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产业集群逐渐遍布于我国各地。产业集群以降低企业和市场的交易成本、提升企业创新等优势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有力的手段。近些年来,大湘西发展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实现大湘西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必须抓好以下三点:加快生态立法;加快大湘西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以其独特的聚集优势在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大规模生产也造成了区域内资源短缺、集群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负效应,而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瓶颈制约下,循环经济又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根据元胞自动机理论的计算机模拟结论为产业集群的生态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基础。现实中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产业集群"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不同层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关键是在产业带、集群以及企业等三个不同的层面贯彻“整合”与“创新”的思想。我国不同的地区情况各不相同,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在这三个层面上应该各有侧重,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不同地区应该积极合作,对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在介绍湘西民族地区概况和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消费需求、生态农业资源禀赋差异、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以及网络演化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该地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并对湘西民族地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提出了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20世纪产业集群现象产生以来,集群以其聚集优势在为区域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造成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负效应。文章依据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集聚经济的经济学理念,从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的建构形态、社会驱动因素及具体实施措施三个方面,为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框架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产业集群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1年日本中小企业政策、产业区位政策和区域产业政策演变与发展为新的产业集群政策。该政策主要体现为两个政府行动计划:经济产业省的“产业集群计划”;文部科学省的“知识集群计划”。“产业集群计划”启动了19项集群计划项目;“知识集群计划”启动了10个项目。为了推动这些项目的执行,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改变了内部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并对集群形成活动给予了极大的财政资助。5年过去了,日本的产业集群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该集群政策及其贯彻方式,给我们以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7.
港口经济与世界工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港口经济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第一,什么是港口经济,因为我没有研究,胆子就大一点做个判断:港口经济是货主、船运公司和码头业务的结合体,是物流链和交通枢纽及相应服务产业的循环体。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港口经济也是一种产业集群,或者说产业集群的一种形式。产业集群大概有三种形式:产业纵向关联、横向关联和区位优势指向的产业集群。这三种产业集群的形式在港口经济中均有所体现。同时港口经济也具有产业集群的三大特性:共生性、互动性和柔韧性。“共生性”是一些企业和一些机构在特定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相互之间有共生效应,能产生规…  相似文献   

8.
彭森森  彭学明 《科技和产业》2010,10(4):44-47,77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湘西地区旅游业呈现地理空间高度集聚现象。旅游产业集群现象日趋明显。但是,简单现象分析只能说明区域旅游产业有着高度的集聚趋势,却不能解释大湘西旅游产业集群机理进行直观的显现。本文对大湘西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旅游集群现象,从而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科学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泰州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沿江经济带T形交汇处,是“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之一。泰州产业基础较好,区域优势明显,开发环境优良。当前,产业集群在全市已有一定的发展,部分地区已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存在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市场导向型、政府扶持型以及计划型三种模式。市场导向型产业集群广泛分布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及“珠三角”等地区。本文重点对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进行论述,找出市场导向型产业集群模式下技术扩散的制约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市场导向型产业集群模式下的技术扩散进行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11.
张赵晋  陆迁 《乡镇经济》2009,25(3):94-95,100
随着陕西省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几大产业集群。这对于推动陕西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起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制造业中38个行业运用区位商系数进行分析,陕西省已逐步形成了能源矿产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四大产业集群,并就各个产业集群对陕西经济的影响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新疆特有的资源禀赋和国家多年来产业布局及资源开发的影响,使新疆工业具有明显的“飞地经济”特征。因而新疆在今后发展地方工业时应以此为契机,明确发展思路,选定发展重点,向依托优势资源所形成的“飞地”产业集聚,以提升新疆地方工业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对泉州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不足和空间发展格局进行分析,发现湄洲湾南岸枢纽港,大港湾、青山湾渔业旅游区,泉州湾高科技海洋综合开发区,深沪湾综合加工出口、滨海旅游区,围头湾轻工业、对台加工贸易区五大海洋经济区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并在进行泉州海洋经济"一核、两翼、三带、五岛、十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基础上,提出泉州海洋经济空间一体化策略,包括完善海洋经济一体化体制和发展平台建设,推动海洋产业分工与协作等。  相似文献   

14.
成渝经济区制造业集群布局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艳  杨明洪 《特区经济》2006,(6):240-242
合理的产业布局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成渝经济区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但目前仍存在产业集群水平低下、产业自成体系等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及定量的分析方法对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布局的现状及未来规划构想做出分析,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何翔 《改革与战略》2011,27(7):61-64
高新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经济发展强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显著、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聚集等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高新区的带动和加速,又是高新区应有的历史使命。文章认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高新区应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调整发展定位;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力。  相似文献   

16.
宁镇扬经济板块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作为联系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桥梁,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循环经济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文章在总结宁镇扬经济板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宁镇扬板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与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宁镇扬经济板块产业集群和谐联动发展提出具体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产业主体仍然是低附加值制造业,并出现过度竞争,产能过剩,而一些高附加值的较高端的产业却又发展滞后,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转型,而区域经济发展为产业转型创造了资本、技术、管理、时机等重要条件。结合分析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转型的政策选择,以期推动本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区域经济板块理论视角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概述了区域经济板块理论的基本内容,然后对河北省"一圈一带一区"三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发展现状、发展条件与机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区域经济板块理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以比较优势为依据、机制创新为手段、产业融合为基础、海陆互动为途径、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促进三大板块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跨国公司嵌入的开发区产业集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景辉 《特区经济》2010,(4):294-296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是一种独特的集聚经济,即基于跨国公司嵌入的产业集聚经济。本文在对我国开发区的产业集聚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跨国公司嵌入的三种产业集聚模式。这三种产业集聚模式将块状经济与链状经济有机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工业园区发展和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刘金平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6):28-31
开发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安徽省级以上开发区在地理位置、优惠政策及资源供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发区自身暴露出的体制劣势、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逐渐显现。为此,这里提出了完善开发区发展的“五位一体”模型,并指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开发区应格外注意的问题,以多方位确保开发区产业承接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