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政策波动性与财政规则:基于开放条件DSGE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勇  纪尧 《经济研究》2019,54(6):121-135
本文定量测度了中国财政政策波动性,构建了开放条件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中国财政政策波动性的宏观影响与微观机理,并从降低财政政策波动性的负面影响视角考察财政规则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政策存在较大波动性;财政政策波动性冲击通过预期渠道导致总产出、消费、投资、出口和劳动雇佣等下滑及价格上涨;封闭条件会低估财政政策波动性的负面影响,开放条件下财政政策波动性的负面影响更大;金融摩擦会降低财政政策波动性冲击的影响;在不同的财政规则下,财政政策波动性对总产出、投资和私人消费均产生负效应。不同财政规则下的财政政策波动性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总产出和私人消费角度看,在基准财政规则下,财政波动性的负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赤字、国债与利率、私人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认为我国的赤字、国债规模没有产生挤出效应 ,不但财政赤字没有使利率上升 ,而且财政投资也未挤出私人投资。如果不结合财政支出考虑赤字、国债的效应 ,或者赤字、国债用于转移或其他经常性支出时 ,它们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影响 ;但如果赤字和国债用于公共投资 ,那么它们的净效应是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这对目前在总需求不足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实现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而没有引起赤字危机和挤出效应。但现期应对财政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如结构性减税、给予地方政府适度发债权、由数量财政政策模式向质量财政政策模式转移等  相似文献   

4.
《现代财经》2015,(12):88-98
本文构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区制转移特征的DSGE模型,考察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在不同时期联合动态效应,回答我国财政政策在不同时期是否起到"自动稳定器"作用,并对我国在不同区制下静态和动态财政政策乘数进行测算,同时对我国2008—2010年的四万亿财政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1)区制转移模型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反应系数结果说明我国在经济高涨期和经济衰退期采用货币政策调控主要目标是产出,对通货膨胀容忍较高,我国财政政策对政府发行债券收入反应非常不敏感,税收与政府支出及产出间关系密切;(2)模型脉冲响应结果说明在不同体制下我国政府支出影响均衡的传导是相同的,我国财政政策实施能够使主要经济变量受到冲击后回到均衡状态;(3)对我国财政政策乘数测算结果小于以往学者测算结果,我国四万亿财政政策实施效果模拟显示政策拉动了产出,四万亿投资较好地熨平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意外冲击,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负面效应则是同时挤出了私人消费,通货膨胀加剧。  相似文献   

5.
《商周刊》2011,(25):31-33
虽然明年宏观调控的基调维持不变,但政策内容会有所不同。财政政策在继续发行赤字、扩张政府支出的同时,辅之以结构性减税措施,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  相似文献   

6.
文章引入不规则财政收支因素,将结构性赤字分解为不规则赤字和相机抉择赤字。在分析中国的不规则赤字的特殊成因之后,论文指出对不同因素引起的不规则赤字,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控制。我国当前不规则赤字的重点管理措施包括改变政府的赤字支出结构,调整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分配政策,推进财政投资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建立一个包含货币政策、具有自动稳定机制的财政政策、金融中介机构以及粘性价格、粘性工资等特性的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在校准模型结构参数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技术手段分析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贷款、消费偏好等8个外生随机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消费偏好和政府购买支出等冲击均导致我国经济上升,即产出和通货膨胀均上升,贷款和技术冲击导致产出增加而通货膨胀下降,投资调整成本冲击导致产出和通货膨胀均下降,价格加成和工资加成冲击均导致产出下降、通货膨胀上升;货币供应量、技术和投资调整成本冲击是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充分利用税收支持积极财政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夹翠苹 《经济师》2001,(4):101-102
针对我国内需不足问题 ,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进一步加大投资和刺激消费需求 ,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主流。文章认为 :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 ,应充分发挥税收的优势 ,在结构性调整税收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 ,实现彻底退税 ;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 ,进一步扩大消费和投资 ,加快税费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构建财政政策与私人消费关系的理论模型,初步证明了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可能存在的非线性效应以及财政政策究竟发挥何种效应是由触发条件内生决定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门限模型,将触发条件量化为门限指示变量,并以1993年1月至2009年11月的月度数据为样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在样本期内,财政支出政策对私人消费总体上表现为凯恩斯效应,与此相对的是税收政策表现为显著的非线性效应,并以税收增长率0.287为临界值,财政政策从凯恩斯区制向非凯恩斯区制转移;(2)我国财政政策非凯恩斯区制与高通胀区制高度吻合,即在经济出现高通胀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可能引发非凯恩斯效应;(3)我国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乘数效应并不明显。故政府应对财政政策做出适当的调整,在积极解决当前高通胀问题的同时,确保私人消费有效增长。  相似文献   

10.
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积极主动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扩大消费需求始终是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实际中,财政政策对于消费需求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对投资和消费的带动作用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财政政策工具使用上存在偏差,以及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所导致的.因此,在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将调控重点转向扩大消费需求,通过使用"差异化"政策、优化支出结构、完善税制等手段刺激居民消费,真正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HP滤波的方法估算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的结构性赤字.将结构性赤字和国际通用的CAB方法相结合来计算财政脉冲,依据财政脉冲对辽宁省财政态势进行了判断,并在不同财政态势下对财政支出和税收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松的财政政策更多地依赖于财政支出的增加,紧的财政政策则更多的依赖于税收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我国财政收支与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周期性特征,分析了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对产出、通胀、私人消费和投资等宏观变量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测算不同类型财政政策的影响机制和政策效果,本文建模构建一个包含企业家和工人家庭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在模型中引入了政府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消费税和所得税减税以及转移支付五种类型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分别计算了五种财政政策乘数。本文的结论显示,各类型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均起到较好的总需求刺激效果,但在长期,政府投资性支出和所得税减税的政策效果更为突出;政府消费性支出、消费税减税、转移支付政策虽然短期刺激作用更为明显,但由于存在挤出效应以及削弱投资和资本积累,在长期存在一定的负面效果,政策有效持续期也较投资性支出和所得税减税更短。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差异日益严重,其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也表现出显著差异。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而货币财政政策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所以本文结合了目前东中西部地带消费支出的不协调现状,通过两地区简约化模型建立一个包含政府投资、银行贷款、产出和东中西三地区消费支出等变量在内的动态自回归分布滞后计量模型。结果表明我国的货币财政政策对消费支出确实存在区域不对称性效应,特别是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对消费支出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4.
张丹 《当代经济》2010,(14):12-15
财政政策“凯恩斯效应”存在与否的争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经济增长“消费驱动”的诉求下,财政政策与消费的影响分析更显重要,本文通过加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控制变量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私人消费的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了“凯恩斯效应”的存在性。结果表明: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将有效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但财政政策“凯恩斯效应”的取得将取决于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高下。当地方政府具有较高的收入能力及税收水平时,其经济性政府支出及转移支付的增加在长期内都能提高消费水平,而低偿债能力政府,积极财政政策对消费却存在挤出效应。而转移支付的增加却无法对私人消费产生影响。这也验证了“非凯恩斯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财政政策的区域非均衡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政策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对财政政策的区域非均衡效应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建立了一个包括政府投资、宏观税收、私人投资和东中西部人均产出等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分析表明,我国政府投资的财政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效应,而宏观税收政策区域差异效应不明显。其政策含义是:为了缩小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差距,必须改变单一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的投向的调整力度,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税制优化的结构性减税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性减税是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头戏,自2008年底以来,结构性减税政策在保增长、调结构与扩内需的反周期操作中一度扮演积极的角色。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操作遵循宏观调控与税制优化两种不同的范式,宏观调控范式侧重总量均衡的短期相机抉择,税制优化范式注重结构调整的长期制度安排。后金融危机时代,基于宏观调控的结构性减税将日趋淡出,基于税制优化的结构性减税应坚持结构性减税与税制优化相结合,结构性减税与结构性增税相结合,结构性减税与配套改革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配合促进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是中国宏观调控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实证为基础,构建了嵌入双支柱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别评估家庭和企业两类信贷约束变化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研究表明,基于不同微观主体的信贷约束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宏观审慎政策由强变弱和货币政策盯住产出系数变小能够增强政府消费和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但同时也会导致所得税和广义消费税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变大。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以信贷约束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混合型或价格型或数量型货币政策”等双支柱调控转型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效应,认为家庭信贷约束由弱变强对财政政策乘数效应的影响极小,但是,如果针对企业的信贷约束由弱变强则必将极大削弱财政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8.
祝鸿玲 《时代经贸》2007,5(9):113-114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工具,在调节经济运行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我国这十年以来两种不同的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和政策措施,从正反两方面评析了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基尼系数的变动通过边际消费倾向、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货币的投机需求三个渠道影响宏观经济。基尼系数的增大将削弱货币政策的效应,增强财政政策的效应,同时使产出发生变化。在我国,结论表明基尼系数增大的效应主要表现在降低边际消费倾向、影响产出的增加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使用脉冲反应函数来检验我国的基尼系数和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验证了模型的部分假设前提和结论。  相似文献   

20.
半个多世纪的宏观经济理论的争论和发展,主要围绕着政府是否应对经济进行干预、干预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干预的问题展开的。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并主要实施需求管理,突出了政府赤字支出对总需求的扩张作用,认为在总需求不足,即经济陷入产出水平远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的状况下,如果政府增加其购买量,总需求就会增加。目前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属于典型的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对于这种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和有限性至今还缺乏深入而有说服力的研究。从以下的分析中,将提出支持前面判断的论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