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私募股权基金由于高风险、高收益、高门槛等特点,使其在金融领域总是最具有吸引力。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一,而由于私募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发展还不成熟,所以风险还是比较大,相关的风险控制还不是特别完善,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健全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保证资金的顺利退出和高效循环,是促进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从退出方式和退出地点两个方面分析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机制。并在文章最后讨论了当前影响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一类新型金融中介组织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包括融资、项目选择和退出三大步骤,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私募的退出,因为只有拥有顺畅健全的退出机制才能保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成功循环运作。由于缺乏相应的金融制度设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的退出还存在很大的障碍,主要表现为退出形式单一,大量私募通过IPO退出,而目前中国股市IPO堰塞湖现象严重,IPO竞争格外激烈,阻碍了私募的有效退出,从而找到解决私募股权基金顺利退出的方法是保证中国私募股权基金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私募股权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以未上市公司股权为投资对象的、通过非公开的方式募集股本的一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随着投资模式的多样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渠道,在我国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韩玮 《时代金融》2014,(5X):142-142
私募股权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以未上市公司股权为投资对象的、通过非公开的方式募集股本的一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随着投资模式的多样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渠道,在我国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经济复苏期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外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方式和退出特征,并结合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状况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在现阶段健康发展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完善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一类新型金融中介组织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金融制度设计,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还存在很大的障碍,从而严重制约了私募股权基金市场的发展。因此,可以借鉴美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构建的经验,完善退出路径和退出要求的相关制度建设,为私募股权基金的成功退出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8.
章超斌 《时代金融》2012,(21):241-242
近年来,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对国民经济、资本市场和被投资企业都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但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运用博弈论方法对私募股权基金的两种重要退出方式:IPO和股权转让进行分析,研究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方式选择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寻找各种退出方式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9.
章超斌 《云南金融》2012,(7X):241-242
近年来,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对国民经济、资本市场和被投资企业都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但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运用博弈论方法对私募股权基金的两种重要退出方式:IPO和股权转让进行分析,研究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方式选择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寻找各种退出方式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0.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全球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在国内也成为讨论的热点并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关注。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壮大,对其的研究涉及到组织结构、融资策略、投资策略、收益分配策略、监管等多个方面。但总体而言,国外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理论研究显著落后于实践,国内的相关研究更是比较鲜见。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国内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介绍,借以为国内经济学界研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私募股权基金组织形式的比较及中国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十年(2011~2020年)是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我国PE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此关键点上,我国PE行业的组织形式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从国际上来看,主要包括公司制、信托制和有限合伙制。基金设立模式的选择在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来减少信息不对称,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私人股权基金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对私人股权基金的监管基于两个层面,其一是机构投资者通过与私人股权基金经理签订一些保护自身利益的合约,对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进行约束与监管;其二是政策制定者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对私人股权市场进行规范。在中国,针对私人股权市场的专业监管主体还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私人股权市场的发展没有正式纳入政府的监管体系。中国应该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或者增设一个职能部门对私人股权基金的发展予以监管;还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委托-代理关系的三个方面,一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委托-代理关系的主体及其成因,二是有限合伙制基金解决委托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的定性分析,三是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解决委托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的博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应为有限合伙制,其操作的关键在于加强信息披露和信息沟通,增强基金管理人的信用,注重成熟代理人市场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可促进金融结构优化、推动企业素质提高.但我国发展私募股权基金还存在许多障碍,我们应从完善有利于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完善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通道、拓宽私募股权基金资本来源渠道等方面促进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一个纳入了场外交易市场、私募股权基金和中小企业三方主体的整体分析框架,将三者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研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比较分析在有无场外交易市场情况下私募股权基金和中小企业之间投融资博弈结果,并通过求解纳什均衡揭示了场外交易市场对于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和促进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最后结合本文的分析和结论,给出了在中国建立场外交易市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英国是欧洲风险投资和非公开权益资本的发源地。在欧洲国家中,英国的风险投资和非公开权益资本起步最早,发展也最快。从1979年算起,英国风险资本投资额和非公开权益资本增长了100多倍。2005年,在欧洲的风险投资市场上,英国的风险资本总额占欧洲风险投资额的40 ̄50%,在欧洲是当仁不让的“大哥大”,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VC)及非公开权益资本(PrivateEquity,PE)的最新概念和从属关系以及英国的风险投资及非公开权益资本的历史、结构、规模、投资趋势、投资阶段、投资领域、地理特征、知名风险企业、投资表现等,以此从数据和分析的角度使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及非公开权益资本领域的从业人员以借鉴、启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有限合伙制适应私募基金的多方面要求,也是美国私募基金的主流法律形式。本文梳理了有限合伙型私募基金的主要特征,分析了美国关于私募基金税收方面的制度安排,并在介绍美国黑石集团上市所引发的税收争论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现行制度下对于新兴私募基金征税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组织形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投资基金(也称私募股权基金或股权投资企业)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产业投资基金可能采取的组织形式分别为公司制、有限合伙制及信托制.本文针对投资者权利、税收地位、激励机制、资金筹集、资本退出、承诺出资制度及监督机制等方而对三种产业投资基金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公司制和有限合伙制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制度规范和税收优势,应成为未来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要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9.
PE二级市场在国外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其对于一国健康稳定多层次金融环境的建设贡献良多。近年来我国PE初级市场获得了长足发展,由此催生了建设PE二级市场的需求。我们需要在借鉴国外PE二级市场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国情寻找中国的PE二级市场之路。营造宽松的法律政策环境、鼓励多主体参与以及加快二级市场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是我国PE二级市场发展初期可以考虑的三类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当前融资格局不够优化、资本市场层次不丰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的条件下,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