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博 《经济师》2006,(10):29-30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更趋激烈,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就要学习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特点,改进现行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正>一、深化科技体制(科研院所)改革的目标、原则 1、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和运行体制,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下个世纪初把我国建设成科技和经济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个体制应是包括研究攻关、产品开发和推广服务三个层次的格局。 2、科技体制改革总的原则是“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稳住一头”从国家的角度讲就是稳住基础研究的队伍,从我省的角度讲就是稳住一小部分从事应用基础和科技服务及社会公益型的院所,从科研院所的角度看,就是要稳住那一部分从事先进技术的攻关人员。“放开一片”,国家是放开除从事基础研究的其他科研队伍;省一级是放开绝大多数技术开发机构、社会公益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让他们进入市场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科技产业;科研院所就是要让大部分科技人员面向市场、开发经营。 二、深化科技体制(科研院所)改革的设想 我们认为下一阶段科技体制的改革,要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根据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从各类科研院所的实际出发,分类管  相似文献   

3.
张凤武 《技术经济》2004,23(2):10-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只有科技进步,才能从根本上使生产力高度发达;只有科技进步独占鳌头,才能创造领先于时代的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企业的科技进步又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的市场环境、适应的科技体制、有效的政府服务仅是企业进行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大港油田现行科技体制现状和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为适应油田改革和发展的形势进行科技改革的有利条件,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大港油田新的科技体制的框架想,明确了油田体制改革的基础思路。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政策取向谢志忠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低下,既不是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达到饱和,更不是农业科技人员不卖力,主要是现行农业科技体制存在许多不利于科技投入的因素。形势迫切要求国家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使科技工作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  相似文献   

6.
张华英 《经济师》2001,(12):169-170
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发展文化产业 ,只有消除现行文化体制的弊端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体制 ,才能从根本上打破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7.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界通过研究建国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比较一致地认为,我国面临着改革经济体制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双重任务。改革经济体制,主要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主要是要按由政治经济学阐明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调整产业结构,则主要是要合理组织生产力,使生产力的各个要素能够最优地结合起来;因此主要要按生产力发展规律办事。过去我国产业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向畸形方面发展,有其种种原因,主要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左”倾冒进;同时,也同如下一种传统观念有关:只存在支配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否认还有支配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企图用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吞没”生产力发展规律,结果根本不顾和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造成严重的恶果。今后,要调整和完善我国产业结构,就要克服过去的错误,切切实实按生产力发展规律办事。  相似文献   

8.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历程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每年的科研成果占全国的近2/3,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探讨了我国现行科技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1997年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将是紧紧围绕国民经济“九五”计划和2010年《纲要》要求,以及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要求,进一步认真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继续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主要趋势与走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新体制(1)优化科技体制结构,促进科技资源合理优化配置。重点放在独立科研机构特别是中央部属科研机构,以及高校所属科研的体制改革上,力求建…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了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强调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其中也包括按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办事。在他的论著中,对如何运用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指导我国社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由此引发了我国学界的研究热潮。文化生产力实际上是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唯物主义将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自身生产力三类,其中所指的精神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文化生产力。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的主体性要素为研究起点,探讨其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是在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关系着生产力发展的深刻变革。"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构成理论、生产力系统理论、自然生产力理论、生产力发展理论、生产力价值目标理论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深化和拓展,为完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3.
科技体制的改革,就是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新体制。这就是:建立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机制,促进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油田地质科研,是油田重要的地质参谋,主要担负油田勘探开发地质综合研究、勘探开发长远规划、重要勘探部署和开发方案编制,以及国家、总公司、油田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其主要对象,是探索未知。为本地区、本油田不断提供资源量和有效开发,并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因此,…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说明了科技体制转轨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即要素围绕优势创新集体优化重组,以新机制运行增量并渐进地带动存量调整,引导并调动主体积极性,中年科技人员有序流动,科技活动的定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结合的规律;分析了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科技体制改革方式中值得改进之处,并提出了科技体制转轨的诱致性配套改革模型。本文的探索,对于认识科技体制转轨的规律性,改进对科技体制改革的领导,都可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立足于经济发展时代特征提出的新经济概念。本文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提出逻辑、理论内涵和多维意义,强调我国提出“新质生产力”,导源于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绩效以及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导源于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及其对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分析框架,并基于该框架阐释了新质生产力在结果、要素、要素组合、产业形态以及保障等维度的含义,进而对“新质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进行了内涵比较。立足于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阐述,本文进一步探究了这一概念提出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的意义,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在实践中推进高质量发展、在理论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6.
褚伟强 《经济师》2009,(12):44-45
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国今天及日后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应遵循以下四奈规律:农地产权制度一定要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人为本,关注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然带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全国各个地区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条件和时机不可能一致,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不能一刀切;科技的发展不一定就引起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也可能是精耕细作、高产高效的小农业.  相似文献   

17.
市场竞争的实践证明,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要兴旺,要发展,要繁荣富强,科技上不去是不行的。我们必须用事关国家兴旺、民族主存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十多年来,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基本思路是按照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基本方针来进行。科技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在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科技工作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生产力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探索。我国理论界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就出现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场大讨论,当年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平心同志,认真地参加了这场大讨论。他用两年半的时间,在《学术月刊》、《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全国报刊上,连续发表了10篇论生产力性质的文章,加上其他论生产力问题的文章,共17篇,长达20多万字。据我们所知,如此深入而系统地论证生产力性质及其发展规律,迄今在国内外是极为罕见的。李平心生产力性质的理论是很丰富的。文章的重点是对李平心生产力性质理论的主要观点,如"生产力的二重性",即物质技术力量和社会劳动力量的矛盾统一,是生产力的基本性质;"生产力的二重性"是生产力内部矛盾的"轴心",即生产力内部的主要矛盾;生产力发展动力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生产关系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推动力量";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作一论述,进而阐明李平心生产力性质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李平心生产力性质理论,从问世至今半个多世纪了。半个世纪的社会实践证明,李平心生产力性质理论是科学真理。当前,我们对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研究和阐发,对于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我国现代化沿着科学的发展轨道稳健而持久地向前运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理论价值和当代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9.
四个现代化的中心问题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认识生产规律。研究生产力规律,是生产力经济学的任务。在对生产力的研究中,有二要素论、三要素论、多要素论、系统论和动态分析等多种观点。这些观点都是把生产力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属于生产力第一层次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完全必要的。要进一步地认识生产力规律,还要深入地对生产力的第二层次  相似文献   

20.
畅明琦 《生产力研究》2004,(12):66-67,167
本文论述了体制(制度)是更内核的第一生产力,阐明了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已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提出水务一体化是更内核的生产力,是生产力要素转化为有效生产力的保证,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