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鸿姝 《理论观察》2022,(1):150-152
鄂伦春族、赫哲族是黑龙江省历史悠久的两个少数民族,同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属地环境相近、宗教信仰大致相同、主要以渔猎为生,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却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其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伊玛堪”、“摩苏昆”这两种曲艺音乐形式,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刻画了多彩的艺术形象,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比较研究赫哲族“伊玛堪”与鄂伦春族“摩苏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鄂伦春族是阿尔泰语系各族中较小的民族之一,人口约在五千左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小兴安岭和苏联的伯力边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鄂伦春”意为“山岭中的人”,这一名称始见于清代文献。  相似文献   

3.
高原传说     
西藏的纳木湖意为“天湖”,色林湖全名为“色林堆错”,是“色林魔鬼湖”的意思。甲仁湖意为“长游湖”。真奇怪!这些美丽的湖泊竟有如此怪诞的名字?在藏北民间对纳木湖、色林湖、甲仁湖这三湖的来历有这样的传说! 很久以前,在拉萨以西的堆龙德庆(驱魔谷)居住着一个叫色林的恶魔,  相似文献   

4.
关春生传略     
曹国彦 《黑河学刊》2005,(2):127-128
关春生1924年生在爱辉县七道沟一个鄂伦春族贫苦猎民家庭。1933年日本侵占黑河后,蓄意制造鄂伦春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矛盾,利用鄂伦春时付东北抗日联军,年幼的关春生被编入了“山林队”第二队,受尽了煎熬,直至东北解放。关春生在普通而又平凡的工作中,显示出他机智、勇敢、顽强的革命热情,为革命鞠躬尽瘁。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族是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鄂伦春族在我国众多民族中发展始终比较落后.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我认为,当前的素质教育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在反对应试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考试的弊端,视考试为素质教育的“恶魔”;一是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素质教育的西方色彩,视西方为素质教育的“鼻祖”。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鄂伦春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鄂伦春族特色民族文化面临着变异、衰退、消失的困境与现状。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承与保护好鄂伦春族文化需要从政府、学校、媒体和文化产业等多方面着手实行。  相似文献   

8.
郭瑶 《魅力中国》2013,(34):61-61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每一个少数民族都独具特色。本研究主要对鄂伦春族的民族歌舞进行赏析与探讨,根据教育学与舞蹈学的相关知识,对鄂伦春族的舞蹈构成及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希望鄂伦春族的民族歌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与发展,同时丰富我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鄂伦春族是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鄂伦春族在我国众多民族中发展始终比较落后.如今,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口较少民族更是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度,可以说,鄂伦春自治旗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鄂伦春族能否把握住这一大好时机,加快发展步伐是一件关系到该民族前途的大事,也是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的大事.  相似文献   

10.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以迁徙游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他们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被称为"山岭上的人","使用驯鹿的人",鄂伦春族早期以狩猎文化为主的服饰文化,显示出民族的风俗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标志。鄂伦春族艺术中的"狍皮制作技艺"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看出研究鄂伦春族服饰具有的划时代意义。鄂伦春服饰的所体现的多重价值包括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学术研究价值也都十分重要,然而鄂伦春服饰的礼服化和商品化发展的趋势不容忽视,对鄂伦春服饰的的保护也刻不容缓。其服饰文化的价值,发展及其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1897年,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Bram Stoker,1847~1912)出版了现代吸血鬼文学题材的开山之作《德古拉》(Dracula),讲述了一位暴戾的罗马尼亚君主死后变身吸血恶魔的故事.德古拉伯爵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即15世纪罗马尼亚瓦拉几亚公国君主弗拉德三世.“德古拉”是他的绰号,罗马尼亚语意为“龙之子”.这个骁勇善战的称号在后世的文学演绎中成为黑暗与邪恶的代名词,至于弗拉德三世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反倒很少有人理会.  相似文献   

12.
赵复兴著《鄂伦春族研究》一书巳于1988年7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赵复兴同志现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今年57岁。1956年至1963年在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工作期间,曾先后八次到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居住地进行社会历史调查,1979年至1985年间又到鄂伦春族居住区作过五次  相似文献   

13.
鄂伦春族自古生活于我国北方“极边”森林地带。特定的自然环境,原始的狩猎经济,决定了这个民族解放初前的文化形态突出的原始渔猎文化特征,口语艺术丰富而独具特色。采集、保存、研究这些当今较稀有的古文化遗存,有着很高的多学科研究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也是该民族作家文学及其他艺术门类创作、发展赖以依托的基石,须汲取的养料、源泉。纵观四十年来鄂伦春民间文学的发掘、录著和研究,我们既可看到所展示的丰硕成果,也不难发现其开掘的局限性及失利的一面;既为幸存如此众多的文化遗产欣慰,也因许多传世之作已经失传叹惜;既为涌现一批专业人才尤其是鄂伦春族人才而可喜可贺,又不能不为缺乏更多的民族文艺人才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鄂伦春族是世居大小兴安岭地区的少数民族,其人精骑射,善捕猎。清末民国时期鄂伦春族分为库玛尔、毕拉尔、托河及阿里多布库尔四路。正连系库玛尔路鄂伦春正白旗二佐佐领,工作勤勉,老诚可靠,其在倡导库路鄂民建房垦地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尔街日报》4月24日】赶走了之前压制它们的诸多“恶魔”,就是通货膨胀。在经过多年的强劲增长之后,新兴市场终于但有一个“捣蛋鬼”如今又卷土重来了,它就是通货膨胀。 分析师和投资者们表示,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局势而言,物价上涨比肆虐美国的金融危机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16.
鄂温克族     
约在公元前两千年,鄂温克祖先就生活在贝加尔湖沿岸的山林里,以后逐渐游猎到黑龙江上游地区。元朝称居住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族为“林中百姓”,清朝称鄂温克族为“树中人”。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 “鄂温克”是民族的自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是“住在山林中的人们”;二是“住在山下的人们。”这后一种解释,据说是相对“鄂伦春”的。过去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同住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叶因沙俄入侵一同南迁后,鄂伦春人打猎,被称为山岭上的人们,鄂温克族从事农牧业,住在平原,因此被称为“山下的人们”。鄂温克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和半农半牧的生产中,练就了一套适合寒冷地区生活、生产的本领。他们擅长于滑雪、狩猎、赛马、摔跤等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7.
新片速递     
《走向世界》2006,(9):24-25
热片评谈Comments碟中碟3Mission:ImpossibleⅢ秘密特工伊森·亨特自从上次事件后,隐藏了身份,准备过正常人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他的女友偶然卷入了一宗军火走私案,为了保护女友,伊森只身击退了犯罪分子,然而这场战斗却暴露了他的职业特工身份。让伊森没想到的是,这场看似一般的走私案件是恶梦的开始,他破坏了国际上最大的军火贩子和情报商人欧文达温的交易,这个人有“恶魔”的绰号,冷血而残忍,还神经质。在查出伊森的身份后,欧文绑架了伊森的女友来进行报复,并且再玫进行军火走私,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和恶魔组织抗衡的,伊森只得再次组织…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鄂伦春族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改变。在传统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共同作用下,这种改变同时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影响。在改变中,鄂伦春族传统文化既有流失的部分,也有转变、扩展的部分。  相似文献   

19.
<正>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地处小兴安岭北麓,坐落在美丽的刺尔滨河畔。全乡区划面积1700平方公里,三个行政村,总人口1074人。1953年鄂伦春族人民告别了山森,下山定居于此,现仍保留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民俗民风个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20.
鄂伦春族人民在长期从事采集、狩猎和捕鱼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与自然界斗争的经验知识。但与此同时,限于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他们又无法解释自然的所有现象,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无知、无力,甚至是畏惧,因而在单纯、歪曲、虚幻的理解下,产生出“万物有灵”、“灵魂永生”的原始信仰观念。随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日益加深,原始宗教及其巫师——萨满的诞生和所担当的特殊社会角色,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