土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制定支持国土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以促进国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地质灾害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