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我国的金融市场分割极大地降低了市场的有效性,使市场的信号功能难以发挥,对公开市场业务等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形成约束,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应在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国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为货币政策的操作提供完整的平台,保障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一般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等.文章围绕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展开讨论,主要是揭示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实施效果的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改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首先对我国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从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有效性影响、对再贴现政策有效性影响和对公开市场业务有效性影响等方面阐述了金融非均衡发展对货币政策手段操作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金融发展非均衡性、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电子货币对现有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造成了诸多挑战和冲击,在货币发行政策上造成发行主体多元化,并减少了中央银行铸币税收入;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影响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本文认为,只要对电子货币发行主体进行一定的规范,并将电子货币定性为一种新型存款,就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解决电子货币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带来的诸多问题,保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工具区域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同样的货币政策操作在不同的区域发挥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效应,全国“一刀切”的货币政策操作很难实现统一的币值稳定、经济增长等目标。为熨平区域经济的不同特质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实现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本文研究了区域问经济差异究竟影响了哪些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又是如何影响的,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货币政策工具区域化操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为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我国仍处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尝试阶段,尚未形成市场化利率。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中美货币政策效果异同及形成的原因,对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和改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为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我国仍处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尝试阶段,尚未形成市场化利率。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中美货币政策效果异同及形成的原因,对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和改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小军 《上海金融》2008,37(6):33-37
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特别强调预期在货币政策有效性发挥中的核心作用。在对有关经典预期理论进行探讨之后,借助标准的新凯恩斯模型分析了预期对货币政策操作结果的影响,认为公众预期会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使得政策结果偏离目。标水平,而且在把“Brainard不确定性”纳入分析框架之后,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将更大,即政策结果完全由预期决定,同时对预期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在对全文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同时运用手法上出现了一些较为新颖的变化形式,例如量化宽松、扭曲操作、完全货币交易政策以及中国的央票操作等。本文从改善流动性、引导利率形成机制、新兴市场国家的创新三个方面,对当前新型的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与传导效果进行了文献综述与述评。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与拓展传统货币理论的研究框架,提高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并为新兴市场国家应对新型货币政策的挑战提供理论依据与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本为以山东省投资运行为切入点,从区域经济运行的角度分析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并通过阀值分析对从紧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做出判断。本文据此认为,继续加强金融调控,必须通过体现差别性来拓展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同时注重价格型工具的使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协同配合,进而在"保增长"和"控物价"之间找到均衡点。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不仅会降低统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会加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针对区域效应问题,是否需要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化操作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首先评析统一货币政策对区域发展不均衡影响的相关理论,继而结合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之争,分析区域差异化操作的理论可行性。然后,分析当前我国"十二五"时期公平和效率的战略选择和差异化操作已具备的现实基础,指出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操作的现实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差异化操作需遵循的几个原则:差异化政策需针对落后地区的典型问题、注重区别对待以及把握好差异化操作的合理的度。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是重要的金融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用十分重要。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分析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引致中国金融业发生了深刻变革,货币市场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联系更加密切。货币市场的不发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宏观金融调控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新的经济条件下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的关键性原因之一。因此,在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机制间接化改革的进程中,尽快建立起与货币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已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论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最行与银监会的分设,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机制调整到位,为央行独立行使货币政策奠定了基础,近20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历程及实施效果表明,央行制定及把握货币政策的能力在逐步提高,调控手段日趋灵活。文章还总结了影响货币政策效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求进一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引致中国金融业发生了深刻变革,货币市场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联系更加密切.货币市场的不发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宏观金融调控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新的经济条件下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的关键性原因之一.因此,在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机制间接化改革的进程中,尽快建立起与货币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已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6.
2008年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是各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典型特征,而如何恢复货币政策的强力功效成为政策制定者核心关切。破解该难题的前提在于剖析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的原因。基于此,以我国为研究对象,在构建符合我国货币政策实际操作的理论模型基础上,通过改进时变VAR/SVAR模型的识别技术,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变化进行系统性解析。研究发现:第一,货币政策本身冲击的降低是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的重要原因,这表明我国政府通过意外政策刺激经济的倾向降低;第二,影子银行、财政政策、利率市场化、国外货币政策等货币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因素也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其中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和国外货币政策负向影响了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而财政政策正向影响了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第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转变并不是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变化的原因。籍此,本文为如何提升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市场非均质特征比较明显的情况下,货币信贷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高度统一,削弱了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降低了货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本文在一般理论分析和典型案例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建议在保持国家货币政策协调一致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统一货币政策与区域性信贷政策操作有机结合的形式与方式, 适当赋予基层央行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使用货币信贷政策操作工具的权限。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可信度是指经济主体相信中央银行采取系统性的行动以最终达到所承诺的政策目标.如果公众相信中央银行将言行一致地进行货币政策操作,那么这样的货币政策就是可信的.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率.因此,明确货币政策可信度的涵义,分析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影响因素,致力于提高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制度建设,对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正在成为一种国际趋势。理性预期、信息不对称和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理论为货币政策透明度提供了理论支持。西方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对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近年来在不断提高,但仍有继续改善的空间,应在建立货币政策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改善信息披露的形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为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本文基于理论研究,通过VAR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加大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难度;相较利率传导渠道,对信贷传导渠道的冲击较大,并表现出不稳定性。针对研究结论,重点提出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