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土地市场化进程及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土地市场化程度,可以完善土地市场建设内容,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作用.在建立土地市场化程度模型的基础上,依据2003-2008年间土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的面积和地块数,对山东省土地市场化程度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山东省土地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化进程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当前的土地市场总体处于中等市场化水平,但土地市场化进程和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个别地区土地市场化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吻合.在分析山东省土地市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全省土地市场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美国湿地缓解银行实践与中国启示:市场创建和市场运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从市场创建和市场运行两个方面,分析美国"湿地缓解银行"的成功实践,结合中国湿地资源保护现状,获得一些对中国建立市场化湿地生态补偿的启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湿地缓解银行是美国为了抑制湿地面积减少而设计的市场化补偿机制,在湿地保护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湿地缓解银行是一种监管驱动下的市场,其成功实践依赖于一系列制度建设:市场创建方面,需要清晰的湿地权属、法定的许可证制度、明确的占补平衡政策目标、严格的治理顺序、可供选择的多种补偿机制;市场运行方面,需要完善的流程规则、透明的追踪监管、科学的湿地信用确认方法、严格的后评估和长期管理、高效的行政管理以及私人投资的有效引入。研究结论:对于湿地面积减少的问题,中国尚存在制度缺失,可以借鉴美国湿地缓解银行的成功经验,探索中国湿地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以刘易斯市场规模分析框架为基础,采用2008—2014年中国各省区市花卉产业的面板数据,对市场化进程与花卉产业组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对企业数量、小企业数量和小企业比例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市场化是促进花卉产业组织演化的重要因素,有利于优化花卉产业组织的规模和结构。因此,政府应该从市场组织与制度完善角度维护好市场竞争秩序,企业应该提升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简单扩大规模。  相似文献   

4.
引导农户土地可持续利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市场化水平是《农产品市场化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研究》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本文从农产品市场化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益提高产生的显著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认为该书初步构建了农产品市场发展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影响的研究框架,对完善市场制度、促进"三农"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区域农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构建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对中国各省市区在生产、市场、技术、资本和综合竞争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可指导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寻找相应的途经.  相似文献   

6.
一、市场化的界定与内涵 从中国特定的转型时期来看,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不应只看成是政府与市场之间单纯的干预与被干预的关系,即干预的多就是市场化程度低,干预的少市场化程度就高,而应该将市场化看成为政府自身的办事效率、服务质量以及政府对市场培育作用的程度。从这个意义讲,市场化实质就是将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的,三者都是推动市场发展的主体,而三者的合力共同决定了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分析市场化土地整治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为改革完善土地整治运行机制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通过对成都18个市场化土地整治项目、1 187户上楼农民的调查发现,市场化土地整治对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农民的满意度与公平度认知比较高,但因机制设计尚存诸多不足,对乡村振兴的助推还不够同步和彻底。研究结论:市场化土地整治是一把"双刃剑",应站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立场,从目标导向、市场深化、利益机制和集成系统4个方向改革完善土地整治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化土地整治在"筹集建设资金、重塑空间形态、提供要素保障、激活资产功能、诱发连锁效应"等方面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演化与政府主导型经济特征、市场化进程密切相关,本文系统分析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提出待检验的研究假说,并采用中国1997—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政府主导型经济特征和市场化进程均加剧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但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进程的协同可有效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收敛;市场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倒"U"型特征,即初始期市场化进程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但当市场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则会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府主导、市场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稳健性检验也支持这一结论。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共享发展必须构建政府和市场二者有机融合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初探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研究目的:进行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内涵剖析,建立土地整理绩效评价体系,并实证分析.研究方法: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理绩效评价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2)案例分析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对较弱.研究结论:建议从建立土地整理成果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指标控制等方面人手,建立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践行主体,对其发展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基于"三重盈余"理论,从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和生态效率3个维度构建了家庭农场发展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山东省541个家庭农场的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价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山东省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率水平较高、社会效率水平良好,但生态效率不够理想,3个方面的综合效率水平则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因此,目前家庭农场发展仍然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绿色农业生产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中国大中城市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内涵特征,提出了进行城市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基本原则,构建了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并对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蔬菜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要素收入流的一个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远配 《农业经济问题》2013,(2):76-84,111,112
借鉴舒尔茨的"收入流"理论,以城乡二元结构为逻辑基点,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基于"要素流动—要素价值实现—农民增收—城乡差距缩小"的"要素收入流"理论来解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收敛和发散的原因,寻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脉络;建立双对数模型分析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三个要素以及市场化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净流出和土地净流出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正向作用;劳动力净流出和市场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净流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显著。本文还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历史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尝试解释不同阶段农民要素流动性以及要素收入流不为农民所有、所享的问题。并从要素市场培育和制度创新两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从公共参与度、管护资金投入度、管护制度完善度和管护效果4个方面构建农地整理后期管护绩效评价指标体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评价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物元可拓模型进行绩效评价。研究表明: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姑塘村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综合绩效水平达到良好等级,但该项目良好等级关联度不强;王岗村农地整理后依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项目后期管护水平不高,综合绩效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绩效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管护资金来源稳定程度、村组织管护的宣传强度、管护监督检查机制完善度、管护资金筹集制度完善度、奖惩制度完善度、水利设施管护完好度。总之,物元可拓模型有利于保障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绩效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为制定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政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耕地产能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厘清国内外耕地产能发展阶段,对比分析现有评价方法,探讨未来中国耕地产能评价方法。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从土地生产潜力提出到耕地健康产能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土地自然生产力研究—光温(气候)生产力研究—产能、健康综合研究,各阶段相互依托,交互进行;(2)选取了三个发展阶段中6种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各方法在评价尺度、评价指标选取、评价结果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中国已进入耕地健康产能研究阶段,耕地健康产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合已有评价方法特点,可将其划分为耕地产能和耕地健康两大维度,耕地产能评价沿用农用地分等体系,细化评价内容;耕地健康评价参考康奈尔土壤评价框架,在已有部门成果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健康指标,最终达到以耕地健康产能评价结果服务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效应,为转型期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实现途径。研究方法: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研究结果:中国城市土地的市场化程度与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存在较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而在短期内却是失衡的,且在东、中、西部地区表现各异。在东部,城市土地市场化程度对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冲击效应为正,且随时间推移而递减,短期内降为0;在中部,城市土地市场化程度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效应为正且长期存在;在西部,城市土地市场化程度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效应短期内为负,而随时间推移变为正值且逐渐增大。研究结论:促进城市土地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是促进转型期中国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但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应根据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市场化测试的基本思想,为我国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的测试设立了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四川省苍溪县农村生产要素的基础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的程度十分低下,处于弱市场经济状态。因此认为,我国今后农村经济改革中的重点应更加侧重于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并基于这一思想,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中国农村市场化改革的原因,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以后,农村市场化改革具备了物质、制度、社会和认知条件。中国农村市场化改革经历了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市场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完善市场体制机制和深化市场体制改革五个阶段。通过改革,中国农村市场体系逐渐形成,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运行机制逐渐完善,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品牌格局初步显现,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中国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是重视农民、依法实施,尊重市场、适时调控,找准症结、平稳推进;教训是不当干预、徘徊反复和局部照搬等。中国农村市场化改革是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革以后农民和政府为解决农村生产要素和农产品剩余问题而采取的应对策略,主要是使“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实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相关主体基于客观需要和利益诉求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博弈互动的过程,核心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前,中国农村市场尚存在市场发育缓慢、一体化程度低、政府越位缺位、市场运行不畅和交易费用高昂等问题,原因在于改革难度加大、制度障碍突出、公权缺乏监督、市场环境欠佳和小农户经营的约束较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一个从微观角度度量农户参与市场程度的指标,并运用来自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参与市场的程度对于贫困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更多地参与市场确实能够降低贫困,但是在同样的市场化进程中不同农户分享到的经济增长的好处的程度并不同,那些具有较少人力资本和较高人口负担率的农户以及更多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即使有较高的市场参与程度也依然会陷入贫困。所以,政府不能单纯地寄希望于通过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增长使贫困农户自动地脱离贫困,而必须采取主动干预措施以防止贫困农户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测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程度,对比分析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集体土地市场发育情况。研究方法:加权平均法、调研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化水平分别为0.5571和0.5116;二者对应综合集体土地价格水平分别为2631.99元/m~2和851.17元/m~2。研究结论:(1)从市场培育环境看,珠三角地区治理结构和市场配置更具优势,长三角地区农村土地市场是一种混合层级制的市场形态,而珠三角地区集体土地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形态;(2)珠三角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程度比长三角地区略高,但是土地综合价格水平却比长三角地区高出很多,珠三角地区农村土地价值资产显化程度更高;(3)当前土地市场发育条件下,应将虚拟指标交易市场、出让/买卖市场(一级市场)和租赁市场(二级市场)纳入农村土地市场化测度的分析框架中。  相似文献   

20.
已有文献普遍认为,中国农地流转市场中存在大量熟人交易,且该类交易的市场化程度偏低。然而,鲜有研究从价格视角和解决流转对象内生性方面做出努力。本研究以市场交易的营利性特征为出发点,采用农地租金衡量市场化程度,并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1478户农地转入户样本分析了农地流转对象与农地租金的关系。统计显示,在熟人交易中,有52.5%的转入户是出于营利性动机转入的农地,且该类交易的平均租金达到了每亩320.165元。实证结果表明,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熟人之间交易与非熟人之间交易在农地租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还发现,营利性动机会显著提高农地租金。此外,多项稳健性检验均表明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旨在说明,熟人间的农地流转已经呈现明显的市场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